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个传奇家族,凭什么绵延千年,名人辈出?

2017-12-20 宰相传媒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二、《命子迁》

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圈点】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

三、《诫子书》《诫外甥书》

作者: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

【圈点】《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四、《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

【圈点】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颜氏家训》(全本 译文)

五、《诫皇属》

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经常告诫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

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

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

【圈点】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六、《包拯家训》

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

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圈点】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七、《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圈点】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八、《袁氏世范》

作者: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

“小人为恶不必谏”

袁采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

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奉为至宝。

【圈点】《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九、《朱子家训》

作者: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毋临渴而掘井”

朱柏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

《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其中一些警示语,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圈点】《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朱子家训》全文 译文

十、《弟子规》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凡是人 皆须爱”

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致力于治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钱氏家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曾一度在江浙地区建立过小朝廷,管理的还不错,受人民爱戴,另外,由于中原王朝的强大,钱氏小王朝归附了,实现了和平统一,躲过了灭顶之灾(如同清初的台湾郑氏),钱氏家族家风严谨,是一个书香门第,注重教育,于是钱氏人才辈出,我国近现代的钱氏三杰,就是出自此家族。


钱谬:五代政治家,吴越国的创立人,公元907至932年在位。居梁时被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

钱起:唐代大诗人,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年间考中进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朗士元齐名,世称"钱朗"。有《钱考功集》

钱 易:北宋钱姓成名最早的名人,浙江人,十七岁时考取进士,时人称他"有李白才"。

钱乐之:南朝宋太史令,元嘉中奉诏铸造原为东汉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后又作小浑天仪。

宋末元初有画家钱选、明代有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明末清初钱谦益、清代有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文字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家钱松、近现代有植物学家钱崇澍。

现代有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 。



作者:唯旧  文章来源:壹学者(ID:my1xuezhe)


有人总结钱家出过“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究竟是什么样的家族,能够这般绵延千里,名人辈出?





天之北,水之南,

江南自古便是钟灵神秀之地、人才辈出之乡。

千百年来,这里走出了无数名人:

古有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杰、画中九友;

今有周树人、茅盾、巴金、郁达夫、陶行知等文学才俊。

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

便是被称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江南钱氏。


孟子曾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

无论多么辉煌的过去都已被时间碾压为灰烬,

唯有钱氏,

创造出了一个绵延千年、兴而不衰的奇迹。

世代人才辈出,家族群星璀璨。



1


奇迹的开端




自北宋迄今,

光是载入史册的钱门名家就超过千人,

如北宋大才子钱易、

宋末明初画家钱选、

明代学者德洪、画家钱谷、

清代学者钱文选、钱塘等等。


到了近现代,钱氏更呈现出“人才井喷”之象:

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钱穆、文学大家钱钟书

教育家有钱基博、钱玄同、钱钧夫

科学泰斗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

其余各行各业人才更是层出不穷:

水利专家钱正英、著名外交家钱其琛、

台湾社会活动家钱复

著名金石书画家钱君陶、

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

当代国内外的钱氏名人共有100多位

数量多得令人瞠目结舌。

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如此恢弘的家族,

并衍生出如此众多的人才?

一切的开端,

都要从一部《武肃王八训》说起。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

江南钱氏的开山鼻祖钱鏐(liú)开创了吴越国,

在钱鏐统治吴越(约是今浙江省)期间,

他励精图治,保境安民。

短短几年,吴越国成为

“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之地。

连后来的大文豪苏轼都称赞该国:

“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



钱镠除了治国有略,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

钱鏐目光睿智、气度不凡,

在临终前遗嘱子孙:

“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

“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

大凡君王,都希望江山千秋万代的传下去,

而钱镠却愿将大好河山拱手相让。

能有这等气量者,世间只怕寥寥无几。


公元978年,大宋朝廷建立18年,

钱镠之孙弘俶尊奉祖先遗嘱举家归顺,

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和平统一的局面,

使得鱼米之乡——江南免受战乱之祸。

此后,江南一直为富甲华夏之地,

所以常有人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钱镠是奠基人。”



除却遗嘱,

钱镠生前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

要求子孙秉承祖训,清正躬谨。

而这些后来也演变为宝贵的精神遗产

——《钱氏家训》(由清末钱文选采辑整理)

