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铁”再铁,心也是肉长的

2017-11-28 胡一刀&喵一刀 补壹刀

最近两天,中国目前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爆出了一条消息,让中国国内很多网民很吃惊。不少网民表示,这是我们口中的“巴铁”吗?这跟我们过去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巴铁”形象似乎不太一样。


质疑


事情的起因是11月25日巴基斯坦第二大英语日报《黎明报》发出了一条报道,内容是巴基斯坦港口航运部长哈希尔·拜赞久在前一天向巴议员们披露,根据中巴经济走廊的长期协议,在未来40年里,瓜达尔港口运营的利润91%将归中国,而瓜达尔港管理局获得另外的9%。


《黎明报》的报道


报道说,这“91%”与“9%”之间的悬殊差距让“巴铁”国内一些人不满了。而且,有巴基斯坦议员质疑的话听着更重,他们认为“这份协议不透明,也很不公平,主要的获益者显然是中国”。


对于这种来自“巴铁”内部的质疑之声,中方工作人员很快做出澄清,道出对方一个关键的“误解”——除了港口收入的9%交予巴方外,港口自由区收入的15%也是交给巴方。事实上已充分考虑了巴方的利益,而巴方媒体的说法不全面。


其实,关于“中巴经济走廊”的这份长期协议,是建立在40年的基础建设和转移模式基础上的。这意味着,最终还是巴基斯坦将接管港口的运营,以及在这40年期间中方不断地投资基础设施修建,增强港口的货物吞吐量。


先不谈项目运行后的收益,这个协议本身就已经让巴基斯坦有三大方面的获益。第一,中巴经济走廊之下的能源项目能有效缓解巴基斯坦的能源危机;第二,这些项目能给巴基斯坦带来560亿美元的投资;第三,中巴经济走廊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园项目,能够给巴基斯坦创造巨大的就业机会。所以,从一开始,这个项目的目标就是中巴“互利双赢”。



因此,很多中国网民觉得这样的批评来自“巴铁”内部,非常难以置信也很难理解,“我们是在帮你发展基础设施啊,而且是花了成百上千亿美元”。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毕竟中国公司在接手瓜达尔港口及自由区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因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没到位,港口运营仍处于较大亏损。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巴铁”中那些质疑的人应该算算中国兄弟的投入。


但是还有些网友明显因此失望了,带着几分情绪发出感叹:


风险我担,有钱你拿,我傻呀,巴弟心太急了。

“巴铁”在利益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如果巴基斯坦是个厚道国家,就不会干这种事后反悔的事情了。

看来铁哥们也有不铁的时候。


还有人干脆对中巴关系提出了质疑:


这就是我中国该得到的,这就是保护费。大家本是各取所需,互相利用的关系。有能耐他们自己去抗印度。

斗米养恩 担米养仇

要不是有阿三在巴基斯坦旁边,这位巴巴羊就是最反华的国家。


问题出在哪呢?到底是“巴铁”变了,还是我们期待的太多了?


反思


对于巴基斯坦,中国网民绝大多数都是充满好感的。除了“巴铁”这个称呼之外,还有很多人还将巴基斯坦亲切地称为“小巴”。不过,正是这种我们认为的“亲密感”,有时也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思维定式:巴基斯坦对中国就应是死心踏地。


不久前,北京电视台一个演讲节目中,一名姑娘讲述的在“巴铁”遇到的一系列“特殊优待”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故事中,有老人给她送水、民众夹道欢迎、青年人向她致敬的情节可能中国民众以往也听过,所以并不奇怪。最吸引眼球的故事,莫过于这位演讲者骄傲地说,她在手持AK47步枪的巴基斯坦大兵的陪同下买裙子,而且持枪大兵还让商贩必须买一送一,因为“她,中国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025r7zzza&width=500&height=375&auto=0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也许演讲者目的是想以这个新颖、形象的经历为自己的演讲带来更多掌声,显示中巴关系到底铁到什么程度。但是她可能忽略了那位商贩的感受,更忽略了两国关系的性质——所谓亲兄弟明算账,再铁也不能是这个铁法。


