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微故事:“大眼睛女孩”背后的男人

2017-12-26 宰相传媒

还记得这张照片中的“大眼睛”女孩吗?

最近,她当选团省委副书记了!


1991年,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全国人都记住了

这个8岁的安徽女孩苏明娟

和这双清澈黑亮、充满渴望的眼睛


她可能是中国最特殊的“名人”

这26年来,她上了大学,进了银行上班

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

生命中每一次重大的时刻

都会吸引全社会的关注


今年12月15日

在共青团安徽省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上

34岁的她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

再次走进我们的视线


她的命运因为一张照片而改变

但少有人知道这张照片背后的摄影师

一个在中国公益摄影和纪实摄影界

如雷贯耳、备受敬重的男人

26年前,正是他的眼睛

发现了“大眼睛”


作为希望工程背后的摄影师

他改变的何止是一个女孩的命运

更是553.6万中国孩子的命运

他的名字叫——

解海龙


从1991年起

为了替农村孩子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解海龙走遍了中国26个省128个贫困县

拍摄了上万张珍贵的照片

行程2万多公里,堪比红军长征

但是,他拍摄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救助

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建起了希望小学!



当20世纪末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

人人都忙于歌功颂德时

他是第一批将目光投向中国农村的人

并用影像的力量推动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他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更是一个时代的良心!

人生的第一部相机

1951年,解海龙出生于河北

17岁参军,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

20岁,分配回北京工作

1984年,进入北京崇文区文化馆宣传部工作

解海龙真正迷上摄影

是因为“四五影展”


1976年1月,周总理去世

因为“四人帮”压制群众悼念周恩来

清明前后,上百万学生和群众

自发聚集到天安门献花篮、贴传单、

作诗词,进行悼念活动

这就是著名的“四五运动”

事后,一批群众被捕

那个年代有相机的人还很少

几个拿着相机拍照的人

也都被抓了起来

直到1978年平反

当时拍的照片才以影展的形式被公开


解海龙去看四五影展

第一次被纪实摄影的力量震撼到了

回家后,他几天睡不着觉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无论如何都要买个相机

我也要拍这么好的照片!


那之后,他就天天寻思着攒钱买相机

1979年,第一次涨了工资

每个月涨7块钱,一次性发下来一年的钱

他突然有了一笔80元的“巨款”

妻子寻思着用这钱给他买一件大衣


解海龙却说:

“你看咱孩子现在才几个月,

我从这时候开始给孩子拍照,

一岁、两岁、小学、初中,

等他长大了咱给他出一本画册,

多有纪念意义!”


妻子一听,问道:“那我呢?”

解海龙:“那,那,那当然也给你拍!

你现在二十多,

我拍到三十多四十多五十多……”

妻子又一听:“那成!”


就这样“连哄带骗”

人生第一台相机到手了——

海鸥牌的,87块5毛钱

相机有了

解海龙又买回来一堆教摄影的书学习

并且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

每个月至少要发表3张作品!

到1984年,他已经拿下了

三个全国摄影大赛的一等奖

到1989年,获奖作品就有400多幅了

其中100多幅还是国家级的


得的奖多了

解海龙总结出一个套路:

要想在报纸上发表,

你拍的东西一定要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鲜花啊,生活美好啊,妇女儿童这些

用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一定要主旋律,正能量!

那几年,因为得奖多

解海龙听到的都是溢美之词

直到遇见一位部队转业的摄影老师刘加瑞

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后,直言不讳地说:


“你拍的这个片子有点浅,不深。

即便是赞扬一个事,

你也不要这么肤浅地去表现,

藏则深,露则浅。

比如说我要拍你,

直接这么拍,

和我在镜子里反光出来你的影子都不一样。

令人喜的片子不如令人思。

摄影有歌颂的,

但它更大的作用是传播、记录,

更多是传递一种信息,

给人一种感染,一种思考。”


一席话彻底击中了解海龙

事后,他翻阅了世界上经典的战争摄影

再反观自己拍的,只想说两个字:

