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习近平的情怀

2018-01-31 宰相传媒

习近平重情谊、讲大义。

他结交了很多朋友,

一路走来,他都不忘旧情。

一有时间和机会,

他就要看望老朋友们。


“无论如何也要安排时间见见你们”

  2017年11月14日,

  习近平在老挝见了一些很特别的人,

  有多特别?

  “我嘱咐外交部,无论如何

  也要安排时间见见你们。”习近平说。

  无论多忙也要见面的人,

  是奔舍那家族友人。


  习近平与他们的友谊,

  跨越了万里关山,

  跨越了大半个世纪。

  1960年,老挝小留学生

  来北京八一学校上学,

  其中包括老挝外交家

  贵宁·奔舍那的几个孩子。

  当时在八一学校就读的习近平,

  对这些外国同学印象深刻。

  多年来,他多次尝试联系

  这些当年的老同学老朋友。


  终于,在半个世纪后,

  当年的校友再次重逢

  ——2010年6月到访老挝,

  停留仅23个小时,百忙中,

  习近平仍抽出时间见了老同学老朋友。

  7年后,习近平再次同他们相聚,

  感到格外高兴。

  “我一直都很惦记你们。”习近平说。


“我非常怀念那段岁月”

  2016年,

  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习近平来到北京八一学校看望师生,

  深情回忆起小学和初中的求学时光。


  八一学校是习近平的母校。

  说起当年的老师、同学,

  习近平对他们的名字记忆犹新,

  如数家珍地讲述了许多有趣的往事。

  习近平感慨道:

  “我非常怀念那段岁月。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惦念着母校,

  同母校保持着联系。”


  八一学校几位退休老教师,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

  师生见面分外激动。

  习近平同陈仲韩、陈秋影等几位老师

  一一握手,愉快回忆往事,

  聊起其他老师、同学的近况。


  习近平说:

  看到各位老师精神这么好,

  我心里特别高兴。

  当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

  现在回想起来,终生受益。

  一位老师对总书记说:

  “您给人民带来了幸福。”

  习近平答道:“是老师培养了我们。”

  习近平祝各位老师健康长寿。


“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2015年的春节,

  习近平这趟远门,有点特殊,

  因为他是“回家”了,

  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


  40多年前,

  15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

  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

  ——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

  与村民同吃同住,

  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

  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

  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

  整整7年时间。


  见到乡亲们,习近平十分高兴,

  老朋友相见十分亲热。

  不少当年在一起共同劳动、生活的乡亲,

  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

  亲切叫着他们的名字,

  问候他们的家人。

  习近平深情地说,

  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

  心情很激动,

  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

  1969年1月,

  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就到了梁家河。

  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

  当年,我人走了,

  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习近平说,

  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

  使我受益匪浅。

  我那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

  什么都不会。后来都学会了,

  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

  样样都行。

  那个酸菜很久不吃还挺想的。


  40年很漫长,

  但岁月磨损不了他的“黄土情结”: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

  22岁离开黄土地时,

  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

  充满自信。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

  陕北高原是我的根,

  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

  要为人民做实事!”

延伸阅读——

在陕北,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实现了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在80年代末的宁德,他说“当官不要想发财”。今天,我们一起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8551h33r&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微视频《初心》之梁家河篇




习近平

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下雨刮风我是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的。



  出身于革命家庭的习近平15岁的时候去陕北农村插队,在7年的摸爬滚打中,实现了他从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的转变。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很彻底的过程。


  △习近平曾经插队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




习近平

我很自豪,自己能够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里,家庭有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总是讲孩子们不要放在温室里,要经受大风大浪。



  63岁的梁家河村村民石春阳,讲述了习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几件小事:“冬天打坝的时候,习近平也就二话不说,挽着裤腿,光着脚就下去铲冰,也不考虑落什么后遗症不后遗症。”


  △梁家河村村民 石春阳


  石春阳说,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农村办沼气,就自费到绵阳学习,回来以后在梁家河办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习近平

第一口池子是颇费功夫的,一直看到这个沼气池两边的水位在涨,但是就是不见气出,最后一捅开,溅得我满脸是粪,但是气就呼呼往外冒。我们马上接起管子后,我们的沼气灶上冒出一尺高的火焰,我看再憋一阵子,池子要炸了。就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个沼气池捅开,另外的沼气池相隔一两天就建成了,但是我们还是第一。



  石春阳回忆说,当时大家推荐习近平参加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会上给他奖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如果他要自己用这个摩托车的话,也是挺方便的,但是他没这样做。他觉得这个摩托车对村上不实用,就到农机公司去,换成了手扶拖拉机,带了一个磨面机,还带了一个粉碎机,一次他就换了这三样。”


  后来,习近平当了村支书,而留在村里的知青也只剩他一个人。今年已经69岁的梁家河村村民张卫庞还记得,由于生活不便,习近平便到他家和他们一起吃饭,而这一来就是将近一年的时光。“1975年习近平考了清华大学以后,第一件东西,他就把这个针线包拿出来,拿出来给了我。他说,咱们在一起七八年了,也没什么好东西送给你,把这个针线包送给你,送给你作一个纪念。这个针线包是习近平在我们梁家河插队的时候,他妈妈亲手做的这个针线包,给了他,上面绣了三个字,‘娘的心’三个字,三个红字。”

  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村那天,乡亲们早早就来到了他住的院子里,张卫庞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时说:“院子里都站满了人,他把门一开,看见大家都站那儿送他呢!走的时候那个情景是,梁家河的老老少少都流泪了,包括习近平也流泪了。”

  △梁家河村村民 张卫庞


  张卫庞还记得,去延川县城送习近平的一共有十三个人,“一个人凑两毛,一个人凑五毛,凑的钱照的相。”



习近平

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七年的农民。

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



  2003年11月10日播出的《东方时空》,有一段对习近平的采访,当时记者问道:这种历练对您今天有什么影响?




习近平

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15日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85j0d198&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微视频《初心》之正定篇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

  ——2016年10月21日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859nxuc9&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微视频《初心》之宁德篇



欢迎阅读,谢谢打赏(苹果用户)!

宰相传媒

  声明:本公众号所发文章原创与网络分享并行,版权属于原作者。欢迎广大微友积极投稿,宣传记录好人好事、美图美景、时事点评、精彩美文、文学作品。

    投稿邮箱:1278975364@qq.com;微信:wangzaixiang8888888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