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财新》封面文章谈新中国经济70年
· 全文共 4246 字,阅读时长约 11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医生在吴老身上安了警报器,只要他连续坐半个小时,就发出声响提示。
01
近日,《财新周刊》以封面文章刊发吴敬琏特稿《铭记历史,共创未来:新中国经济的 70 年》。《财新周刊》在推荐中说:
吴老这篇文章将经济学家的理论思考与亲身感受融为一体,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未来的朋友细细阅读。
此言不虚。吴敬琏先生已经 90 高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长期的思考者。他对中国经济的细致冷静而又富有深度和高度的观察,令我想起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一本书《旁观者》。吴敬琏不仅是经济改革的旁观者,更是热情的参与者。
2018 年吴敬琏出版《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一书,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 40 年的历史脉络,是一本极富价值的经济改革教科书。
1974 年冬顾准临终前,对唯一守护在旁的吴敬琏郑重地说:
中国的‘神武景气’是一定会到来的……我送你四个字:‘待机守时’。还是要继续我们的研究工作。为了抓住这样的机会,中国人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思维。总有一天情况会发生变化。那时,要能拿得出东西来报效国家。
四十五年后,中国的“神武景气”已经到来,如今的中国已傲然挺立在世界东方。
在国家 70 周年大庆之际,吴敬琏先生再度撰文为经济改革加油,其精神尤令人感佩至深。《财新周刊》动情地写到:
正要动笔,吴老忽感不适,紧急住院。病房内 WIFI 时有时无,严重影响写作,他却将病房当作书房,常写到夜里 11 点。医生在他身上安了警报器,只要他连续坐半个小时,就发出声响提示。但他说,“一进入工作状态,就像入定了,也就不管这些了。”
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又想起吴老多年前说过的一段心声:
我们这一代人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这与自己的经历中的家国多难有密切的关系。民族振兴是我们这一代人刻骨铭心的梦想。我曾经说过,我们个人的命运是同改革开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对民族前途自然就应当有一份责任和担当。
吴敬琏在《铭记历史,共创未来:新中国经济的70年》一文指出:
原文网址(http://m.weekly.caixin.com/m/2019-10-11/101469925.html)• 只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才使我们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 文革灾难促使改革观念的形成。
• 90 年代的整体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崛起。
2013 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吴敬琏高度评价这句话的历史意义:
这实质上是中国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灵魂和纲领,也是新一轮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检验标尺。
顶层设计既明,关键在落实。吴敬琏呼吁:
关键问题就是加强执行力,克服困难和障碍,把好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落实到位。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推进,必然遇到来自旧意识形态和特殊既得利益等方面的种种阻力和障碍。
只要我们能够坚定不移地沿着市场化、法治化的道路前进,把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等历次中央决议谋划的改革落到实处,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迎来光明的未来。
当前,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只要中国坚定推进改革开放,任何外部力量都难以阻挡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正如中央所指出的: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 END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