查看原文
其他

【研途榜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事迹分享第二辑(地球与环境学院)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列夫•托尔斯泰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地球与环境学院的三位优秀师兄,今天就继续带领大家了解其他优秀的师兄师姐吧~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硕士研究生

江雅琪

个人简介

江雅琪,女,安徽安庆人,就读于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2019级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工程。

科研成果:

硕士期间以一作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CSCD论文1篇,主持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1项,主持2021年校外企业朗盛化学(中国)有限公司“洁净水”水资源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5项,参加国家煤矿防治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论坛两次并获一等奖。

获奖情况:

1.2019年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2.2020年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3.2020年优秀研究生;

4.2021年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5.2021年优秀研究生。

我们很荣幸地采访到了江雅琪同学,以下是采访内容

问:学姐平时是怎么安排娱乐和学习的时间?

答:首先每天早上起来时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全天计划,对一天的学习做个大致安排。一般早上起来时精神饱满,我们可以多看最新的文献,寻找自己写论文的思路。中午吃过午饭可以玩玩手机,再午休一会,来保持下午学习的精力,然后下午继续执行学习任务,晚上可以跟朋友散散步聊聊天,再整理今天学习到的新知识。总而言之,学术生涯是漫长需要坚持的过程,一定要劳逸结合,在保证自己每天学习质量的前提下,要有适当的娱乐活动,这样才能让自己长期保持对学术的热情。


问:关于写论文或专利,从写作到投稿,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我认为不管是论文还是专利,有一个写作的中心思想是最重要的。在开始写作前,我们要明确写这篇论文或专利是为了阐述什么内容,读者能从我们所做的研究中得到什么新知识,在建立这些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再考虑去优化自己的写作。写作时要注意用词,语句要简洁明了。在投稿时一定要注意多找期刊,投对与论文主旨相符合的期刊,再通过目标期刊官网下载往期学者发表的相近论文,了解他人的结构与排版,根据这些相近的论文再修改自己论文的结构使其符合期刊的写作逻辑,这样会事半功倍,值得注意的是论文投稿时的排版一定要匹配目标期刊,否则很容易被拒或被退回重修导致耽误投稿进度。

     



获奖感言

首先感谢地球与环境学院这个大家庭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感谢我的导师桂和荣教授,从一开始确定我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到后来的实验以及论文的构思和书写的过程中,我都曾遇到过不少的困惑,老师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我,指引我走向正确的道路。桂老师对学生和对学术的认真态度也让我终生受益;感谢各位师兄弟们在实验过程中给与我的帮助,有了这群可爱的人,我读研的时光也充满着欢声笑语;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们给予的支持和陪伴。

王琼

个人简介

王琼,女,中共预备党员,陕西宝鸡人,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2019级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科研成果: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篇,以合作作者身份发表外文学术论文1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进入实质审查阶段2项(第一发明人),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排名第一),主持校研究生创新基金1项。

获奖情况:

1.2019年硕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2.2020年硕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3.2019-2020学年优秀研究生;

4.2019-2020优秀共青团员;

5.2020-2021优秀共青团员;

6.第五届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排名第三);

7.2020年度“青苗杯·中建智立方”安徽省项自资本群英会银奖(排名第三);

8.安徽理工大学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排名第一);

9.安徽理工大学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排名第一);

10.2021年“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特等奖。

我们很荣幸地采访到了王琼同学,以下是采访内容

问:学姐有哪些宝贵的学习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吗?

答:有人说,读研只有两个时刻是快乐的,一个是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另一个则是拿到毕业证的时候。这句话听上去让人哭笑不得,但事实的确是这样。读研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我们拼了命想考上研究生,但真正考上了却发现“行则将至,道阻且长”。开学已经两个月了,相信很多研一的师弟师妹们还是有些迷茫。在这里呢,我有三个关键词分享给大家。首先是“兴趣”,不要把做学术当成一种负担,要学会享受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千万不要觉得看论文很枯燥乏味,做科研一定是厚积薄发的事。你每看懂的一篇文献,每掌握的一个研究方法,都将成为你之后的试验和写作的基石,你看得越多,想得越多,之后你的科研工作开展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其次是“坚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比如文献里的专业名词看不懂、试验方法太复杂、绘图软件不会用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家千万不要产生畏难心理,只要你愿意花时间静下心来查资料或者找视频学习,是一定能够能得到解决的。最后是“交流”,做科研不能闭门造车,你所遇到的困难,你的师兄师姐们肯定也都遇到过,有时候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适当向师兄师姐求助,他们方法和经验不仅能给我们节省很多时间,而且会对我们的思考方式带来启发。


问:关于学习和娱乐的关系是如何处理的?

