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专利局采购文献数据库,看支持国产自主化和增强数据安全的迫切性

吴征高低 企业专利观察 2022-11-20
作者:吴征


中、美科技竞争最艰难的时候还没到来。

在拜登政府10月12日发布《国家安全战略》中,对“科技”和“创新”,着墨颇多,能够看到美国在准备打一场“科技持久战”。

例如,在“技术”部分有一些表述:

技术对于今天的地缘政治竞争和我们国家安全、经济和民主的未来至关重要。美国和盟国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支撑着我们的经济繁荣和军事力量。在未来十年里,关键和新兴技术准备重新调整经济,改变军队,并重塑世界。”
“……,利用和扩大新技术,并促进21世纪的基础技术,特别是微电子、先进计算和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先进电信和清洁能源技术。”
我们必须确保战略竞争对手不能利用美国和盟国的基础技术、知识或数据来破坏美国和盟国的安全。因此,我们正在更新和加强我们的出口控制和投资筛选机制,同时也在寻求有针对性的新方法,如筛选出境投资,以防止战略竞争对手以威胁我们国家安全的方式利用投资和专业知识,同时也保护盟国技术生态系统和市场的完整性。”

此外,在国家战略层面和机构设置上:

“通过将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提升为内阁级机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将技术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放在首位。”
“重组负责政策的国防部副部长办公室,以加强其对新兴技术的关注,并提高高级领导人对关键地区的关注。”

可以看到,美国已将与中国的“技术竞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美国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加快跑”,一直保持创新领先;二是限制中国追赶,如近期限制“美国籍”的人参与中国半导体企业,以及设置更多技术封锁的限制等。

众所周知,科技要发展,创新要前进,必须要站在现有知识基础上才有效率,否则,很可能就是盲目创新,例如很多自认为是新的发明,很可能是前人已经做过的。也就是说,如果对现有知识了解的不充分,就会让科研人员变相成为“瞎子”、“聋子”。

而现有技术文献,包括专利信息和非专利信息,正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一旦这个数据库遭到切断或破坏,中国的创新效率很有可能会大打折扣。

这一点,在俄乌战争发生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中已有所体现。

目前最重要的两大数据库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爱思维尔相继发布声明,停止向俄罗斯提供服务,科睿唯安更是撤出了俄罗斯

那中国目前对这些西方数据库有多依赖?

从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相继公开的2022年文献采购中标公告中,能够看到一些端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可以说是中国文献资源最全的机构之一,其数据库的构成,很有代表性。

不难发现,科睿唯安、爱思维尔两大巨头,依然占据采购来源的前两位,两者的采购金额之和占到了列表中所有数据库经费支出的一半,这与其行业地位相吻合。其次是STN、ACS/ACM等集合。

目前来看,中国自己的期刊数据库只有万方和知网CNKI两种。2022年采购经费之和为441.1万元,仅占列表中总经费的8%(注:目前可查询到的可能仅是采购的部分数据库,仅作参考之用)。

另外,从2021年和2022年的采购费用比较来看,CNKI持平,万方出现了下降;但是国外数据库除了Springer外,其余几乎全部价格上涨。

能够看出,中国在自主文献数据资源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也就意味着一旦危机来临,我们随时有被“卡脖子”的风险。

那“卡脖子”之后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最致命的,可能就是信息获取途径大幅减少,而信息获取不畅,可能会影响中国科技人员的创新效率。

就好比在发明一个技术时,之前还能参照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有哪些已公开的信息,现在当这种途径被掐断之后,相当于变成了盲人摸象,发明者不再知晓当前的创新是否已经前人已经做出来过,专利局在审批时也可能无法检索到最优的现有技术状态,这就造成,发明人很有可能在不断重复前人已经完成的发明和创新之中,导致创新效率降低,侧面达成了西方国家希望延缓中国创新进程的目的。

如何应对(1):政府购买或扶持本土专利数据库

对于非专利的期刊文献而言,中外差距太大,短时间内万方和CNKI都难以企及外国巨头的水平。自主建设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

但是对于专利文献而言,相对简单一些,目前国内的专利库服务提供商,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内部的数据服务商都可以作为替代方案。

虽然凭国家知识产权局内部的专利数据,可以满足审查需要,但是如果不鼓励中国民营数据库发展,仅靠政府自己去做,未来会很难匹配到中国创新者的全面需求。

因此好的做法是即使专利局有内部自建数据库,但是从保障专利数据库多样性的角度,政府也应该主动采购一些中国民营自主专利数据库,这么做的好处:一是通过购买服务支持民营专利数据库服务提供商继续发展;二是可以促进自主民营专利数据库提供商与政府数据库之间形成差异化发展。

