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纪霖:互联网时代更需要读书

2016-07-24 许纪霖 涛滔步觉
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更有情怀
  昨天,著名学者许纪霖先生在南京六朝博物馆作了一场题为《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讲座。讲座内容非常精彩,涛哥俺受教良多,特整理如下共赏之。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场身临其境的“革命”正在发生。


那么,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读书人吗?


互联网时代,阅读正在发生两个重要转变。


一个是阅读方式的转变,从纸质阅读转向网络阅读。阅读方式的转变导致思维、表达方式也随之改变,人们更喜欢轻松、飘逸的轻阅读,心态变得不耐烦。


第二个转变是阅读的所有内容变成了资讯,手机时代是资讯大爆炸的时代。而资讯不是知识,因为知识是系统的,能够提供完整的三观,而资讯是破碎的。


系统的、体系的知识,仅靠破碎的资讯支撑不了。所以,互联网时代更需要读书,读书便可以提供知识。


除了提供知识外,读书更能提供智慧。智慧如同撒在汤里的盐,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品位得到。智慧包含着人类对世界对自我的理解,蕴含在知识里,尤其是人文知识里。如果觉得人文知识不重要,那是因为你的层次还太低。


读电子书和读纸质书感受不一样,读纸质书让人安静,让书真正成为自己的书,而读电子书如同赶路。读书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和作者心灵对话,需要现场感、物质感,即需要承载。


过去,书是神圣的,是值得敬畏的存在,对读书人有很高的道德、文化要求。现在,读书成了消费,书太多了。书永远也读不完,重要的是读好书。


首先,多读经典的书,少读时人写的书。经典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至少要经过五年以上考验,具有跨时代的价值。


其次,多读大师写的小书。畅销书太不靠谱,专业书又太枯燥,大师的小书则值得一读,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


现在,信息太多了,恰恰需要通过读书来获得知识、启迪智慧、丰富心灵。


读书,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爱好,不要太在乎有用没用。往往越是没用的东西越有大用。


读书和视野有关。袁世凯聪明干练,但就是读书太少,看不到时代变化而身败名裂。读书也和气质有关,气质往往从读书而来。


我看电脑不超过一个小时,看手机只在垃圾时间。


谈公共领域
  在欧洲,公共领域主要指的是报纸、沙龙。公共领域在中国晚清才产生,主要包含报纸、社团、学校。到了互联网时代,公共领域主要是指各种社交媒体。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成了记者、作者,公共领域进入了全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发声。其弊端在于有很多无谓的争吵、谣言,其利在于很难再遮蔽真相。所以,这对公共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持活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秩序。


谈知识分子
  对知识分子有不同理解。第一种是指读过书的人,第二种是指与文字打交道的人,第三种则是指有知识分子精神的人。知识分子精神即热爱知识,有良知,有独立、批判的精神。有这种精神的人可谓真正的知识分子。


谈孩子读书
  要想让孩子热爱读书,很重要的是家长要喜欢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辅导班适可而止,要让孩子留出一定时间做自己热爱的事。读好书,读感兴趣的书,才能发现自我,形成兴趣,丰富心灵。最后成才的人,一般都是有自我的人。


谈象牙塔
  要容许一部分知识精英在象牙塔中的存在,对他们保持足够的宽容、理解。也要有一部分知识分子面向大众、启蒙大众。  


谈大师
  今天没有大师了,因为大师需要学贯中西古今,既学识渊博又专业。今天可能只有大家,有一技之长、某个专业领域的大家。


谈禁书
  禁书是历史阶段性的现象,不可不读也不可全信。要保持自我,用批判性地反思的态度来读书。历史的真相是一头大象,每个人摸到的都是片面的,要多读书来获得整体思考。


谈读书方法
  读书首先要喜欢,另外则要建立知识结构,掌握读书方法。和专业领域有关的书要精读,其他的书可以泛读。
  许纪霖简介:华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师大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华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

涛滔步觉
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观文化万象、听时代涛声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