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芯片法案”背后,被忽视的“创新法案”才是二战后带领美国实现第三次飞跃的关键

吴征高低 企业专利观察 2022-11-20

作者:吴征



8月9日,拜登正式签署《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
对于这一法案,国内很多人习惯称其为“芯片法案”,因为在总计2800多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中,“芯片法案”占据了520亿美元。
尤其是美国借助芯片产业对中国实施的“卡脖子”的阻碍发展策略,更是让国人对于“芯片”这个词汇高度敏感。
因此,国内很多对该法案的分析都聚焦在芯片半导体产业的中美竞争上。
实际上,如果仅将焦点聚焦在“芯片法案”本身,或许就低估了美国在与中国竞争中的真正战略思考。
试想一下,“芯片”所代表的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美国对中国是高位打压,只要祭出制裁的手段,中国产业立刻被卡脖子。
像拜登政府刚刚将中国半导体制程的限制从10nm以下扩展到14nm,EDA软件使用进一步受限等。
可见,所谓的中美芯片竞争,实际上是一种不对等的竞争,美国拥有强大的技术、人才、专利和Know-how,缺的只是制造能力。中国则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各个环节都是短板。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的“芯片法案”旨在应对中国芯片崛起的说法实际上有点“自欺欺人”。
这一点从该“芯片法案”曾在众议院通过之前的几周,差点夭折,也可以看出,在美国两党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分歧的。
这种结果也体现在该法案通过后,美国半导体企业股票集体大跌上,说明这一“芯片法案”并非如预想中的那样,对美国企业是有利的。
实际上,“芯片法案”更像是美国此次高举举国体制的一个诱饵,一种佯攻。
而隐藏在后面的,不为人注意的,或许才是美国真正希望与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展开竞争的真正战场。
在理解这一战场到底是什么之前,近期还有一则消息,也值得关注。
两天前,8月7日,另一项总额3690亿美元的“气候法案”在参议院以51:50的投票通过,本周末会提交众议院,预计在众议院会获得民主党多数票而通过。
这个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气候法案”,投资金额远大于“芯片法案”,但在中国国内的知晓度却远不如“芯片法案”那么高。
这或许与“气候法案”这个相对中立的名称有关。
但是从“气候法案”涉及的内容来看,却包含了清洁能源的方方面面,像光伏、储能、风电、电池等,该法案是美国意图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重要举措。
那为何要在理解“芯片法案”时,要知道“气候法案”?
根据美国媒体的披露,在美国众议院通过《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之后的几个小时,民主党谈判代表乔·曼钦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宣布他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和解方案,其中就包括通过3690亿美元的气候支出。
也就是说,这是两党各自利益的一种妥协。对于政府投资到底是在用在芯片上还是清洁能源上,各有不同的立场
但是两党在一件事上却是高度的一致,就是通过“创新法案”应对中国不断增长的技术实力的担忧。
因此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在2019年与共和党参议员托德·杨酝酿了一个创新计划,其中包括五年内向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1000亿美元的以推动人工智能技等战略技术的提案。
后来,在民主党夺得白宫和参议院后,两人提出了《无尽前沿法案》并在2021年获得通过,该法案提出将在5年内为美国基础和先进技术研究提供超过11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包括发展AI、量子计算、半导体等十大领域,以抗衡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
随后相关的建议被纳入到《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最终在今年早些时候以《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获得通过。
但是,随着七月初,共和党人退出相关谈判后,为了保住芯片法案的资金,临时制订了一个“CHIPS-plus”的法案,但是保留了大多数的创新提案,最后形成了“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个打着“芯片”的法案,实际上两党共识较多的还是在“创新”部分,而这个创新计划的原始名称是《无尽前沿法案》,所参照的正是1945年,美国科学研究办公室主任万尼瓦尔·布什给总统的一份报告中提到的建议:“没有科学进步,无论在其他方面取得多少成就,都不能保证我们在现代世界的健康、繁荣和安全。“
这份报告就是著名的《科学:无尽前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发展模式。战前,美国是全球的主要制造中心,经济发展模式以制造业为主,全球的创新中心主要集中在欧洲。
但是随着美国在欧洲推出马歇尔计划,在帮助欧洲重建时,也吸引了大量的科学家和精英到美国,成功的将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转为以创新为中心。
《科学:无尽的前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意识到美国要想实现引领,通过发展创新体系来保障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已经非常必要的。