甜俗

解海龙迷茫了——

“摄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他要去寻找一个答案


1987年,这个答案浮现了

这一年,解海龙去了两个地方

一个是广西融水

他本来是去拍少数民族过节的

偶然听到广播,说那里的基础教育非常薄弱

解海龙一下子敏感了起来

既然薄弱,我就去看看怎么个薄弱


于是走了80多公里,去了一个寨子

进到寨子的学校里

听到一个教室传来朗朗的书声

慢慢推开门

一眼看到一个女老师

背着一个孩子正在上课

解海龙一下子激动了

立刻换了个广角镜头抓拍下这一幕

后来,解海龙打听到

女老师名叫戴红英,28岁

有两个孩子

大的2岁,拿绳子拴在家里不让跑远

小的5个月,就背着上课


在南方,很多女人都这样

要照顾孩子又要干活

所以到哪里都把孩子背着

教书也是,干农活也是


另一张照片是在唐山拍的

1987年,唐山大地震恢复后

举办了一场大型的伤残运动会

来了很多大地震后的伤残运动员


解海龙在入场式上

看到一个没有腿的小伙子

用膝盖在走路

还挥动着帽子向看台上的人致意

那种精气神一下子抓住了他

解海龙拍下这一幕,为之命名为

雄壮的入场式

广西女老师和唐山运动员的照片

后来都拿了全国的一等奖

但是这一次

大家对解海龙的评价不太一样了

“有深度了!”朋友们都说


他总结了很久

终于明白了老师对他说的话——


摄影的本质就是记录

好的摄影作品会提出问题

会让人迫切想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

尤其是想知道这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他们将来会怎样?

最好的摄影作品

会推动社会去解决问题


那一刻

解海龙开始向往当一名记者


他都是一边拍,一边哭


1990年代

北京的发展正轰轰烈烈

解海龙却做了一个决定:

要去拍中国农村!


他向文化馆馆长请假

说想去农村调研一年,课题都想好了:

中国农村20世纪末叶基础教育现状调查

馆长:想法不错,经费怎么办?

解海龙:经费我自理!

馆长想了想,大笔一挥就批了


1991年4月,解海龙上路了

太行山、大别山、沂蒙山

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哪里穷就往哪里钻

吃饭买一毛钱的饼,一毛钱的鸡蛋汤

一顿饭两毛钱搞定

晚上就找老乡家寄宿

运气好能搭到拖拉机或驴车

运气不好只能靠腿,一天走几十公里是常事


一年下来,他跑了12个省

28个国家级贫困县

去寻访那些最渴望知识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解海龙为自己拍的一系列照片

定了个主题——“我要上学”

每到一个地方

他就跟着当地的小孩

一起去上学

到了学校后

再去“参观”他们的教室

如果不是亲见,解海龙做梦都想不到

“教室”还能是这个样子——

很多照片

解海龙都是一边拍,一边哭的

冲洗出来的时候

还要再看哭一遍

虽然条件艰苦

但是孩子们热爱读书的画面

又常常令他感动


1991年4月

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小学

解海龙来到一年级教室

想拍一张“上课聚精会神”的孩子

一抬头,一双大眼睛陡然映入眼帘

一下子让他的心揪了一下

解海龙毫不犹豫按下了快门

这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大眼睛”

1992年

解海龙把这一系列“我要上学”的照片

交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

“希望工程”项目

“大眼睛”那直勾勾盯着人看的眼神

几乎打动了青基会所有人

一致被选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靠着这一组照片

“希望工程”一炮打响

照片发表后第8个月

捐款已达到一个亿

各大媒体都整版整版地发表解海龙的作品

邓小平亲自题词

影展从国内各大城市

一直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

▲1992年,《希望工程》摄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观众们纷纷捐款。


1994年

希望工程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大型义演

解海龙的56张照片

同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展出

他也因此成为在人民大会堂

举办纪实摄影展的第一人


“大眼睛”这张照片也注册了专利

一度贴满全国大街小巷

几乎成为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印刷品


2006年,在华辰秋季拍卖会

中国第一个影像艺术拍卖专场上

“大眼睛”以30.8万元

创下专场的最高成交价格

这笔钱,解海龙全部捐出

在西藏捐建了一座新的希望小学

截至2016年底

希望工程总计接受捐款129.5亿

资助学生553.6万

盖起19388所希望小学

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失学救助项目

并最终推动了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当初,这些照片公开的时候

也有不少批评声

有人说他拍的东西非穷即苦

都是社会阴暗面,影响国家形象


解海龙每次听到这种声音

都会特别激愤:

还他妈废什么话啊!

孩子连学都上不了了

还要那个面子干啥?

你现在少盖学校

将来省下的钱就得盖监狱!


