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今年首访选择这个国家,“数说”两国“胞波”情谊
在外交部公布的访问行程中,习主席与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的会谈备受瞩目,在过去4年的时间里,两人共6次会晤。今天,2020年第一期的《联播大数据》就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为您梳理双方这6次会晤的要点,看看哪些共识有了成果,哪些规划又变成了现实。
4年会晤6次
互动频密 内容丰富
近年来,中缅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双边关系不断深化。习主席曾多次会见缅甸领导人以及各界人士,包括缅甸总统、缅甸国防军总司令,以及缅甸主要政党的领导人等。今年首访,习主席正是受到了缅甸总统温敏的邀请。在众多的缅甸政要中,过去4年,习主席与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的6次会晤备受瞩目。
2015年6月,由昂山素季担任主席的缅甸民盟代表团访华,这是昂山素季个人的首次中国之旅。同年11月,昂山素季率领民盟赢得缅甸大选。次年3月,新一届缅甸政府成立,一个月后昂山素季出任国务资政一职,位列总统之后,重要性无需赘言。
在过去4年的时间里,双方在2016年和2017年年内分别举行了两次会晤。其中,2016年的两次会晤时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互动频密。8月,昂山素季当选国务资政后首次正式访华。10月,双方在印度果阿举行会晤。值得一提的是,后者也是双方过去4年里,唯一一次在第三国举行的会晤,是在习主席赴印度果阿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之际举行的。
从会晤举行的背景看,6次会晤的背景十分丰富。具体来看,有2次涉及政党层面,分别是2015年昂山素季率领缅甸民联代表团访华,以及2017年昂山素季来华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此外,还有2次是来华参加中国举办的主场外交活动,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合作”成为会晤主轴
战略对接使规划变为现实
在对双方会晤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下文提到的词频分析都是基于这些文本)后发现,“合作”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40次),与合作这个主题相关的词语包括“一带一路”(13次)、战略(13次)、务实(9次)等,这凸显了中缅双方近年来合作的主轴。
2016年10月,习主席在与昂山素季会谈时指出,双方要扩大利益融合,深化互利合作,推动现有大项目早日、顺利实施,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水利、教育医疗等领域合作。昂山素季也多次表示,缅方愿进一步推进缅中关系发展和各领域合作,加紧落实有关合作项目。
4年的时间过去了,双方在农业、水利、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中缅经济走廊及大项目合作带动了缅方沿线就业和经济发展,提升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截至去年底,中缅边境云南章凤口岸全年出入境旅客数量历史上首次突破150万大关。(资料图)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中缅合作的务实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国在发展战略上的积极对接。缅甸政府专门成立了共建“一带一路”实施领导委员会,昂山素季亲自担任主席。前面提到,昂山素季连续两次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凸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视。
△昂山素季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分论坛上致辞
中国外交部表示,习主席今年缅甸之行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中缅经济走廊由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实现走廊三端支撑和互联互通重大项目积极进展,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胞波”情谊历久弥新
民间往来高位运行
今年适逢中缅两国建交70周年,70年间,中缅友谊历久弥新。在词频分析中,与友谊相关的词语出现频率较高,包括友好(19次)、命运共同体(11次)、友谊(9次)、情谊(6次)、邻居(4次)、伙伴关系(3次)、信任(3次)等。
建交70年来,中缅关系在互尊、互信、互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树立了大小国家间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典范。在去年与昂山素季的会晤中,习主席指出,中缅“胞波”情谊深厚,共饮一江水,是命运共同体。昂山素季也多次表示,缅中是友好邻邦,缅甸人民珍视同中国人民之间质朴、深厚的“胞波”情谊。
△1956年12月,中缅两国边境人民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举行联欢大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缅友谊根植于两国人民的密切交往中。在词频分析中,与民心相关的词语出现频率也很高,包括交往(7次)、民生(5次)、民意(4次)、人民(4次)、民间(4次)、民心(2次)等。习主席指出,双方要结合中缅建交70周年庆祝活动,积极开展各层级交往和人文交流,将两国务实合作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不断夯实中缅友好的民意基础。
△2018年,“中缅友谊学校”青年教师访华交流团一行在北京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华交流行。
▼
©新闻联播
更多新闻
监制/徐冰 主编/王兴栋
制图/扈梦雨 编辑/舒鹏
©新闻联播
“胞波”情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