(如今的钱氏家规由“武肃王八训”、

“武肃王遗训”和《钱氏家训》三部分组成。)


《钱氏家训》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

饱含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社会公德的精妙之理。

世世因循,有评论称:

正是这部宝典中的教育之理,

造就了江南钱氏书香绵延、世代人才涌现的盛况。

近现代,钱氏多出“父子档”式的杰出人物,

他们的为人处世、教育方法

便是深受钱氏一族的家训、家风影响。



2


修身

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钱穆、钱伟长


在近现代,钱氏人物首屈一指的

应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穆

钱穆先生一生著作等身,

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中国学术界尊他为“一代宗师”

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儒学大师 。

他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少年钱穆读高中时逢武昌起义,辍学归家,

其后全凭自学成才。

钱穆曾在乡里小学、中学当老师。

1930年,他发表了《刘向歆父子年谱》,

一书成名,从此崭露头角。



1940年,钱穆的代表作《国史大纲》出版,

该书成为各大学的主要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钱穆移居香港,

并创办了新亚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

1967年后,

钱穆在马来西亚、美国等国讲学,

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尊崇,

并以高票当选为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教师到执教北京大学,

再到成为史学界的一代宗师,

这条路,写在纸上虽是寥寥数语,

但钱穆踩在地上举步维艰。

他自勉、勤谨治学的品格深刻影响着家族后代,

受他影响最大的便是其侄子——钱伟长。


钱伟长,“中国力学之父”,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伟长的父亲早逝,

钱穆便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由于钱穆的儒风熏陶,

钱伟长对国文十分感兴趣。

1931年,钱伟长考取清华大学时,

他的文、史两科成绩均是满分。

(相当于现在的“文科状元”。)


钱穆当初自学成才全凭毅力,

钱伟长也同样有这种倔劲。

他文科强、理科弱,

世人皆扬长避短,他却偏以弱博强。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科技救国,

钱伟长毅然弃文从理,改选物理专业,

每天清晨,北斗星还隐隐悬在天际,

他就已端坐在教室看书,

晚上不到灯火俱灭不休息。

4年里,

钱伟长完成了普通人需要8年才能完成的学业,

获物理学学士学位,

考取了吴有训教授门下的研究生。


1941年,钱伟长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

据说爱因斯坦看了钱伟长的论文后曾这样评价:

“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1944年,

钱伟长用一个月的时间

就写出了《变扭角的扭转》一文,

这篇论文被世界软科学研究权威

冯·卡门教授称为“经典论文”



1990年,钱穆在台北去世后,

钱伟长写下长长的挽联:

“生我者父母,幼吾者贤叔,

旧事数从头,感念深恩宁有尽;

于公为老师,在家为尊长,

今朝俱往矣,缅怀遗范不胜悲。”



钱基博、钱钟书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一句用在钱钟书身上,十分贴切。

提起钱基博、钱钟书这对父子,

人们往往只知其子而不知其父。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当年,

他以国语和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文学院的“四大才子”之一,

受到吴宓,叶公超等人的赏识,

钱钟书被人称为“这个时代的文学天才”。


钱钟书精通中外文学,

一部《围城》圈住了世人的心,

而另一部作品《管锥编》堪称是文学史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钱钟书还精通七种外文:

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意大利语,

如此成就,世人共睹。



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

在那个黑暗的过去,

曾有不少人看重钱钟书的声名,想要拉拢他,

用“高官、厚禄”来吸引他,

但这些都被钱钟书拒之门外。

钱钟书的一身傲骨,实受家风影响。


钱基博也是一名成就非凡的大儒,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古文家、文史学家、教育家,

有着“集部之学,海内罕对”的美誉。

钱穆曾讲:

“生平相交,治学之勤,

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子泉,钱基博的字)

清末状元兼实业家张謇对钱基博的评价是:

“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自幼受长兄和伯父教授策论,

“对于群经、诸子、古史地学、古典文学理论,无不淹通”。

他的父亲经营“永盛典铺”,

到钱基博当家时,钱家的儒学气息更加浓郁,

他在宅第正厅高悬“绳武堂”匾,以示书香家风。

钱基博藏书非常丰富,

“计所藏书二百余箱,五万余册。”

