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看透两岸半导体产业的真实差距,为何要拿下美国“上甘岭”
作者:吴征
从蒋尚义到梁孟松,从中芯国际到长鑫存储、福建晋华、上海兆芯,从存储器、芯片到半导体晶圆封装、测试,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随处可见台湾元素。
台积电为作为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骄傲,硬是在美、欧、日、韩的夹缝中,闯出了一片自主的天地。
归结起来,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成功因素有很多。
但其中有一点,尤为重要,就是台湾整个产业界对美、欧、日、韩等半导体领先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非常尊重,尊重才会重视,才会想尽办法去学习、去超越。
台湾产业界历来有重视半导体产业专利分析预警和布局的传统,不仅仅是因为美国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根据地”,更因为美国在全球率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球半导体产业技术规则,还带头建立了全球半导体知识产权游戏规则。依靠美国强大司法体系,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惩罚性赔偿,使得所有后来者都不得不重视知识产权。
台湾半导体产业界很早就有共识,如果要真正崛起,就必须直面这座不可逾越的“大山”。这已经是日本、韩国等相继发展起半导体产业的国家所验证过的必经之路了。
而就是这条路,折射出了两岸当前在半导体产业的真实差距。
2021年1月12日,美国专利服务机构IFI Claims公布了2020年美国专利授权量的TOP 50:《2020美国专利授权榜发布:IBM再次蝉联冠军,华为前十又进一步》。
随之公布的还有TOP 1000的全球入围企业和机构。正是这个排名,让大陆和台湾的半导体产业现状,一览无余。
01 大陆半导体产业“弱”在哪里?
数据来源:IFI Claims;制作:企业专利观察
从入围榜单的企业和名次,可以看出以中国企业逐步突破西方技术壁垒的行业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通信行业。这是中国率先突破西方技术垄断的产业,从3G追赶到5G引领,华为和中兴也是率先出海的企业,美国专利一直是这些企业战略性部署的重点。
第二梯队,是以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惠科为代表的显示面板行业。这是中国已经逐步突破,并与三星、LG等显示巨头开始并跑的产业。虽然整个显示版面的生产制造都在东亚,但是包括三星和LG的显示巨头,都将美国作为最重要的专利布局国家,使得国内显示面板企业也不得不遵循市场竞争的“国际惯例”。
第三梯队,是以腾讯、OPPO、小米、百度、大疆、宁德时代、上海联影、歌尔、比亚迪等一批互联网、手机、消费电子、医疗和汽车等行业成长起来的国际化公司,大部分都是为了国际化业务而开展的美国专利布局,尤其是手机企业,获得美国专利则更希望是获得与国外巨头谈判中更好的专利筹码。
第四梯队,才是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福建晋华、上海兆芯为代表的纯半导体行业。这类企业出现时间不长,专利数量有限,但却是大陆半导体行业要实现突破所必不可少的“牵头人”。从长江存储一年增长了840%的授权量,就能够看到这些企业对于在美国获得足够的“专利武器”有多么迫切,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
02 台湾半导体产业为何呈现“群狼”态势?
与半导体行业在美专利实力只能位列大陆第四梯队不同,台湾半导体产业在美的状态几乎呈现了一种“群狼”态势。
数据来源:IFI Claims;制作:企业专利观察
台湾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在美国持续布局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正是持续不断在半导体技术上创新迭代和试错纠正,才使得台湾在半导体的人才、管理、技术上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而这些丰富的经验是大陆在短时间内如法快速自成的。
大陆自2008年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专利申请量连年增长,目前一年申请超过130万件发明专利,是美、欧、日、韩这些国家之和还要多。但是在最关键的“卡脖子”技术上,大陆企业2020年在美授权的半导体专利之和即使和台湾相比,都处于劣势,更不要提怎么去和美国、日本竞争了。
台湾的成功模式值得我们深思。
03 台湾以全国第九的GDP,2020年产出的美国半导体专利几乎等于其他所有省份之和,说明什么?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GDP数值,中国首次超过100万亿,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GDP不断刷新记录,并不代表核心技术能够实现突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IFI Claims;
广东GDP富可敌国,全球按国家排名可以排在约13位,2020年甚至有可能超过韩国。
而且广东国际专利申请PCT数量也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华为、中兴、腾讯、OPPO、TCL、大疆等一批企业成为中国的专利明星企业。广东一直“享受着”全国专利冠军的荣耀,正所谓盛世危机。
如果这两天传闻的“欧美全面断供汽车芯片”成真,或者全面断供其他芯片,到那时,广东的GDP是不是要打个折?
