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影评|《芳华》:倍受欢迎且又被热议

2018-02-07 东江娃 宰相传媒

在近段时间里,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的电影《芳华》正在热映,掀起全民观影热潮。影片口碑不断发酵,不仅涌现大批年长观众,也引发年轻群体热议。而且电影《芳华》在票房上已经破十亿,而一些关于它的评价也是存在着争议。就像一些经典电影一样,诸如像刘峰这个人是故事的主人公,善良、温和,被称赞活雷锋,最后也是因这个名号破坏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而电影故事中关于爱情戏也被评论是自私的,不是雨露均沾。比如说,林丁丁为何拒绝刘峰给的爱。在其故事发展中现实着世界观的不和。对于主人公林峰的虚伪,至少是在爱情中是虚伪的。而且故事中一边对所有女生都好,一边说道自己放弃大好前程的原因是喜欢你。每个女孩都不想要这样廉价的爱,难免让人感觉恶心了都。 

       或者说,电影故事的爱情中要做到对待另一半的“自私”,保持爱情的独特性。即便是在影片拥有扎实的故事剧本,情节亦不落俗套,真正青春的主演们演绎青春时代,在这样有着一股浓郁的时代色彩与画面质感拉近了时间跨度的间隙,让观众可以更好地融入那个别样的青春岁月。说是要怀缅青春,但真正要怀缅的只是那些青春靓丽的女性,这是他当年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所以这部电影中的女性几乎没有什么坏人,但凡有一些遭人诟病的行为,比如林丁丁对刘峰的伤害,即便是在一切行为都被理解、原谅了,而剩下的只有泳池和舞蹈室中摇曳生姿的曼妙身影,这样的风华正茂自不待言。 

       在《芳华》之中,这种方式却发生了某种尴尬(一如《我不是潘金莲》),矛盾之处在于这两部电影无法逃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但戏中其实聪明地安排了红二代郝淑雯为刘峰出气,怒骂了一句“草泥马”,这正是每次触碰现实议题,总难免遭受批评的原因,因为他看起来那样暧昧不明,立场混乱,让人觉得骑墙。但其实冯一直无意探讨现实,而《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与刘峰在警队遭受的不公一样,在影片故事的思维中都不过是一种“买惨”式制造戏剧冲突和引发共情的戏剧逻辑,仅此而已。 

        倘若说,在《芳华》的人物塑造上的单薄,躲避对时代的真正讨论,使得这些人物始终缺乏立体和深度,而只是耽溺于某种美化后的情感之中,不无虚假滥情的嫌疑。尤其是作为时代受害者的刘峰和何小萍,在电影中也只是限于在简单的唏嘘中咏叹,平淡过完一生,将他们的命运就此一笔带过了。值得一提的还有《芳华》在叙事上的视点混乱,以穗子的第三角度出发,却完全没有塑造好穗子与其在情感上的关系与连结,各自发展,只靠旁白来填补。就像何小萍交待穗子要告诉林丁丁,一辈子也不会原谅她,但一切跟着就没有了下文。在穗子的世界里,其实只关心陈灿与郝淑雯他们三人的三角情感关系。

       对于不同遭遇的个人来说,在影片因一时个人冲动而犯下“作风”问题的刘峰被逐出文工团,他形单影只地迈出大门,身后的革命话语对他形成的是一股无声但严酷的压倒性批判,无论他如何辩解、反抗甚至以自我牺牲来洗刷自己的清白并表达内心的忠诚,那扇光荣集体的大门都再也不会向他敞开。当他身背行囊回望那巍峨而镌刻着理想的影壁时,他意识到自己和它已经站在了鸿沟的两侧,在未来的人生中不可能再产生任何交汇。

       换句话说,在近些年的国内观众的欣赏水平有所进步,观影越来越理性,小鲜肉的电影早已大不如从前,好莱坞大片也未必拔得头筹,很多人走进影院观影不再只是看演员,而是更加注重电影的质量和情怀。所以《芳华》这种30年一遇的题材影片观众是不愿意放过的,特别是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芳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元素,表达自己态度。对电影《芳华》的评价,虽持有不少争议,但我觉得,它很真实,揭示了人生真谛,总体而言还不失为一部好影片。总结这部电影的观感印象,似乎可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人之初,性纯真”。而且遇现实中也有变世故了都。

       如果仅是当一部青春片或怀旧片看,倒也是简单了这部《芳华》。影片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熟悉她的都知道,写过《天浴》《第九个寡妇》《陆犯焉识》的严歌苓,她的小说显然不可能仅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恰好看过《芳华》的原小说,里面关于几个人的背景和经历,其实有更多、更残酷的描述,尤其是对他们之后的遭遇和变故,也有更详细的解释。只不过,冯小刚的电影版,还是把重心放在了前部分,关于青春的部分。不过,争议的文艺作品里,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一并在让不同观众群或读者群,来各自评说了都。诸如此类。