而这也仅是众多藏书中的一部分

万贯藏书,钱钟书深受裨益,

古籍堆里地他日渐长大,文学功底十分深厚。


钱基博教子向来以身作则,

“于车尘马足间,也总手执一卷”;

每次钱钟书从新式学堂放学回来,

父亲都和他一起念古文。

钱基博每读一书,都要摘录、标注,

以致“生平读书无一字滑过”

而钱钟书每翻阅钱基博读过的书,

必定被写满密密麻麻的注解。

钱基博对钱钟书的影响可谓潜移默化。


20世纪30年代风云多变,军阀混战,

钱基博写出了《现代中国文学史》,

该书正式出版后,三版即告售罄。

1944年长沙失守,

日寇长入腹地,兵临城下,

钱基博所在的师范学院奉命西迁,

而他却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

当时驻守湘西的王耀武将军赶来劝说钱基博,

最后带领手下将他硬生生拉走。

正是因为钱基博这般治学严谨、

身正行直的君子之风,

方有后来醉心诗书、淡泊名利的钱钟书。


钱基博


无论是钱穆还是钱基博,

一生都恪守自己的原则: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出自《钱氏家训》中个人篇》)

对于后代的培养,

钱家人始终秉承“言传身教,自强不息”的教育理念,

而这也是钱门家风。

真正的教育,

是用一个人的人生,

去影响另一个人的人生;

是用一个灵魂,

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欲让子孙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么,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

修身


人生当有品,强则振兴中华





钱钧夫、钱学森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被誉为“中国科制之父”、“火箭之王”。


1935年8月,

钱学森赴美国学习、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

他成绩优异,深得导师冯•卡门教授的赏识,

他在二十八岁时就已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

钱学森萌发了回国报效祖国的念头。

但却遭美国当局多次阻挠,

美国一位海军次长金布尔甚至咆哮道:

“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


钱学森


几经周旋,1955年9月钱学森终于踏上回国的轮渡,

赶上了祖国空军建设战略方向的研究。

面对帝国主义飞机肆意侵扰我国领空的现实,

不少人认为若要建设强大的空军,首先就要研制飞机。

而钱学森却提出研制导弹。

此语一出,满座皆惊:

”导弹深奥莫测,连美苏也都刚刚起步,我们‘一穷二白’怎么搞?”

钱学森则仔细分析说:

“飞机要重复使用,

对发动机材料等要求很高,我国短时间内解决不了。

而导弹是一次性的,材料难度小,主要靠动脑袋,

中国人聪明,完全能解决制导和自动控制上的难题。”

后来该研究在钱学森的主持下,

我国的导弹水平后来居上,国威得到彰显。


钱学森建树甚高,备受赞誉,

这和优良家风不无关系,

他常说: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中国有名的教育家,

以“兴教救国”作为远大抱负,

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第四中学)校长。


钱均夫博学多才,

对儿子的教育集百家之长,

以儒学为主,现代教育为辅,

所授不但有西方科学、文史哲政,

更有诗词歌赋、美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不光培养了钱学森勤学好问、精于思考的习惯,

更有按时作息、计划做事、谦谨做人的优良品格。

钱学森回忆说:

“我父亲钱均夫很懂现代教育,

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

另一方面又送我去上音乐、绘画等艺术课。”


右二为钱钧夫


另外,钱钧夫也讲求宽严并济。

钱学森若要看某部电影,

必先要向父亲提出请求。

钱钧夫会先到电影院看过一遍后,

再告诉儿子是否可以去看。


当年钱学森赴美留学,

钱均夫根据家训专门为其写了庭训:

“人,生当有品:

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

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

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钱学森一生谨记父亲教诲,

终成振兴中华、造福人类的一代科学大师。



钱玄同、钱三强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钱三强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留学,

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从事原子能核物理研究,

师从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

10年后,钱三强学成回国,

主持建立了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并任所长,

主持并制成了共和国第一个核装置——原子能反应堆。


钱三强


钱三强知人善任,

是他大胆起用了年仅26岁的邓稼先出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设计师。

诚如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所言:

“钱三强独具慧眼,他的睿智和超凡的组织才能,

促成了中国原子弹的成功。”


钱三强的父亲,

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

这么说吧,

当年劝鲁迅先生做点文章的,

就是钱玄同先生。

(详见《呐喊·自序》)


早年,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

他公开冲击旧文化,

在家里也时常教育钱三强:

“对于社会要有改革的热情,时代是往前进的,

你们学了知识技能就要去改造社会。”

为了让孩子从小体验“改造社会”的艰辛。

钱玄同曾带着年仅6岁的钱三强一起参加游行,

钱三强正是在父亲这种精神的熏陶下,

走上了敢说敢为的人生道路。


钱玄同


钱玄同思想开明,作风民主,

钱三强中学快毕业时,有人对钱玄同说:

“你是搞语言文字的专家,名气又大,应当叫三强接你的班。”

钱玄同摆摆手说:“那要看孩子的态度和兴趣哩!”

后来钱三强选择了理工,

虽然与父亲文学之途背道而驰,

但钱玄同却欣然同意并鼓励儿子:

“目标既然确定了,就应当用艰苦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1937年,钱三强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准备出国留学,

谁知出国前夕,

钱玄同不幸染上重病,钱三强为此踌躇不决。

钱玄同对他说:

“你学的科学,将来对国家有用,你还是出国好好学习吧!”

钱三强洒泪起程,后成为居里夫人的学生,

钱玄同高兴地写信道:

“你有了很好的指导老师,

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振兴中华!”

钱三强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他学成归国后,

成为了著名的原子能专家。


钱玄同和钱钧夫宽严并济、开明民主的教育方式,

正是体现出钱门家风:

生而在世,

当以真诚为品格,

以报国为远志。

科学无国界,但学者有国家,

弱,则发愤图强,

强,则振兴中华!



4


齐家

忠厚传世,乃能持久




《钱氏家训》中,《家庭篇》有说: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

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钱家男儿都谨遵家训,

所娶配偶几乎都是才貌与德行兼备的女子。


钱三强与何泽慧


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同为物理学家,

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5年初春,

32岁的钱三强向何泽慧发出了平生第一封示爱兼求婚信,

战时德国信件不封口,限词汇25个。

于是钱三强写道:

“经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要求。

如能同意,我将等你一同回国。”

他很快收到何泽慧的回信,

也是25个单词:

“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

等我们见面之后一同回国。”


杨绛、钱钟书


1932年,在清华学堂前,

钱钟书对杨绛一见倾心,彼此鸿雁往来,

杨绛寄来的信被钱基博看到了,

信里写道:

“现在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

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

读到此处,钱基博“得意非凡”,

直抚须大笑:“真乃聪明人语!”


除了“娶妻当娶贤”,

家训中还有一句: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镠出身贫寒,自小读书不多,

称王后他深感读书的重要,

常常手不离卷、勤学不辍,

而钱氏的后世人才中,

再苦再难也要读书的例子,更比比皆是。


钱穆12岁时,父亲钱承沛撒手尘世。

其母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


晚年钱伟长手不释卷


钱伟长的父亲也是去世较早,

当时有很多乡邻劝钱伟长的母亲,

叫钱伟长早点去做手工,赚点钱来补贴家用,

但她目光远大,十分坚定地说:

“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书,

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这么要求的,

我一定要为我们钱家留下几颗读书的种子。”


我国著名外交家钱其琛之子钱宁也讲述:

“读书修身是钱家历来的传统。

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他是个爱读书的人,

也总是敦促我们要多读书,

是他让我们继承了钱家的这个传统。”


记得有这样一个问题:

“我读过的书,大多都不记得了,

那么读书的意义何在?”

有人这样回答:

“读过的书,就像小时候吃过的饭,

虽然不记得吃的什么了,

但它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成了我的血和肉......”

读书与人生的意义,想必便在于此,

没有手不释卷,哪来洗尽铅华?