两年前中国自主的Incopat数据库被卖给科睿唯安事件,暴露的就是政府对于数据库市场未来发展的规划不足。此外,从数据安全角度,大力支持一家本土自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利数据库服务提供商,也是必要的。

如何应对(2):改革现有中国专利制度

对于专利是否创新而言,如果仅靠专利局审查员在检索其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是新的就会耗费大量人力,这种集中式的方式显然给专利局带来诸多压力。目前的打击“非正常”申请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专利局处理一些所谓的垃圾专利,实际上就是在浪费审查员的时间。

所以要大力改变这种集中式评价创新性的方式,变为分散式。也就是将这部分工作分散到每一个专利申请人中,由专利申请人负责提交与其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包括专利和非专利文献,这样将会极大缓解专利审查员的检索压力。

这种模式比较成熟的对照模型就是美国的信息披露声明(Information Disclosure Statement)制度,简称“IDS”。

根据美国专利法规定,在专利申请审查期间,申请人,代理人及其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都有义务向USPTO递交和披露与申请的专利性相关的文件。而一旦因为IDS提交有瑕疵,被竞争对手抓住的话,甚至可以依据这一条将专利变成不可行权。

有了这样的规定,每一个专利申请人都会重视将与发明相关的资料提交上来。这种资料就是最好的技术脉络梳理资料,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资料,将会极大降低其它创新者获取信息的障碍,加快创新。

如何应对(3):要更加开放,而不是封闭

专利主管机构只有以更加开放,而不是封闭的方式去丰富底层数据库资源,才能帮助创新者快速获取发明相关技术的现有技术材料。

例如,如果中国能仿照美国建立IDS方式,希望能做的比美国更进一步,将IDS专利和非专利文献的原文资料,统统在网站上公开,越是创造有利于创新者便于获取的窗口,对中国的创新越有利,否则就是阻碍。

此外,对于复审和无效的证据材料,以及相关的文件材料,也应该及时公开这些相关文献的原文,在不断累计形成数据库的同时,也便于公共快速获取。

但是目前专利局的做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例如,现有的“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系统”使用界面就相当不友好。

以无效数据为例,不仅无法得到可编辑的无效决定内容,只有一篇一篇的图片,为创新者阅读设置了太多不便,而且缺乏对无效数据的初步统计。

然而,这一点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无效决定PTAB系统相对更好一些(但是比起美国私营数据服务商还是有差距),左侧栏不仅可以便捷的查询无效决定的行业分类,以及涉及哪些被无效的法条,和其它统计信息,非常方便于创新者快速获取需要的信息。

USPTO的PTAB无效决定查询

此外,USPTO还可以从每一无效决定中直接获得无效中引用的证据材料原文,社会对这件专利提交的材料等非常丰富的材料,其中包括了专利和非专利文献,这对于其它创新者快速了解该专利技术是非常便捷和有利的。

USPTO的PTAB无效决定涵盖了所有现有技术原文

中国专利局虽然有原始数据,但是对外却并不提供这一功能。

不仅如此,让人更不解的是,中国专利局从7月份就关闭了披露无效决定的页面,唯一的途径只能逐篇去检索,人为的为创新者快速获取现有技术和关键信息设置障碍。这种方式对像我们一样专业分析的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对公众却造成了极大不便。

这种美国还没制裁中国,中国人自己先制裁自己的方式,确实难以理解。

不难发现,中美科技战,说道最后还是底层的科技信息的数据资源战。

美国很清楚数据的重要性,形成了“政府+私营”相结合的处理模式,目的就是为了向美国创新者提供更便捷的信息,增强创新效率。

所以,中国专利局确实应该重新思考如何为促进中国发明人的创新效率去公开更多的数据信息,封闭只会阻碍中国的创新,只会让中国的创新者徘徊在“盲人摸象”式创新的底端。

未来,如果能仿照美国IDS模式或申请人主动提交材料的方式,形成的数据库资源就可以合理立法的提供给中国的创新者,至少一定程度上缓解一旦因科睿唯安、爱思维尔因政治原因切断中国服务,对中国创新造成的负面影响。

数据安全,是“根”的竞争,理应成为中国创新和政府职能部门关注的头等大事。


扫码加入知识产权精英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