在他心中,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

如果亲眼见过这些孩子的生活

就绝不可能坐视不管


他们的缘分


1992年,解海龙进入《中国青年报》

如愿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

做记者的10年里

张家口大地震、阿尔山大火、98抗洪

他都第一时间冲到第一线

更被评为“全国十大青年摄影记者”


他一直没有停止希望工程的拍摄

每隔5年,都会回访一次曾经拍过的孩子

1996年,他回访一所河南的小学时

看到一个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的女孩

解海龙走过去询问,女孩竟哭了起来:

叔叔,我再过几天就要辍学了,

家里没钱,没法再读书了。


解海龙问了她的名字,和她拉勾

约定一定会让她把书读下去

回到北京后,他立刻联系人帮助这个女孩

女孩名叫范明珠

后来一直读到了美国芝加哥的博士后

2000年,解海龙在湖北

遇到了一个叫落落的小男孩

因为先天唇腭裂,落落被父母遗弃了

后来被一位60多岁的婆婆收养

一个唇腭裂孩子

如果到了七八岁还没有接受手术

最佳治疗时机就错过了

解海龙辗转帮落落联系了慈善机构和医院

很快为他安排了手术


后来,他为落落拍下一组照片

名为《落落的微笑》

这组照片在人民大会堂展出后

被来访中国的老布什总统知道了

于是特意去看望了落落

当时老布什单膝跪地

解海龙为他们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当年,和大眼睛一起

作为希望工程第一批公益宣传照片的

还有两个男孩

“小光头”和“大鼻涕”


“小光头”,大名张天义

后来从盐城工学院自动化专业毕业

成为一名企业的技术骨干

“大鼻涕”胡善辉

后来成为了一名军人


2005年5月

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

在北京相逢了


在北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院内

他们和解海龙也久别重逢了


26年来

解海龙和许多孩子都保持着联系

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尤其是对大眼睛苏明娟

一直像父亲一样关爱

因为希望工程

苏明娟突然成为了“名人”

这对她其实造成了很多压力

解海龙一直在耐心引导她


2005年

苏明娟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金融专业毕业后

一度非常困惑,当时她想:

是大眼睛和希望工程成就了我,

我毕业后是否应该去帮希望工程工作,

为更多的孩子呼吁呢?


最后,解海龙对她说:

孩子,感恩不一定要把做善事当成工作。

我当初在文化馆,后来当记者,

不是也能做善事吗?

他鼓励苏明娟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也是在他的建议下

苏明娟选择了去银行做自己专业的工作


后来,苏明娟成家生子

孩子出生的时候

解海龙的太太还特地给她包了红包

如今,苏明娟也经常做公益

每年都会资助别的孩子

成功完成了从受助者到捐助者的转变

▲苏明娟幸福的一家


曾经在一次节目中

白岩松问解海龙和苏明娟

你们俩人是谁改变了谁?

苏明娟说:我和叔叔都改变了。

解海龙却说:她把我改变了。


在解海龙心中

如果不是大眼睛和这些孩子

他可能不会走上纪实摄影的道路

20多年过去了

他庆幸他拍下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他们没有把一个城里的孩子弄过来

穿一件破衣服,喷一点眼泪

喊我要上学

他说:纪实就是纪实。


用影像去纪录一个时代

用影像去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这是他作为一个纪实摄影师最崇高的使命!



人民网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逆袭”告诉了我们什么?

  因一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变成为人熟知的希望工程宣传代言人,如今又因当选为兼职的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再次受到关注,34岁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实现了从贫穷山村的农家女孩到团省委副书记的“逆袭”。“逆袭”的背后,有命运转折赋予的公共符号,有爱心汇聚铺就的希望之路,更有中国式扶贫救助提供的人生出彩机会。

  的确,苏明娟无疑是幸运的,从被记者拍下著名的大眼睛照片开始,她的命运就和希望工程深度捆绑,让希望工程更加人格化的同时,也让她成为那个年代的标志性人物,受到更多爱心的眷顾和公益资源的聚焦。正因如此,有人感叹,并不是每一个长了一双大眼睛的人都能有像苏明娟一样的幸运,所有努力的人,未必都能逆袭成功。

