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博物院院长就“开车进宫”事件道歉 2人被停职

新闻联播 2020-01-24
日前,有网民发布在故宫周一闭馆时间开车进入故宫的图片,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并引起公众对故宫文物保护的担忧。

今天凌晨,@故宫博物院 官方微博发文称,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向公众致歉。

分管副院长和保卫处处长被停职

文中表示, 1月13日是故宫博物院批准的闭馆日活动,有200余人参加。因原定停车场车位已满,相关部门引导车辆停放时,临时改变停车位置,未严格执行报批的接待方案,将原定的西华门内西河沿停车场,变更为午门内金水河南侧临时停车场。该区域地面是历年来不断更新的现代材料,多年来一直作为闭馆时段的车辆通道和闭馆日活动的临时停车场所。

经研究决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故宫博物院分管副院长和保卫处处长停职检查。

此前,在1月17日晚,故宫做出官方回应:针对有网民发布周一开车进入故宫事件,经核查属实。故宫博物院对此深表痛心并向公众诚恳致歉。

热评

故宫无小事  更多细节仍待公布
围绕这场风波,公共舆论场上涌动巨大声浪,全社会表现出了相当一致的价值取向:抨击炫耀,质疑管理。这个局面至少说明了三件事:
首先,故宫无小事。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故宫所呈现的每一点滴文化魅力,故宫管理者曾经的每一次进步,都能赢得公众的普遍称道;而故宫每一次暴露出管理漏洞,都会引发公众的高度关切和批评质疑。积极地看,这是好事,体现了公众对故宫的珍视。
其次,故宫管理确实存在漏洞。大家很想知道的,除了是谁把两位女子及其车辆放进了不该进的位置,还有在故宫全域范围内,到底哪里是可进车和不可进车的边界。在网络上,很多人把故宫前任院长单霁翔所言的“禁车令”,理解为故宫范围内皆禁车。但又看到故宫内似乎常年也有停车场……一句话:模糊、神秘、不清楚。究竟规定怎样的?仍隐于高墙之内。诸多细节仍应向公众讲清楚。
第三,故宫急需一次管理水平、治理能力的再提升。管理者应带着鲜明的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发现并直面问题和漏洞,是第一步。广大公众正在用充满建设性的关切,来提醒和要求故宫管理者,尽快拿出行动来。

管理好故宫  需更加“精细化”、“去神秘化”
回望过去,近年来故宫的“管理史”中,实事求是地说,是写满了进步的。2012年之后,在时任院长的带领下,故宫管理者进行了系统的制度建设,也大胆创新,让故宫“活”了起来,让很多曾长年深藏不露的文化瑰宝与公众见面,让关心故宫、热爱故宫的人们有了很多走近、走进故宫的通道,从无到有地建立了网上预约、高峰限流等制度。对这些进步,大家有目共睹,也交口称赞。
但是,故宫管理者自己,一定不要被这些赞誉冲昏头脑,一定要深知自己所担负的重大责任,一定要认识到,管理好、保护好故宫,是长期命题,是不进则退、永远不能自满的事情。这次的风波让我们看到,管理者还要做太多的事情。
第一条,实现更加“精细化”。在故宫全域空间内,哪里是外围可以进车停车之所、哪些人可以在此进车停车,哪里是文物保护重地、坚决不能进车停车之所,须有精细的界定和规矩,以及对规矩执行的监督。在故宫内,哪些地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举办文化活动,哪些活动坚决不能做,须有清晰的制度安排。总之,既要有可以在故宫里做什么的“正面清单”,也要有不能做什么的“负面清单”。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于精细中,体现态度、体现水平。
第二条,坚决推动“去神秘化”。故宫之高墙,护卫着里面的文化瑰宝,但不应成为管理者的隐身幕帘、屏蔽墙。基于故宫的基本属性,广大公众有权利了解故宫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管理者不应坐等公众来问,而应主动公之于众、接受监督,更应把广大公众视为最好的监督力量。把管理规则定准、定细并广而告之,那么,每一位故宫参观者的眼睛,都是识别失德、违规甚至违法行为的“摄像头”。
“精细化”和“去神秘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现代治理的基本要求。四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再次强调城市的精细化治理。一个几千万人的超大都市,尚且要努力追求治理的“精细化”,更何况一个被亿万人民视为掌上瑰宝的故宫,当然要拿出最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主动、坦诚的“去神秘化”努力。
这是故宫管理者必须担当起来的责任。
(文丨杨禹)



更多消息,扫描二维码关注《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

更多新闻


监制/徐冰  主编/柴婧 文雅

记者/曹岩

©新闻联播

  严格管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