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创业】中关村“加速度”打造国际化版图,积极主动配置国际资源,打造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走开放创新之路

2017-06-23 中关村众筹联盟

来源:创新创业中关村



“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更好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正逐步走向多极化。这就意味着,单极的“全球科技中心”,已无法满足全球经济发展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由多中心、多节点组成的“全球创新网络”。


托马斯·科洛布洛斯在《云冲浪:以一种新的角度考虑风险、创新、规模和成功》中说:“一家公司或一个行业能否生存,与别的公司或行业能否生存休戚相关,成功取决于我们刚开始明白的合作和共建。”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全球创新网络,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重在资源链接、开放合作。只有通过高端链接,才能提高整合全球先进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的能力,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


中国,北京,中关村,随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加强,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


高端要素加速聚集

国际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海内外高端人才汇聚中关村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这个“21世纪最贵的资源”,让中关村拥有了创新创业最核心的“本钱”。全国最顶尖的40多家高等院校和200多个科研院所聚集在中关村,不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创技术,还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端人才。



不管是技术大拿还是管理能手,在中关村比比皆是,这些高端的人才资源,形成了一个个强大的创业团队。原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拥有8年智能驾驶研发经验得高校名师姜岩,原谷歌公司眼镜核心研发人员赵勇……翻开2016年2月才成立的驭势科技的核心创始团队简历,人们会被这个堪称“梦之队”的阵容所震撼。


全球大量顶尖人才聚集中关村,驭势科技只是冰山一角。由印奇、杨沐、唐文斌这3位清华毕业生创办的旷视科技,其人脸识别技术已达到全球最顶尖水平,印奇多次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创业领袖。去年6月刚成立的地平线机器人公司,在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原副院长余凯博士的带领下,已在人工神经网络和无人驾驶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全球前沿的研究。


海内外高端人才不断汇聚。截至2016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入选“千人计划”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188人,占北京地区80%,占全国20%。刘强东、李彦宏、程维、施一公、王中林等新一批国际化创业创新的领军人才在中关村集聚,成为中关村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支撑。


国际顶尖孵化器和创业服务资源聚集中关村。随着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一些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已成为其全球研发网络的核心节点。微软创投加速器在中关村成立5年,与100多家投资机构和众多行业领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每年,微软创投加速器都会举行2次海选,从上千家申请团队中选择不到20家。业内戏称,微软创投加速器比哈佛还难进。严苛的选拔意味着优质的项目和服务,在已经毕业的126家企业中,他们的产品及服务覆盖了5亿个人用户和超过百万家企业客户。有93%以上获得新一轮融资,总估值超380亿元人民币,估值增长比率超过600%,其中还涌现出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如此耀眼的成绩单背后,不仅体现了微软强大的资源基础,也体现了中关村无可比拟的创业环境。微软创投加速器CEO罗斌认为,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环境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他开玩笑说:“我每次回到美国总部开会,腰板都挺得笔直!”


ARM与中科创达联合发起成立的安创空间,依托ARM丰富的生态系统资源,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加速孵化服务,加速器可以提供基于ARM内核和解决方案的技术培训、产品开发,优秀的项目还可以得到ARM的全球推广。可以说,入驻安创空间的团队,在创业之初就占据了先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全球创新网络枢纽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关村企业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更加积极主动配置国际资源,发挥中关村全球创新网络枢纽作用,促进创新资源开放与流动。


2015年9月成功举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2015年世界大会,吸引48个国家的近700名代表参会。2015年10月,全世界最重要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公司盛会——Slush首次走进中国落地中关村,36氪与Slush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形成了“国际创业联盟”。启迪控股与芬兰Slush合作,共同成立启迪芬兰国际创新中心;中芬创新基金成立等等,进一步提高了中关村在国际创新创业格局中的领先地位。


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有12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设立子公司或研发机构。据了解,苹果公司在中国第一家直接投资的研发中心落地于中关村朝阳园,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除研发中心外,一些国际知名创业服务机构如美国知名加速器Plug&Play纷纷入驻中关村创业大街。


企业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

开拓国际市场步伐加速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步伐加快中关村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市场竞争。如北京新能源汽车超前布局,继美国硅谷、德国亚琛、美国底特律、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德累斯顿5大海外研发中心之后,将于明年启动日本东京和意大利都灵的两大海外研发中心建设,这标志着海纳全球资源的顶级研发体系初步成型。


中关村发展集团依托在美国硅谷建立的“硅谷创新中心”和在芬兰、以色列建立的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国际投融资合作,促进尖端技术的国际转移转化。目前中关村已与硅谷等近20多个国际科技创新区域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少成长型企业或者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也开始全球化布局,并且一开始就有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走向世界的战略规划。


创业孵化全球合作日益紧密,中关村独角兽企业走在世界前沿中关村,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正深度融入国际合作与竞争,成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除了吸引全球最顶尖的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在中关村集聚,中关村的创业服务机构也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太库、天作、盛景网联、溢思得瑞、中加联合创业营等通过跨境合作,纷纷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或与国外机构合作,汇聚以色列、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全球各地的优秀创业项目落户中关村。


2016年5月11日,坐落在硅谷核心地带美国圣克拉拉市的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揭幕。在这个7000平米的空间里,集合了孵化器、加速器、跨境办公室、展示中心、路演及活动区等多种功能。


这是中关村和硅谷沟通的窗口,也是中关村企业走向硅谷,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创新中心的设立,将使中关村与硅谷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更加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指出,这是中关村主动融入硅谷创新生态体系,通过跨界融合、开放共享、促进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为社会发展创造更伟大价值的战略性举措。


像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这样走出去的例子还有很多。小米、乐视、用友等企业在海外的研发机构,都是在研发领域追踪引领前沿科技的重要举措。


2016年中关村榜共有65家独角兽企业,比上年增加25家,其中2014年之后创立的独角兽企业占比超过1/3,尤其是2015年成立的9家企业创立两年内即入围独角兽企业榜单。与全国131家独角兽企业对比,中关村占一半,是全球仅次于硅谷的独角兽最密集区域。


金融和资本运作持续火热


支撑创新国际化作用增强

境外上市为企业全球配置资源提供了广阔舞台。一批高科技企业登陆纳斯达克和纽交所进行融资,通过境外上市,不仅可以使企业加快做强做大,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更好地参与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与合作,提升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水平。目前中关村境外上市企业已达105家,占示范区上市企业的36.7%,占全国境外上市的三成多。


境外投资成为企业全球化布局的重要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关村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利用资本在全球进行布局。2015年中关村128家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较上年增加32家,对境外直接投资额达144.5亿元。


利用海外并购,加速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中关村企业通过境外并购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速国际化布局,境外并购保持高增长态势。紫光科技2013年7月斥资18.7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后开始进入业内的视野和关注,并开启了并购之路,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25亿美元收购惠普旗下新华三通信51%股权;31亿美元收购同方国芯;20亿美元成为中国台湾两家封测厂矽品和南茂科技的股东;37.75亿美元收购全球领先的硬盘生产商——美国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 Corp)15%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主导西数以190亿美元(约合1200亿人民币)收购了闪存芯片厂商闪迪(SanDisk)等,紫光集团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中关村芯片产业的高速发展。


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关村企业发起境外并购案例24起,较同期增加8起,披露金额165.8亿元,占示范区披露并购总金额的13.8%,24起境外并购中涉及10个国家(地区)的6个领域。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报名2017区块链新金融论坛暨中关村众筹联盟成立两周年大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