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真的了解台湾吗?

2017-08-13 无影刀 补壹刀


很多大陆人认为自己是了解台湾的,至少我们了解台湾比台湾了解我们要多一些。况且,台湾和大陆之间也只有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而已。


我也曾经那么想。



大约十年前,马英九刚刚上台,台湾那时才逐渐在很多大陆人面前卸下神秘感。08年7月,台湾迎来首批观光陆客。从未到过大陆的台湾人也对陆客初到充满好奇。


当时,我也获得了一个在台湾待半年的机会。


真正踏足这片土地的时候,我首先感觉到的不是亲切。我可以听得懂周围的人所说的话,但却感到异样,而且我很确定,这种异样感并不来源于他们的“港台腔”,也不是那种带着海腥味的湿热气息。


在台湾待了数月之后,我才体会到这种感觉来源于,当我把台湾人当做自己人的时候,他们把我当做外人。


相比于现在的两岸交流盛况,那时能在台湾自由行走的大陆人并不多。只要一张口,就会感觉周围很多好奇的目光聚拢过来。


当时,很多台湾人对大陆现实的了解来源于综艺节目。在一些综艺节目里,节目组喜欢请一些愿意说夸张言论的大陆新娘,或是与大陆接触较多的台湾人,他们口中的大陆人不仅“吃不起茶叶蛋”,而且还有各种恶习。


相熟之后,我的一些朋友会把他们从综艺节目里获取的信息向我求证,那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大陆人是不是很长时间不洗澡”“大陆的某某省到底有多穷”“大陆某某地的人是不是真的不穿内衣”。


让一名从未抵达大陆的台湾人去分辨这些信息的真伪,真的是为难他们了。台湾的媒体很喜欢报道岛内家长里短的社会新闻,对对岸的消息也大多是报忧不报喜。他们时常觉得大陆“本就是如此”。


但,他们还在好奇着。


即使到了今天,两岸也还如《我们台湾这些年》的作者廖忠信所说:


虽然随着自由行的开放,两岸年轻人的走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青年都在彼此想象对方,误解还存在。



除了想象和误解,还有隔绝多年的你我之分。


很难想象对抗多年的“共匪”与“国民党反动派”可以在一夕之间化解恩怨,大陆和台湾的年轻人虽然没有如此爱恨,但你我有别早已内化入生活。


除了个别词汇表述的不同,书写有正体、简体之分之外,更重要的是,分治多年,两岸早已发展出各自不同的话语体系。最初和台湾人聊比较正经的话题时,总是需要不时停下,互相解释某个词的意思。



更不用说两岸对近现代政治的不同书写,对历史事件不同的命名了。两岸的历史记忆在近现代出现拐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去了。


台湾现时的政治里,把一个人与对岸扯上千丝万缕的联系,依然是搞臭一个人的方式之一。


两岸也依然残存对对岸的蔑称,台湾人把大陆人叫做“426”(死阿陆),而我们用“台巴子”回怼。地图炮倒是跨越两岸隔阂坚定地站在了一起。


网络有时并非拉近了两岸的年轻人,而是放大了这些不同。


没有人愿意承认台湾于我们是陌生的,但事实的确如此。台湾就像一座迷雾森林,身边都是熟悉的场景,但却需要重新认识。对台湾人来说,大陆也是如此。



想要重新认识大陆,对台湾来说也并不容易。很难想象今天“小清新”“小确幸”傍身的台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怀揣着悲情,而这些悲情,他们认为很多是大陆带来的。


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所拍的“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曾风靡岛内,被认为是对台湾历史的反思。《悲情城市》中提及的“二二八”事件,就被认为与大陆有关。



1983年,罗大佑高唱一首《亚细亚的孤儿》,这首歌发行时还有一个副题是“红色的梦魇——致中南半岛难民”,长久以来人们以为这首歌是为中南半岛的华人而做。


直到2009年,罗大佑才坦诚,这首歌是因为当时“美台断交”,台湾在“外交”上诸多不如意,自己是想用这首歌来表达台湾民众犹如孤儿的处境。至于当时的副题,是为了过审才加上的。



感慨台湾是“亚细亚的孤儿”,罗大佑也只是借用。这个名字源自1945年台湾作家吴浊流所著一部小说,小说描绘当年台湾人在岛内受日本人欺压,在大陆又因不被视作中国人而遭歧视的悲情故事。


至今,台湾很多人依然觉得,台湾一直是娘不要爹不管的地方。自1895年是清廷签订割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开始,台湾就一直孤苦伶仃着,没有人会真正关注这里的人,即使国民党退据台湾,心心念念的还是“反攻大陆”,把台湾当成据点而非家园,就像当曾经郑氏家族一样。


反而是那五十年被视作耻辱的“日据时期”(台湾称“日治”),成为很多台湾人美好的念想。一些台湾人觉得“至少日本人是想好好经营台湾的”。很多台湾电影都叙述着台湾对日本的复杂情感,甚至是亲日情结,比如《海角七号》。



这些情绪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台湾社会对于大陆特有的怨。现在,这种怨逐渐演变成,大陆对台湾所身处的环境、受到的打压不能感同身受。



大陆也并非没有怨气。对于台湾特有的“小确幸”,我们很多时候会觉得台湾没有家国情怀,而已经过惯了偏安一隅的日子。


台湾的媒体对岛外的新闻报道得很少,销量最高的苹果日报很难上台面,但却最受欢迎。


《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能把同一个事件写出三个版本来,台湾人早已习惯。但在“外人”看来,还以为这三份报纸是三个平行世界的台湾发行的。


台湾人看大陆,也是很多平行的世界。曾经到过大陆的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但几位台湾人一交流,却感觉各人到的是不同的地方。有人对大陆印象极佳,有人反之。两岸频繁的交流中,彼此又都形成了新的刻板印象。


一条海峡没能挡住两岸的相似,就连爱怨,我们对彼此都一样。所以,所有的误解又都是相互的,也是相似的。


重要的是,大陆和台湾还在以各种方式互动着,年轻人们还是对彼此充满了好奇。这些好奇已经逐渐从对岸的光怪陆离转向日常生活。


从一份台湾媒体做的台湾年轻人2000年与2016年对大陆印象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一切都在变化。



这些变化会将两岸带向何方?可能需要两岸年轻人共同作答。


往期精彩回顾:


日本造谣中国100年,中国知识分子重复了100年


三哥,你靠什么扛到今天?


脑残?我欠这群人一个道歉


揍印军之前,必须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今夜就开战”,我们的军队也能必胜


苹果用户打赏专用

57 26950 57 15534 0 0 4287 0 0:00:06 0:00:03 0:00:03 428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