这便是钱氏的家风: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如不能走万里路,那便读万卷书。



5


处世与公德

真诚磊落,宁静致远




在处世交友方面,《钱氏家训》也有言: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譬如钱穆先生的交友之道,

他虽然自学出身,却从不迷信权威。

当时学术界正流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观点,

顾颉刚也是康有为的拥护者。

但钱穆对此观点怀有不同意见,

他没有因为顾颉刚于己有恩就放弃己见,

而是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

用事实证明康有为的观点是错误的。


钱穆后来到北大任教,胡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钱穆却从不在学术上苟同胡适,

他的许多观点都与胡适不一致,

胡适认为孔子晚于老子,

他却认为老子晚于孔子。

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学术观点不一致,

故意拿胡适的观点来问,

他也毫不掩饰,经常在课堂上批判胡适。

据学生回忆:

钱先生常常当众说:“这一点,胡先生又考证错了!”

并指出哪里哪里错了。


钱穆、胡适


当时胡适声誉日隆,

很多人都以“我的朋友胡适之”来炫耀自己,

可敢于这样批评胡适的,

在北大也仅钱穆一人而已。

钱家人不会曲意逢迎,

更不会见利忘义,卑躬屈膝。


1947年,有人来到钱伟长家里拜访,

带来了美国有关方面对钱伟长全家赴美的邀请,

并提出优厚的待遇,

钱伟长明确填“NO”,予以拒绝。


1955年,钱学森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

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

这不光是他个人的选择,

他也得到了钱家所有人的支持。

当时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的消息传到上海,

老父亲钱均夫给儿子写信勉励道:

“吾儿对人生知之甚多,在此不必赘述。

吾所嘱者:人生难免波折,

岁月蹉跎,全赖坚强意志。

目的既定,便锲而不舍地去追求;

即使弯路重重,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

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

对故国的忠诚,

也相信吾儿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觉醒……”


钱钟书


“四人帮”横行的时候,

上面曾通知钱钟书参加国宴。

在一般人看来,这是赏脸,应该受宠若惊。

钱钟书却摆手:我不去,哈!我很忙。

来人连忙声明: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钱钟书依旧回答如故: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

来人自知无法交代,

便教钱钟书推托说身体不好,起不来。

钱钟书反倒郑重声明: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

哈!我很忙,我不去!


利在一身勿谋也,

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这就是钱门家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


百年之后,

我们要给后人留下什么?




一部家训流传百世,

成就了钱家千年绵延不绝的奇迹,

而近现代钱家人也大放异彩,

让国内外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江南。

这个家族明珠璀璨,后继者更甚前人:

我国最高学术荣誉称号是院士,

而钱氏恐怕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

仅无锡钱家就出了10位:

钱钟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工程热物理和自动化专家(钱钟书堂弟)

钱临照,

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物理学家、教育家。

钱令希,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工程力学家,

 中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先驱。

钱逸泰,

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催化和固体化学研究。

钱保功,

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家

钱易,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钱穆长女)

钱鸣高,

著名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俊瑞,

中科院学部委员,

中国农村经济和世界经济学家、教育家。

钱学榘,

出色的空气动力学专家,

担任过美国波音公司总工程师。(钱学森堂弟)

钱永健,

2008年与日、美两位科学家共同荣膺诺贝尔化学奖。(钱学榘之子)

钱永佑,

神经生物学家,钱永健的哥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钱氏后人汇聚钱王祠宣读家训


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先生曾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

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钱家的千年辉煌,

并不在独特的生财之道,

也不在一纸家训传久远。


而在于钱家子孙世代传承的精神骨气——

不拘小利,但求利国利民的大家风范;

不谋一家,愿为万世开太平的浩然正气!





她是首富之女,民国第一外交官夫人,选美力压宋美龄,36年婚姻却终被丈夫抛弃


(图)顾维钧与黄蕙兰


偶尔翻看旧书《没有不散的宴席》,作者黄蕙兰是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的第三任夫人,她说:“这不是一本谈论政治的书,这是一个女人身世的故事。”在外交舞台上曾经风光无限,生活中挥金如土,连宋氏姐妹都艳羡的女子,暮年之时却用如此平静的言辞定位自己的传记,提及顾维钧时,她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他是个可敬的人,中国很需要的人,但不是我所要的丈夫。”其中隐喻,令人玩味。


