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9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精英家长的“教育百慕大”是什么?

· 全文共 4213 字,阅读时长约 11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编者按:近年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心理导致中小学教育急速升温,甚至出现小学比北大清华难考的社会奇观。“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更要警惕“好心未必办好事”。

其实“当家长”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如此形容学问的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真正修炼、悟道,达到第三重境界的人不多。万玮的演讲值得每个“负责任的家长”用心聆听,“胜读十年书”。万玮是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库成员,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人物。出版有《班主任兵法》系列三本,畅销超过50万册,另有《向美国学教育》、《教师的五重境界》、《学校管理的本质》等多本专著出版。




作 者 | 万玮,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

我今天想讲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先问在座家长,古人讲“棍棒底下出孝子”,有家长赞同吗?举个手我看看。

好,目测有大概十分之一,有十分之九的家长不是那么赞同。古人上千年都信奉这个准则,现代人却表示怀疑,其实也很正常。

我前段时间读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特别有意思,我现在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文章的标题叫《现代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打孩子打的太少》,我和大家分享不代表我赞同他的观点,只不过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话题很有意思。

我选择一些文章当中的观点,各位自行判断一下。比如他说——

• 打孩子时,他们会躲闪,于是眼神变机敏,身体变敏捷;

• 打屁股可以活血化瘀,释放肾上腺素,增强免疫力;

• 要打孩子时,他们会竖起耳朵听你讲的内容,学会察言观色,学会主动接受与分辨信息;

• 有个省队教练说,只要孩子遗传没问题,送到省队去打一打,都是一块好材料;

• 有人在知乎上问著名钢琴家赵胤胤,25 岁学钢琴晚吗?赵胤胤回答,有点难,爹妈已经打不过你了;

• 对那些巨婴,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他们一顿。

其实这篇文章,说实话我在读的时候,一直不能确定这个作者的真正观点是什么,我一直觉得他是正话反说。

直到我读到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一个人若没有草一样谦卑而顽强的生存力,就配不上好的命运。

我觉得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的文眼,这句话是很认真、很严肃地说的,所以作者应该是写了一篇很严肃的文章。

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多少人打过自己孩子?举个手。

好,手放下来,目测有三分之一,虽然不赞同,但还是做了。

再问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小时候被打过?举个手。

OK,手放下来,目测至少一半。

打不打孩子这件事情,不是我今天主要要讨论的话题,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复杂的。比如说我读到著名家教专家尹建莉的一篇文章,她觉得社会已经到现在这么文明的程度,怎么还会有人打孩子或者赞成打孩子?她觉得这个观点太愚昧、太落后、太反动了。

我跟大家讲,我在很多问题上跟尹建莉的观点都不太一样。关于打孩子这件事情我听到过一个观点。

有家长和我分享,他说他的孩子是要打的,但是这个打不是情绪失控的打,而是和孩子讲规则,就是你什么什么做不到有一些什么样的惩罚措施,某一种惩罚措施就是打一顿。

他觉得孩子犯了错误,要让他知道必须有一些后果,比如说打屁股。打几下没有什么肉体的伤害,他觉得如果在成人社会做了一件错事只是这样的惩罚,已经很轻了。

可能有人觉得打孩子会带来心灵的伤害,这是对的。但问题是家庭在养育的过程中,不打孩子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灵伤害吗?太多了。

所以我自己个人觉得教育孩子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还是一个认知问题,乃至是哲学问题,其核心是我们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我相信各位家长对教育的认知一定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养育一个孩子 10 年、20 年后,对教育的看法会有改变。

如果再生一个老二的话,老二的教育方法和老大又不一样,我自己做教育 20 余年,对教育的认知经历过五个阶段:


01

第一阶段:青睐学霸

我自己以前读书的时候也算是学霸,我是数学老师,我特别喜欢讲数学题。我找一帮很资优的孩子讲数学竞赛的内容,跟聪明的孩子讲数学题其实是一种享受,讲到最后口吐白沫、欲罢不能。

但我后来放弃了走奥数教练这条道路,因为我发现学霸毕竟是少数的,学霸以外的世界更加宽广。

现在很多精英家长以前是学霸,所以很苦恼的一件事情就是夫妻两个人互相质问,这个孩子为什么是学渣?什么情况?