  由此看来,让更多大眼睛女孩人生出彩,让所有深陷贫困并努力奋斗的人看到阳光,不能光靠命运的青睐,更需要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救助体系来搭建人生出彩的舞台。这应当是大眼睛女孩人生“逆袭”给予我们的第一个启示。苏明娟出生的安徽金寨县位于大别山区,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去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还亲自视察并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大计,针对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等情况,强调要通过完善兜底措施来健全扶贫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化救助体系兜住贫困的底线,做到“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另一方面要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的方式,为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众量身打造脱贫策略,这才是扶贫脱困的长远之道。

  当选团省委副书记毕竟是个例,不具有典型意义,但大眼睛女孩人生成功转变,让我们看到:扶贫救助不能只顾解决眼前之困,更需要立足长远培养脱贫能力。在扶贫工作中,“雪中送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只有激活脱贫的内生动力才能从根源上铲除穷根。从金寨县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开始,19000多所希望小学扎根贫困地区,从帮扶一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到如今500多万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过去近30年开展的希望工程不仅是教育扶贫的有力举措,更改变了无数像苏明娟这样贫困孩子的命运,厚植了扶贫脱困的坚实根基。当下的扶贫工作,应该发扬希望工程这种立足长远、久久为功的精神,让更多“真扶贫、扶真贫”的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扶贫,需要扶志,物质救济更需精神脱贫,这是苏明娟人生转变带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人生的出彩光靠外部给予远远不够,唯有奋斗才能描摹青春的绚丽颜色,苏明娟能够从一个贫穷山村的农家女孩做到华丽转身,离不开好心人的帮助,更离不开自己的勤奋。正如媒体采访中所说,在她接受好心人资助的过程中,给予她最大精神鼓舞的并不是钱,而是一封封饱含鼓励的信。懂得自立自强意义的她,大一开始就拒绝资助,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生活费,把学校900元生活补贴转给其他贫困生,工作后资助贫困生每年花1000元从未间断。这样的爱心传递让人看到精神脱贫带给她人格上的饱满,恰恰折射出扶贫救济中扶志的重要意义。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必须要立足长远把扶贫工作做细、做实,这一过程中就一定会有更多像苏明娟这样的贫困子女迎来人生出彩的机会。


苏明娟,女,汉族,198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毕业于安徽大学。

1991年5月,一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让中国人记住了那双大眼睛。14岁时,成为最小的人民大会堂里的予会代表,会后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2003年,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2007年 6月23日,成为北京奥运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形象大使。2010年9月,成为一名银行白领。

2017年12月15日苏明娟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

苏明娟,出生于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7岁的苏明娟[1] 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1991年冬天,8岁的苏明娟和她的5个同学像往常一样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天蒙蒙亮,远处的炊烟从很远的山那边升起来--还有一个小时的山路。对于这条羊肠小道,这些孩子已经再熟悉不过了。苏明娟挎着妈妈为她缝制的小书包,手里拎着一个炭炉,这是她在上课时用来取暖的,因为所谓的课堂不过是旧时的土地庙,年久失修,别说窗户,连土墙都残缺不全,如果没有这个小炉子,她的小手就会被冻僵,但即使这样,上学对这几个孩子来说,还是一件最快乐的事。

2017年12月15日,苏明娟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

2007年 6月23日,安徽合肥,受北京奥运会、 残奥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组委会邀请,中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苏明娟成为北京奥运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形象大使。据介绍,截止6月22日12点,全国范围内京外省(区、市)奥运志愿者报名总人数达196973人,其中安徽省共有11271人。

2008年8月25日晚,乐平市举行"放飞希望·爱心助学牵手贫困学子"公益活动。主办方现场向21名贫困学子分别发放了数千元的"爱心助学款"。而在活动现场,一位来自安徽的女孩,受到了乐平市民的热烈欢迎。这位女孩就是我国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大眼睛女孩"苏明娟。1991年5月,8岁的苏明娟在安徽金寨县张湾小学上课时,因有着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而进入了一位媒体记者的镜头。据苏明娟介绍,之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她顺利地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目前已毕业并顺利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据悉,苏明娟此次来到乐平,是受主办方邀请,前来传播爱心、宣传希望工程的。





欢迎阅读,谢谢打赏(苹果用户)!

宰相传媒

  声明:本公众号所发文章原创与网络分享并行,版权属于原作者。欢迎广大微友积极投稿,宣传记录好人好事、美图美景、时事点评、精彩美文、文学作品。

    投稿邮箱:1278975364@qq.com;微信:wangzaixiang8888888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