尤其是在1957年,美苏竞争期间,苏联率先发射了两颗人造卫星,让美国人真正意识到基础科研和创新的重要性,形成了社会共识。
正是这一系列对创新的认识,使得美国逐渐从制造型国家转变为创造型国家,并通过创新一直在引领世界,同时发展了全球产业链的模式,以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为名,逐步将产业链逐步转移到全球其它地方。
其中,芯片和半导体产业链集中在东亚,就是这一趋势的最终结果。
如果说,《科学:无尽前沿》是代表二战后美国第一次将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欧洲手中夺取了全球创新的高地;那么1957年的苏联危机,就是美国人统一思想,第二次用创新来实现引领世界的起点。
对比前两次的规模和范围,此次《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可以认为是美国在二战后第三次重提创新,只是此次的竞争者,从欧洲、苏联,变成了中国,或许也是美国历史上遇到的最难对付的对手。
所以,在这个2800多亿美元的法案中,52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更像是一个“招商法案”,真正内核的则是后面2300多亿美元的“科学法案”,或称之为“创新法案”。
因为美国在以往两次夺取世界领导位置的经验中,都表明了,唯有不断创新,才是与竞争者拉开距离的唯一手段。
创新,也就是本文在开篇所提到的,是美国与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展开竞争的真正战场。
如果说,520亿美国的“芯片法案”更像是一个吸引全球半导体制造资源回流美国的“招商方案”的话,剩余2300多亿美元的与科学、与创新息息相关的内容,才是这个法案的关键。
但是,目前来看,这一点显然是被“隐藏”起来了,远没有“芯片法案”那么光鲜亮丽。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封凯栋曾有一篇文章对美国二战后创新政策的演进及特征进行过描述《隐藏的发展型国家藏在哪里?》。
主要内容就是对美国国家在介入市场竞争中的研究,一般认为像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倡自由市场理念,国家较少介入市场竞争。
但是2008年,布洛克的其文章《逆流而上:隐藏的发展型国家模式在美国兴起》中提出的论断,即美国政府通过投资和政策优惠的方式大力支持了私营部门对前沿技术进行商业化的活动,同时又成功将这种国家介入经济发展活动的行为隐藏在公众的视野之外。
而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政府对创新活动的干预隐藏在中小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1980年之后,美国先后通过了“Stevenson-Wydler技术创新法案、“拜度法案”(中小企业创新)和“联邦技术转移法
通过这些制度实现了美国政府对于私营部门的支持。像熟知的美国能源部,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PRA等一批政府机构产生了众多对世界影响深远的技术。通过技术转化,与私营部门实现了技术转化和专利许可。
从这个角度来看,《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恰恰实现了两种模式的综合:
一方面,是在芯片半导体投资领域,美国政府不再“隐藏”,正式站出来,要以举国体制来发展,可能更大的目的还是希望吸引到全球的资源回流到美国。
另一方面,在科学和创新上,美国政府在法案上继续保持低调,试图还是以“隐藏”的方式去推动,因为无论是“气候法案”所对应的关键技术领域,还是“芯片法案”所对应的技术领域,未来都离不开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
因此,只有把创新搞好,才是美国未来几十年与中国竞争的“定海神针”。
在创新这条路上,美国是有充分思考和充足耐心的,这一点从此次通过的法案中,有一些涉及中小学的教育部分,都是在强化创新要从小抓起的理念,提倡全民创新、从小就创新,才是美国这一法案中最关键的部分。
在这一点上,两党也是空前的一致,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对参议院和众议院通过的美国竞争法案文本做过对比,其中在与专利相关的部分,有一个提案,两党表现出空前的一致性:就是发明人多样性法案
这一法案的中心内容就是通过统计美国专利的发明人基本信息,来重新发现美国当下在创新方面的问题,号召全民参与到创新中,包括妇女、少数族裔等原本边缘的群体,都在此次政府鼓励的范围之内。
而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在今年4月上任伊始发表讲话中,她提到履新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两党对发明人多样性的要求。
从中也能够看出,专利制度对于激励创新的重要性程度。如果再回忆过去的一年多,美国参议员在专利方面一直在不停的提出新的提案,就是在同步修改专利制度,以适应美国即将推出的二战以来最大的“创新法案”的实施。
而拜登上任之后,不断加强反垄断的执法,也是从侧面宣告,美国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模式,未来将很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创新和核心的知识产权,即使在巨头面前,依然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旦,美国再次将"再创新+知识产权"这个双轮驱动起来,也就意味着和中国的差距就要开始加大。因为中国目前来看,无论是创新质量还是知识产权环境,与美国都还有差距。
未来,中国也唯有不断加大创新和知识产权力度,才有可能在中美竞争中,不轻易掉队。

欢迎扫码加入知识产权精英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