其实也很正常,统计学上有一个均值回归定律,就是讲天才的孩子通常都不是天才,而且真正的天才孩子,患心理疾病的概率比一般孩子要大

所以,如果以人生的幸福、快乐为标准,天才并不一定幸福快乐


02

第二阶段:跨越学科

大家知道中国的孩子数学好是很占优的,这和美国孩子不一样。

如果到美国校园里去问那些美国孩子,当你问他们数学好不好的时候,他们说我数学不好,但也没有任何羞愧的感情,有些孩子甚至很自豪很开心的,但如果体育不好他们会比较焦虑

而中国孩子说我体育不好不是很正常吗,但如果说数学不好,一般人脸上表情不太好。因为中国的教育语境里,数学差几乎等同于智商低

但事实上我们身边有很多人聪明能干、事业有成,但当年他们的数学也不见得好。 有些孩子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天赋,他们会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和人才。

所以我后来做老师的时候,我不会因为孩子在我的数学课上表现不好就歧视他们,反过来我会超越我自己数学教师的身份,去发掘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特长。


03

第三阶段:超越课堂

我发现有些孩子在课堂里无精打采、目光呆滞,但是一下课就神气活现、灵感十足。还有一些所谓的“学渣”,情商高、人品好、会经营关系,在同伴交往中游刃有余。

在我自己工作十多年后,早年教的孩子们进入职场了,他们的发展路径各有不同。

有些当年非常被老师看好的同学能胜任技术工作,但是做管理很糟;有些人自己是精英、自己是学霸,但根本不能带团队,他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他只会指责别人,用自己的标准要求所有人

反过来,有些学业一般的孩子工作表现很出色。

我印象很深有一个在职场大放异彩的孩子,当年在我的班级里是调皮的孩子,我到现在内心都隐隐作痛,因为我以前还体罚过他,这个孩子我真的搞不定,很痛苦,但是没想到现在特别厉害。

所以我后来就不太简单地用学习成绩衡量学生,而是会思考这些孩子十年二十年后走向社会,他们取得成功需要什么样的技能


04

第四阶段:看淡成功

很多人为名为利拼命往阶层高处攀爬,但是什么时候是尽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我最近认识的一些朋友,他们非常厉害,都是大隐隐于世,低调、淡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还有一个朋友和我讲 20 多年前和他一起出道的那批人,都曾经牛的不得了,但是现在大部分不是破产就是在监牢里。

所以想想还不如做一个普通人,就像袁枚的那首小诗一样“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我们可能以为自己了不起,在更厉害的眼里,不过就跟苔花一样。地球人很厉害,但在更高级的文明里,人家却根本懒得搭理你。


05

第五,看破红尘

当然不是要出家,而是坦然面对生活,接受命运的安排,时常有感恩的心,“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事情很多人,就像张爱玲所说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网上有句流行语,“前几年靠运气赚的钱,这几年凭本事全亏光了”,当然赔光一点钱还没什么。我们想想古往今来,历史上的一些人经历的一些事情,像著名的李煜李后主连国家都丢了,所以他后来写的诗都是亡国之君的表达,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排名前三的大文豪,他的一辈子是很悲惨的,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他曾经因乌台诗案坐过牢,然后被贬黄州。

在黄州的时候他的四儿子出生,苏轼给这个儿子取名为苏遁。苏遁满月的时候,亲朋好友来祝贺,按照风俗要给这个孩子洗身,苏轼就作了一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大家想想看,没有一番经历的人,不会对孩子做出这样一种期许。

但是“墨菲定律”说,怕什么来什么,这个孩子最终的命运怎么样?很可惜,两岁就夭折了,连无灾无难都只是一种奢望。

前段时间有一位大学同学从香港来看我,见面聊了一聊,谈了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孩子的教育问题。

他发表了一段非常经典的感言:

• 学霸小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大家都称赞,家长觉得荣光,老师也哄着你。考到前几名好多学校还抢着要你。

• 工作之后,因为脑子比较好使,取得一点成绩,领导赏识你,同事恭维你。你即便骨子里自高自大,对别人颇多指责,大家也都忍让你。

• 后来成了家,找了伴侣,因为学历高,工作好,可能还是家里的顶梁柱,尽管觉得你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另一半也还是包容你,直到——你们有了孩子。所有人都让着你,但孩子可不鸟你

所以,我也点个题,精英家长的教育百慕大是什么,其实就是你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你所有的缺点,都暴露在孩子面前。在孩子面前,你无处遁形。之前别人对你的包容,你都已习惯,你的自我认知出现严重偏差而不自知。你的孩子,其实是上天派来完善你的

我至今依然记得十多年前有一件非常鲜活的往事,有位家长真的是非常厉害,自己事业很成功,职业是靠嘴吃饭的,在学校里是家委会主席,然后因为孩子表现很优异,他还给全体家长做过讲座。

孩子小的时候他以孩子为荣,孩子长大了到了中学,他就慢慢感觉到出了问题,直到有一天,家长发现孩子的日记写了一句话,“我的父母生出我这么聪明的孩子,是他们的不幸”。

所以那件事情后来真的是产生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震撼的效果。

我们都讲,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有问题我们更需要做的不是责骂,而是反省

所以,孩子要不要打的问题,我觉得可能并不重要。如果打孩子能促使家长反省,我觉得打肯定也是可以的吧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推荐阅读

沪上最受关注的70后校长万玮:十年后留学潮流或将退温!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

喜欢就点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