 影评|《无问东西》:人心是否能改变


电影《无问西东》用四段不同时空的故事线交叉叙事,讲述百年清华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命运与真我的抉择与抗争。其中由实力演员王鑫饰演的“许伯常”由于其人物设计的多面性,引发诸多关于“人心是否能够改变”的拷问。在影片中章子怡与黄晓明所饰演的角色这条展现人性矛盾最为激烈的故事线里,在外人看来他为人和善,是个有风骨受人尊敬的初中老师,而在面对妻子的时候他却十分冷漠甚至是绝情,致使被冷暴力对待的妻子性情大变,开始对许伯常动辄打骂。而对于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看到后决意要写匿名信为老师出头,而正是这封信将她一步步地推向了无边的深渊。这样在电影故事里,也因为爱情的“曲解”,也由此显得“跌宕起伏”了都。人生真正意义在于,每个生命都是未知的,每个生命轨迹都是不同的,它的差别性让生命更加的丰富多彩,也成就了每个生命体的独一无二。

     的确,对于感情这东西,其实最大的特点就是易变。在感情里面,没有什么公平可言。无论当初你付出多少,那都是千金难买你愿意。 而变本来就是两性感情里的常态,是情场里的基本游戏规则。接受不了或者没想通,只能是自找苦吃。由此也就有着批评者大多认为,电影没必要用上四个时空,尤其是帮助小孩买奶粉的现代戏部分,与大江大海的时代激荡,不在一个位面上。这固然是命题作文的形式设计,恰好也是《无问西东》电影感最强的一部分,通过蒙太奇、剪辑或者通过教书育人,让生命影响生命的真善美升华,让每个渴望自由、寻求真理的灵魂,不至于沦为历史的筹码,被现实明码标价。 

    仔细留意了这部电影带若是回到过去,是否选择写实手法去临摹,那是创作者的选择判断。在《无问西东》里面当然也有美化,譬如狂轰滥炸之下的照常开课。如果热血冲动,追求理想都不被适当美化,那恐怕没法招引后来人。不难看出美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部电影去歪曲真理,那更值得警惕了都。而且,这《无问西东》只是拷问内心而为爱献身。这道理虽浅但情却深了。在“人心是否能够改变”的拷问中,却也包含着诸如像电影文艺作品中,所反思出社会现实生活里存在的一些个问题了。

    电影既然是抱着纪实的态度去拍片,就得把史实和事情内外的逻辑把握好,哪怕故事本身是虚构的也不要紧,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具哲学意味的原因。相比现实生活中,人在青春的时候也许就是根本来不及想清楚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就被裹挟着往前走,但想清的那一刻为之付出全部努力去追寻的人实在太少,比如害怕或者畏惧时刻悬挂在心中,诱惑也如魔鬼时刻吸引你走过去。而对于知识、勇敢、坦诚或者同情却成了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东西。 

    倘若说,电影里的青年在不同时代、不同处境,但冥冥中有一样坚持好像是一样的,这种坚持平日里被大家吹烂了好像羞于提及,所谓“捧杀”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像《无问西东》这部电影值不值得一看,但这部电影的吐槽似乎很多,有说剧情很烂的,也有说明星的演技很糟糕的。但观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对于一部电影有人喜欢就会特别喜欢,但是有人就非常的讨厌。难有的感慨,要批评电影故事拆分叙述和人物时空交错牵强的,是因为忽略了这些故事的内在一致性。

    这部电影,本质上讲的是大学精神的传承,却也因为一代一代人在迷茫的年少时期,被点拨或被引导去叩问内心,做出适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选择,不顾时代浪潮,不顾他人言语,不顾世俗评价,也就无问西东了。而这些人成长后又用自己的方式,去给予下一代人同样的精神滋养来把真正的大学精神并且还传承下去。事情往往说这自保是人性,由于时代使然,其实在那样的时代里,想哪怕站出来说一句很普通的人话、做一件很普通的人事,都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不会苛求这些被时代裹挟的小人物都是英雄。由此也贬值的反思了都。 

    看了不少的评论认为,说这所有的故事被一种浓烈的、高尚的精神串起,这种精神高于“明哲保身”,高于“最佳选择”,这种精神或许会让人在当下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愚蠢。但在这种精神里指引着人们,去面对或盲从、或黑暗、或动荡、或浮躁的时代,给我们伟大的精神世界一计闪耀的光芒。使得他们逆流而上、反其道而行,不顾时代的潮流,不顾投机的“教诲”,遵从内心的渴望,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而始终贯穿其中的,便是这一脉相承的“不问世俗,无问西东”的内在精神了么。 

    即便如此,那么质疑世俗、不参与世俗,便是“反世俗”的重要方式。张果果对待世俗的方法,是适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并不太困难的方式。 电影里把当下时代的世俗,浓缩为这两个小故事,而这“世俗”未必是随波逐流的择业、未必是明哲保身的苟且、未必是灭绝人性的批斗,在“世俗”存在于每一个时代,如同空气一样包裹着日常生活,甚至让人习惯到无法察觉。那么,吴岭澜那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却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值得反思了都。诸如此类。





作者:东江娃系广东司法 科员


欢迎阅读,谢谢打赏(苹果用户)!

宰相传媒

  声明:本公众号所发文章原创与网络分享并行,版权属于原作者。欢迎广大微友积极投稿,宣传记录好人好事、美图美景、时事点评、精彩美文、文学作品。

    投稿邮箱:1278975364@qq.com;微信:wangzaixiang8888888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