黄蕙兰1893年生于印尼,是南洋华人首富“糖王”黄仲涵的女儿,她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天之骄女。据说当时糖王的姨太太有十八位,孩子四十二个。黄蕙兰的母亲魏明娘尽管是糖王明媒正娶的第一夫人,但对于花心的丈夫已经心灰意冷,女儿成为她的精神支柱。黄蕙兰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母亲为她聘请了多位家庭教师,她天资聪慧,多才多艺。因为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英,美,法等各个国家,她精通六国语言,是天生的交际高手,社会名媛。后来母亲彻底对父亲失望,带着黄蕙兰到英国生活,黄蕙兰回忆说,多年之后父亲临终之际,母亲都不曾回去探望。可见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母亲让黄蕙兰日日周旋于社交界,广泛结识社会名流,她希望女儿有朝一日能够进入英国上流社会。年轻的黄蕙兰也憧憬着嫁给一位尊贵的公爵。一次去意大利旅游时,母亲突然改变主意说,要去法国。意犹未尽的黄蕙兰问为什么,母亲坦言说,有个人在法国等着要见她。这个人就是顾维钧,时年32岁的顾维钧是驻美公使,任中国赴巴黎和会代表团代表。姐姐黄琮兰在巴黎的家中宴请中国代表团,顾维钧看到了黄蕙兰的照片,一见倾心,表示希望和她交往。见面后,美丽时尚的黄蕙兰并不喜欢顾维钧,感觉他和理想中的未来丈夫形象相差太远了,穿着土气,毫无情调,不会骑马,不会跳舞,甚至不会开车。



当时顾维钧的第二任妻子去世不久,他还有两个孩子,家里确实需要一个女人,更重要的事实就是,那个时候的中国贫穷落后,外交费用投入很少,顾维钧更需要一位有经济背景的妻子,无疑,黄蕙兰是最好的人选。于是,顾维钧展开热烈的追求攻势。对于一个优秀的外交家来说,攻克一个女人是易如反掌的小事情,在和顾维钧交往的日子里,所到之处,黄蕙兰感受到至高无比的荣耀和特权,这是父亲的多少金钱都不能换来的,也是她们家族和她所需要的。顾维钧不仅仅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她爱上了这个男人。


1920年,他们结婚了,婚礼自然是非常的隆重。婚后的黄蕙兰变身为高贵的外交官夫人,她如鱼得水,成为顾维钧的得力助手。驻美使馆破旧不堪,她觉得丢中国人的面子,自掏腰包将其翻修一新。诸多的外交事务中,有黄蕙兰忙碌活跃的身影,频频周旋于政要显贵中间,她穿着时尚,喜欢佩戴珠宝首饰,因为她说“我们是中国的展览窗”,她热情大方,左右逢源,谙熟欧洲风俗,深受欧洲人欢迎,“被当作自己人看待”,还被称赞为“远东最美丽的珍珠”。而中国使馆举行的大小宴会,也都是由黄蕙兰用自己的钱一手操办。优秀的外交素质为黄惠兰在国际政坛赢得掌声一片,与此同时,她也将丈夫的事业推向巅峰。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位了不起的女人,宋美龄就曾经当众赞美黄惠兰对顾维钧的鼎力相助,外交官袁道丰也说:“老实说,在我国驻外大使夫人如林当中,最出色的中国大使太太要以黄蕙兰为首屈一指了。”


可惜,再美好的感情也抵不过人性的脆弱,时光流逝,爱情亦如流水,顾维钧心有另属。三十六年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婚后,顾维钧娶了已故驻马尼拉总领事杨光泩的遗孀严幼韵为妻。晚年的黄蕙兰隐居在纽约曼哈顿,寂寞为伴,孤独终老。


正如她写,没有不散的宴席。刚开始的时候,就懂得终有落幕。只是,假如有来生,她还会作同样的选择吗?



--THE END--


欢迎阅读,谢谢打赏(苹果用户)!

宰相传媒

  声明:本公众号所发文章原创与网络分享并行,版权属于原作者。欢迎广大微友积极投稿,宣传记录好人好事、美图美景、时事点评、精彩美文、文学作品。

    投稿邮箱:1278975364@qq.com;微信:wangzaixiang8888888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