在真正“卡脖子”的半导体行业中,如果刨除上述这些企业中非半导体专利再来看,广东企业2020年在美获得授权的专利总数加起来还不到台湾的一半。
也就是说,台湾在用不到广东2/5的GDP,却产出了比广东半导体产业至少多一倍的专利。
不仅是广东,放眼到中国半导体行业最集中、最发达的上海和长三角,加起来也不到台湾的五分之一。
这说明什么?美国专利数量差距又意味着什么?
至少说明在人才、研发投入、专利竞争意识和重视度上,台湾半导体产业都要远远领先大陆好几个“身位”。
04 美国专利对于半导体行业来说为什么是“上甘岭”?
那来看看为什么要在美国布局专利。
首先,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规则是由美国人制定的,最典型的如摩尔定律。半导体产业又是美国得以“统治”世界的“根技术”,所有参与到半导体行业游戏中的后来者,必须要依靠真正的创新实力来获得地位认证,而专利申请和布局就是相对公平的一种方式。
其次,很多企业,即使在美国没有业务,也会花费不菲地去美国进行专利布局,像华为、腾讯等,最主要的是希望获得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更直白一些,就是通过美国专利获得竞争谈判的筹码。
这也是为何日本企业最近十年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即使很多企业经济状况不好,但也要继续保持在美国专利授权榜TOP 50中占据多数的原因。背后逻辑就是希望通过专利影响力来掌控行业的话语权。
台湾产业界很早就对此达成了共识。尤其在高科技行业,拿下美国专利已经成为必选项,从结果来看,取得了一定效果。
2009年,台湾触控技术龙头义隆公司在美国起诉苹果公司侵犯多点触控技术,苹果公司随即就提起了专利无效,并进行反诉,但还是在2012年与台湾义隆签署了和解协议,最终苹果公司支付和解费500万美元,双方建立专利共享合作关系。
十多年前的台湾企业专利就能将苹果"斩落马下"。台湾业界类似的情况很多,像光学镜头龙头大立光的专利,国内的舜宇、欧菲光、瑞声恐怕每天都在感觉“芒刺在背”。
那为何大陆企业的专利数量和台湾相比又差距这么大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美国高昂的专利申请和维护成本,直接吓退了一些本身规模就不大的半导体企业。除了像华为、腾讯这种不差钱或者说是敢于前期投入,把专利前瞻性布局作为获取行业领先度的企业还是太少了。大部分企业在决定是否申请海外专利都要好好思考一下现实作用和意义,这无形中就阻挡了很大一批人去海外布局。
相比之下,台湾企业则把去美国进行专利申请当作头等要务,即使不在台湾本地或是大陆申请专利,也要将美国专利拿下来。
大陆与台湾的差异,既有意识的差异,也有金钱上的考量。
在这个产业中,唯一一条经过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共同验证过的道理就是:
“有了美国专利未必做得成,但是没有美国专利,一定做不成!”
美国专利更像是半导体行业的“上甘岭”。
05 “授人与鱼,而非渔”?中国专利政策走到了“十字路口”
如何解决美国专利费用高企对中国申请人造成的障碍?
