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7月1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美国的历史健忘症

刘胜军 亚当斯密经济学 2022-07-10



· 全文共 3900 字,阅读时长约 6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作 者 | 刘胜军

【假如美国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理,俄乌战争完全可以避免】



有人说,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毕竟,美国全部历史不到250年。


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好战的国家:246年的美国历史上,90%的时间在进行战争。


其实,北美大陆原本有历史,但被美国给选择性遗忘了。



01

哭泣的印第安人


北美原本是印地安人的家乡。美洲印第安人是在大约25400年前分多批从西伯利亚经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逐步向南迁徙,一直抵达美洲最南端。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印第安人的灾难开始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指出:


• 美国小学生受到的教育是:北美洲原本只有 100 万印第安人居住。但实际的人数高达 2000 万左右。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


美国印第安人毁于三次灾难:


第一次是与新移民的生存权战争,《世界通史全编》记载:“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一百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五十镑!”



第二次是新移民带来的天花等病毒导致印第安人数量锐减。天花、麻疹、流感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第三次是1848年加州发现黄金后,白人向西迁移,西进运动导致100万印第安人被杀。1830年,《印第安人迁移法案》强迫印第安人全部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保留地中去,保留地绝大部分是偏僻贫瘠的山地或沙漠地带。一个叫切罗基的部族,迁徙中25%的人口死于途中。这一惨剧后来被称为“血泪的审判”。1887年《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 General Allotment Act)使印第安人丧失了近34.8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相当于半个乌克兰。


根据亨利·多宾斯、道格拉斯·尤布雷克等多项研究估算,北美印第安人数量原本在189.4万~1800万之间。到20世纪初期,美国印第安人只剩下30多万人。1980年,美国印第安人有136.1万人,只占美国人口的0.6%。


美国有个节日叫“感恩节”。1620年,“五月花”号船满载清教徒到达美洲。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如今,印第安人一定会感慨“农夫与蛇”的故事。



02

门罗主义:理直气壮的霸道 


美国指责俄罗斯霸道、侵占乌克兰。其实,美国是最没有资格指责俄罗斯的国家。


为什么呢?俄乌冲突,与美国历史上的霸道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美国建国之初,好不容易打败英国,元气大伤,此时还是比较低调内敛的。国父华盛顿在退休前的《告别词》中说:


• 我国独处一方,远离它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一条不同的政策路线……我们就可以采取一种姿态,使我们在任何时候决心保持中立时,都可得到它国严正的尊重;好战国家不能从我们这里获得好处时,也不敢轻易冒险向我们挑战……我们为什么要摒弃这种特殊环境带来的优越条件呢?为什么要放弃我们自己的立场而站到外国的立场上去呢?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命运同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交织一起,以致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陷入欧洲的野心、竞争、利益关系、古怪念头,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之中呢? 在实行这种方针时,最要紧的,乃是不要对某些国家抱着永久而固执的厌恶心理,而对另一些国家则热爱不已;应当对所有国家都培养公正而友善的感情。


不久,随着美国羽翼丰满,国父的忠告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


1815年至1820年间,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等国走向独立。


此时美国已是美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总统门罗于1823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提出所谓的门罗主义,将美国视为“拉丁美洲的主人”,向欧洲放话“不要插手拉丁美洲”:


(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明确反对西欧国家和俄国在美洲的扩张;


(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


(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


简而言之,门罗主义就是说:


• 美洲是俺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谁敢插手,我和他没完。


有了理论自信,美国就出手了:


—1845年波尔克总统对国会宣布,门罗主义须严格实行,美国应积极西扩。波尔克把吞并得克萨斯州解释为,“防止某独立国成为比美国更强大的国家之盟友或附属国,以致威胁美国的利益和安全”。怎么样?这理由够霸气吧?