其实,这位姑娘的心理其实并非个例。


大概是这些年中国人听了太多中巴友谊有多铁的段子,在带来感动和欣慰之余,有时也无形之中抬高了我们对于这个兄弟国家的期待,甚至让有的人产生一种错觉:“巴铁”对中国人就应该是这样无底线地好,即使拿着AK-47威胁自家兄弟帮中国人砍价也是天经地义。


这样想的人或许把“巴铁”看成了中国的小弟。他们认为,作为小弟嘛,就应该忠心耿耿、肝脑涂地、万死不辞。总之,无原则效忠、掏心掏肺地“报答大哥”是它的本分。


所以当中巴遇到某个具体问题,出现一些利益争论和摩擦时,有些人就感觉很不适应:什么?“巴铁”还跟中国讨价还价?不仁不义!


刀哥觉得,不管怎样,巴基斯坦是中国最好的朋友,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巴铁”的称呼在中国延续这么多年,肯定不是白叫的。



前两年刀哥参加过一个多国记者采访活动,大家刚开始都不熟悉,但记者团里有一个巴基斯坦人,跟刀哥一见面,双方就都觉得很亲切,后来几天的活动中我们经常一起聊天,很快就成了朋友。巧合的是,记者团里还有个印度人,刀哥保证,自己对这两个国家真没什么成见,但当时确实觉得巴基斯坦的兄弟看着顺眼,而那个印度记者就有点怪怪的。刀哥的几位同事也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这可能就是中巴友谊的一个侧面反映。


心态


当然,“巴铁”再铁,中巴关系再好,我们也不能把它无限夸大,现实的好和传说的好、想象的好是两码事。互联网上的“巴铁”段子,其中不乏一些谣传,比如有一条流传很广,说巴基斯坦的宪法里面有一条破坏中巴友谊罪,经过多方查证,这一信息是假的。


该如何看待和对待“巴铁”,刀哥觉得,中国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中巴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是主仆关系,不能用“大哥”和“小弟”的坐标去衡量两国关系。如果用居高临下的尺子去审视对方,那么很容易出现“近则不逊,远则怨”,影响中巴民间互动的氛围。



国家间关系和人际交往一样,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就算是好兄弟,彼此的关系也要认真经营。中国外交一向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我们应当以平等的眼光和姿态,尊重“巴铁”这个朋友,珍惜双方的关系。


对于中巴之间的一些重大合作,巴基斯坦国内有一些质疑,这是正常的。毕竟在多元化时代,所有国家内部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巴基斯坦国内政党里也有“反对派”,声音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而且中巴两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诸多差异,在“一带一路”的合作中,我们可能面临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等各种问题,需要彼此包容和适应。



因此,对于一些质疑声和具体困难,中国人一方面要有思想准备,理解对方的情况,不必因此生气。中巴有不可动摇的战略互信,即使两国在某个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也能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不太可能有某个严重分歧解决不了。同时,我们也应当思考,想办法让两国舆论更好地认识到双方合作是互利共赢的,而不是谁占了谁的便宜。


最后,对中巴的稳定和长期友好,我们应该有信心,也要有定力。中巴合作不仅符合两国的的战略利益需求,也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两国关系不会因为外界的挑拨而轻易晃动,更不应该因为出现一些波折,就怀疑这种友好。


当年巴基斯坦在中国打破外交封锁、与西方开展人权斗争等诸多关头都与我们站在了一起,中国公众因此给了它“巴铁”的称号。中巴友谊已经扎根在喀喇昆仑公路的每一块路基上,拧紧在“枭龙”战机的每一颗螺丝钉中,遍布在中巴经济走廊每一处工地两国人员的密切合作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巴经济走廊将成为“一带一路”的样板间,从它的橱窗里我们会看到中巴关系更加光明的未来。






往期精彩回顾:


北京的冬天,冷暖一念间


球,不是这样踢的


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锅,说的是澳大利亚吗?


怒目对视,就看美朝谁会先眨眼


别急着骂穆加贝



用苹果的刀客,请在这儿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