中国现行的做法是直接用财政补贴,从而实现海外专利,尤其是美国专利的增长。
但是这一政策近来也受到了美国政府当局的关注。
近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发布了专门针对中国专利和商标申请量大幅增长的原因调查报告。
结果显示,政府补贴、直接干预、恶意抢注等成为主要因素。
中国企业在美国高速增长的商标申请,已经对美国审查系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报告将其归结为中国政府的激励或指标要求。
虽然中国在美国的专利申请还不足以达到冲击USPTO专利审查系统的程度,但是报告中也注意到了,由于中国各级政府对海外专利,尤其是美国专利的资助政策,使得中国申请人将更多将专利分拆,并在美国申请,以获得更多数量的美国专利。
报告的核心思想没有离开对中国专利质量的诋毁,认为中国这些依靠政策出现的专利还都是低质量专利。
中国现行的专利资助政策走到了“十字路口”。
“授人以鱼”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专利”最终还是要到市场竞争环境中去验证价值的。尤其是对半导体产业,低价值专利即使在美国获得专利授权,在真正的企业“搏杀”中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中国未来的政策可能要由“喂激素”式的辅导,转变为着眼于为企业优化环境,引导企业“发自内心”式的主动去布局海外(美国)专利。
否则,在美国政府不断对中国政策的质疑中,最受伤害的反而是像华为这种完全没有靠政府资助,凭一己之力做到美国专利榜单前十名的中国企业。
如何为中国的半导体企业搭建创新和专利保护的环境?政府能够做好三点“授渔”,要比直接“授鱼”更重要:
一是提高专利意识。中国半导体产业除了少数巨头外,现阶段以中小企业居多,从这些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就可以看出,专利保护意识普遍有待加强。这与美国七十年前半导体产业大发展时期,“车库创业”者们普遍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有很大差距。美国正是通过立法不断保护创新,才能一直引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直至制定全球的产业规则。所以,在技术突破之外,提高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整体专利意识,比直接资助更显重要。
二是提供专业服务。半导体企业如果有意识去做专利布局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做布局,怎么运用专利去协助企业做好研发、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其中有很多待解的问题,例如美国和日本半导体产业都发展了六七十年,韩国和台湾也发展了三四十年,积累了大量的专利信息,对中国而言,突破口在哪里?哪些专利情报是有用的,哪些是可以帮助国内企业减少弯路的?这些工作如果单靠企业内部的IPR部门往往难以完成,因此需要更懂半导体产业的专业服务机构来操盘,但是国内真正能担纲起这个重任的服务机构寥寥无几,能够达到从中美竞争角度去提供高价值服务的机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这也是政府未来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时,不应忽视的配件。
三是提升代理质量。意识有了,服务到位了,到最关键的“专利武器”的打造环节,才会发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专利代理队人队伍才是“短板中的短板”。这种“短板”不是说没有资历深的专利代理人,而是缺少熟悉中国半导体产业竞争对手国家法律体系的专家人才,这种经历如果不在半导体产业浸淫几十年是很难历练出来的。想想看,半导体产业与互联网企业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就是资历和经验。中国互联网企业全面年轻化,而半导体产业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是在拼资历。这同样适用于专利代理行业,在中国只要有10年代理经验就可以算上资深代理人,这就能胜任打造半导体产业核心“专利武器”的“匠人”了么?对比国外,为行业巨头打造“专利武器”的往往都是几十年专注于半导体行业的专利律师和代理人,反观国内,这样的专家全国能找出百人么?不光资深代理人短缺,我们的代理价格与美国也是差了几倍。差距这么大,我们怎么和对方拼?这一点,政府要不要扶一把?
06 结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突破必将实现,也一定会成功。
但这将会是一个漫长崎岖的过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成功需要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各司其职,研发做好研发的事,专利做好专利的事,市场做好市场的事,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半导体产业。
怕就怕我们不会走,就要跑。看得到问题和差距,却不去解决和弥补。
无论对半导体产业,还是知识产权行业,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