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户外可摘口罩!8类人员和这些场所除外→
29日,北京市政府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自4月30日0时起,将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并相应调整相关防控策略。详情见>>>
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发布了健康防护指引,提醒民众坚持科学佩戴口罩,随身携带口罩,视不同人群和场所选择佩戴适宜的口罩。
📣以下人群和场所需继续坚持戴口罩
1.重点人群
新冠肺炎确诊病人、疑似病人、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人员,康复期出院病人,以及入境人员(从入境至隔离期满);
居家隔离或健康监测对象及其共同生活的家人;
出现发热、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打喷嚏等有呼吸道症状的人,或与上述人员接触的人;
孕产妇、儿童、65岁以上老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抵抗力较低等体质弱并需前往公共场所的人员;
赴医院就诊或陪同他人赴医院以及探望病人的人员;
看护老人、婴幼儿和长期卧床人员的家庭护理人员;
医疗卫生、安保执法、公共服务等频繁接触不同人群的工作人员;
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或公用电梯的人员。
社区和单位进出口等人员密集区域;
汽车站、地铁站、火车站、机场等公共交通场所;
商超、宾馆、批发市场、银行网点、业务大厅、餐饮行业、美容美发等商业服务场所;
展览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场所;
养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等相关特殊场所;
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办公区域、会议场所、生产作业区域;
与不了解健康状况的人员接触距离小于1米的任何环境或场所。
教室内的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 校内教职员工,含后勤保障、保洁、安保人员; 进入校园内的外来访客。
热评
“降级”不是降低要求,该有的警惕不能丢
“对国内低风险地区进京出差返京人员,不再要求居家隔离观察14天”,北京市今天宣布自4月30日零时起,将北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一级级别调整为二级。
消息一出,民众喜大普奔!作为首都,北京调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具有明确的风向标作用。
据统计,北京市已经连续13天保持“双零”增长,全市15个区已连续36天以上无本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一言以蔽之,“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降级”的时机到了。
“要准确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北京这一“降级”之举,既是落实党中央要求,也是根据自身情况及时作出的正确选择。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适时“降级”,是对北京人民负责,对全国人民负责。这不仅有利于全国人民更好地恢复生活生产秩序,也有利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迈上快车道,展现出应有的强劲势头。
但应看到,“降级”不是降低要求,而是对有关部门、对民众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有的警惕不能丢,该做的防控不能少,目的只有一个: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在城市治理中以人为本,精准施策,因时因势作出科学安排,就能让民众更真切感受到治理效果,更有获得感。
©新闻联播
更多新闻
监制/李浙 主编/柴婧
制图/扈梦雨 编辑/舒鹏
评论撰文/秦川 校对/高少卓
©新闻联播
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