答: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只要做好时间管理,学习和娱乐是不冲突的。我承认我很爱学习,但同时我也很爱玩。跟大多数同学相比,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可能并没有他们多,我既不是工作室最早到的,也不是最晚离开的。比起学习时间,我更在意的是学习效率。我在学习的时候不喜欢被人打扰,所以我在工作室基本都是戴耳机的,我很享受一个人“沉浸式学习”的状态,导致常常会忘记饭点。我会给自己制定阶段性的小目标,等这个目标完成之后我就会暂时给自己“放个假”,看一场电影、爬一次山亦或是在寝室拼拼乐高,都会让身心达到彻底放松,然后第二天以饱满的热情继续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希望大家在潜心科研的同时也要热爱生活,做一个会学习但不止会学习的科研人!



获奖感言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转眼间,我已成为一名研三师姐,很荣幸能在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之际,获得这份荣誉。当我得知自己获奖那一刻,除了开心,更多的是感激和感谢。我非常感激我的导师张平松老师,他就像黑夜里的灯塔,在我初入学术之门彷徨无助时给我指明方向,让我有了动力和底气去做我想做的事,他会适时放手让我自由发挥,也会在我偏航时及时引导我回到正轨。在张老师身上,我不仅学会了怎么做学术,更学会了怎么做人。其次,我也要感谢我的博士师兄欧元超,欧师兄给我传授的他在硕博士期间的学习经验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也让我明白了做学术贵在坚持。最后,我要感谢物探课题组其他老师、师兄和同学对我的照顾和帮助,正是大家的鼓励和包容才成就了今天的我,非常感谢大家。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博士研究生


许成成

个人简介

许成成,女,汉族,中共党员,英语水平CET6(535分),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2019级博士生。曾任安徽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学生兼)、研究生会主席、地环学院党建助理、地环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宣传纪检委员、班团支书,目前是全球水伙伴、中国水资源战略学会会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志愿者。

2017年获得学校推免名额攻读硕士学位,2019年经过硕博连读选拔攻读博士学位,由安徽理工大学与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师从安徽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王建华(2021年院士一轮候选人,中国水科院副院长)。

科研成果:

博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完成SCI论文6篇(其中2篇已检索,1篇小修,3篇外审),以第一作者发表EI论文1篇, 以第一作者发表CSCD论文3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中国水利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会议论文2篇;以第一发明人提交专利申请20余项(含国际专利2项,发明专利13项);以第一作者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参加国际会议3次,大会英文报告2次,海报展览1次;主持并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基金2项。

获奖情况:

曾获安徽省互联网+铜奖1次,淮南创新创业一等奖1次,校级创新金奖1次,银奖1次;在校期间曾获校优秀共产党员1次、校先进个人1次、优秀研究生2次、优秀学生干部若干次、优秀共青团干部若干次。我们很荣幸地采访到了许成成同学,以下是采访内容

问:如何开展科研工作,迅速找到研究方法?

答:从我个人经验看,开展一项科研工作,我觉得“有效”开展最为关键。以前总是先看高质量文献,后来发现,别人所做的工作数据、实验等在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科研条件是达不到的,所以要先认清这一些。首先结合课题组现有的实验条件以及经济能力,从手里的基础资料出发(包括课题组之前发表的论文),梳理好手头资料,确定这些资料属于哪一个研究方向, 之后通过大量阅读同一研究方向的文献,找到适合自己手头资料的方法手段,“守多大的碗儿吃多大的饭”。在研究生开始阶段,可以询问老师和师兄们,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学会查阅文献,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对独立科研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问:怎样安排娱乐和学习的时间?

答:这是任何阶段都会遇到的问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学会取舍也是我一直提醒自己的事。但任何事情也不可太极端,劳逸结合是最好的方式。对于我自己而言,每周将自己要完成的事情计划好,留好固定的娱乐时间,养成一个好习惯,如果有突然来的急事,那就只能舍掉一些娱乐时间。其实,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时间,每天在该学习的时候用心学习,而不是“摸鱼”玩手机,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时间还是够用的。怎样安排娱乐和学习的时间?这个问题,我更倾向于理解为如何高效利用学习时间。



获奖感言

科研的道路可能千难万险,但路上的我们要始终昂首向前。感谢王建华、陆垂裕两位恩师的传道授业和谆谆教诲: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年轻人要不怕困难,敢于尝试,勇于拼搏。

地球与环境学院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经验心得就分享到这啦,小研们也要向他们学习,一起加油!如果有想咨询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编会收集大家的问题采访获奖者。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期【研途榜样】!END

为你推荐

【研途榜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事迹分享第一辑(地球与环境学院)

关于从严从紧做好学校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采访 | 王天皓 王娜 赵庄

编辑 | 余鹏 刘影  
校对 | 胡亚敏 郑旭

审核 | 何云鹏 王传礼
出品 | 研究生传媒工作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