—从1846年至1848年爆发的美墨战争,美国夺取了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4个乌克兰),一跃成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国。墨西哥丧失了大半国土,元气大伤。



—1852年,美国将西班牙人强行逐出古巴。


—1898年,美国于美西战争中获胜,自西班牙手中取得古巴与波多黎各。


—1870年代,格兰特总统宣称美国不能容忍欧洲各国相互转让其位于美洲的各殖民地。


—1895年,美国国务卿Richard Olney再度广义解释门罗主义,宣称美国有权调解发生在拉丁美洲的边界纠纷。


—1904年,以“温言在口,大棒在手”闻名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将“罗斯福推论”增添至门罗主义中,它的核心是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任意武装干涉拉丁美洲,以实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奥地利著名政治家、前首相梅特涅将门罗主义称之为“邪恶的教义和危险的榜样”。


门罗主义被视为定义美国基本外交政策的起始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意识形态之一。曾援引该声明的总统包括格兰特、西奥多·罗斯福、肯尼迪、里根等。


自1846年起,美国已有30次军事介入拉丁美洲,暗地或间接行为则有47次。最夸张的是,卡斯特罗一生躲过了600多次暗杀,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门罗主义可不仅仅是历史,至今仍活在美国政客的大脑中。2019年,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宣称:“门罗主义依然存在,而且生机勃勃。”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指出:


• 门罗宣言,将隔开美国与欧洲的大西洋当作明确的界线... 它更大胆地警告欧洲各强权国家,新崛起的美国为维护西半球不可侵犯的地位将不惜一战 ... 在门罗主义的护卫之下,美国得以推行与任何欧洲君主美梦没有多大区别的政策:扩张商业及影响力,吞并领土。美国不把扩张看成是外交政策,因此可运用本身的力量征服印第安人、在得克萨斯州打败墨西哥,而且觉得问心无愧。


2020年民主党初选惜败于拜登的参议员桑德斯坦言:

拜登就职典礼上的桑德斯style


• 过去的200年里,我们国家一直在践行门罗主义。我们拥护的原则是,作为西半球的主导力量,美国有权干涉任何国家,只要他们可能威胁到我们所谓的利益。依据这一政策,美国已经破坏和推翻了中美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至少十几个国家的政权




03

古巴导弹危机


六十年前的1962年,发生了一场危机,堪称乌克兰危机的翻版,只不过美俄角色互换了一下而已。


1959年古巴独立。1961年1月美国突然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1961年4月,在美国的策划下,古巴流亡分子驾驶B-26轰炸机对古巴进行了两天的轰炸,1000多名雇佣军登上古巴猪湾。72小时之内,流亡政府军即被击退。


卡斯特罗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援助。卡斯特罗1960年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


• 是你们美国促使我们寻求新的市场和新的朋友,它们就是苏联和社会主义世界。


鉴于当时美国已用轰炸机基地和导弹包围了苏联,苏联决定秘密将导弹运进古巴,扭转被动。在古巴安置大约60枚导弹,就会使苏联打击美国的能力增加一倍。


1962年,苏联与古巴达成秘密协议。苏联船只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往古巴,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个威力比在广岛的原子弹大20或30倍的核弹头。


1962年8月,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



1962年9月2日,苏联公开宣布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


10月16日,肯尼迪总统才得到上述情况的汇报。他对赫鲁晓夫欺骗他的行为非常恼怒。肯尼迪决定,要使苏联明白美国不惜一战的决心

10月22日肯尼迪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美国总统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


赫鲁晓夫下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及苏式轰炸机的速度。


从10月23日至27日,局势紧张到几乎“难以忍受的程度”,整个世界危在旦夕:



10月23日,苏联政府声明:“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封锁了古巴海域。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60年后,普京重演了战略威慑力量进入高度戒备状态这一幕。



在佛罗里达和邻近各州,美国集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庞大的登陆部队准备参战。


10月25日,苏联作出了一个决定:以不携带武器的船只去考验封锁。


10月27日,苏联提出交换建议,要求美国从土耳其撤出类似武器,换取苏联从古巴撤出。肯尼迪立即拒绝了这种交换方法。


10月28日,赫鲁晓夫回信给肯尼迪总统,“为了尽快地消除这一危及和平事业的冲突,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命令拆除您所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


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


11月20日,赫鲁晓夫答应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肯尼迪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苏联武装力量解除最高战备状态。


尽管这场危机持续时间很短,但被认为是冷战最接近升级为全面核战争的一次对抗


与乌克兰危机相比,古巴导弹危机的区别在于:


• 当时面对美国的压力,赫鲁晓夫选择了妥协如今面对普京的要求,美国却置若罔闻、步步紧逼,结果激怒了普京。


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美国还记得古巴导弹危机,就不应该对俄乌战争的悲剧假装很吃惊。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这句话太经典了。


******


参与秘境追踪,穿越百年未有大变局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

喜欢就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