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离不弃,48载荣辱与共;相伴相生,城校演绎动人情缘

48年前,一所高等学府南迁,一城与一校就此结缘,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相守相伴。

四十八载不离不弃、四十八载荣辱与共,合肥与中国科大这段奇妙“姻缘”,传承至今,书写了一段校城共生的佳话。



大学以城成长,城因大学而扬名,合肥与中国科大互相成就,共同发展。时至今日,在合肥的支持下,中国科大入选“双一流”,并宣布“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而合肥,依靠中国科大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资源,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批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全面启动,一批重大前沿及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回溯

“姻缘”开启 书写传奇


1969年,因国内外局势紧张,中央指示中国科大等一批在京高校外迁。辗转南下的科大师生,最终在离京1000多公里的合肥安家落户。


当时,中国科大属意中部一座城市,却被“没有口粮指标”等原因拒绝。中国科大只好在当年冬天迁往安庆,师生被安置在安庆市委党校的一栋三层小楼,基本生活无法维持。随即,安徽时任主要领导克服困难,让合肥接收中国科大。1970年,合肥将原合肥师范学院腾空,将这位北方客人安置在金寨路96号。这一住,就是48年。



如今每到樱花季,市民从黄山路北门进来,再经过一个由紫藤花缠绕的校门,就可抵达樱花大道。其实,这第二道“老北门”正是当年合肥师范学院的校门,尽管作为校门的功能不再,但它始终承载着科大人厚重的历史记忆。


中国科技大学樱花大道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合肥对中国科大的大力扶持,仅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当年,在全省没通暖气的情况下,首先给中国科大安装暖气,这也是我市历史上首条供暖线。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科大在全国率先恢复教学科研工作。合肥在当年电力不足的情况下,将中国科大列为优先于政府的供电单位。



迈步

星光闪耀 成果斐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科大已在合肥站稳脚跟,与城市发展深入融合,并开始“发力”!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上天、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开通……中国科大在世界量子科技前沿屡获突破,特别是“墨子号”先后被写进2017年新年贺词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成为我国近年来科技创新的代表性成果。


我国开通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干线


量子科技系列成果,只是中国科大在世界前沿亮剑的一个代表性领域。中国科大实现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铁基高温超导成果问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BGO量能器研制成功……近年来,中国科大在单分子研究、高温超导、新型材料等多个前沿科学领域频频亮剑,在科技创新方面屡次助力实现“国家超越”。

据ESI发布的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统计数据,中国科大有12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学科,共发表SCI论文37427篇,被引次数534483次,篇均被引14.28次,篇均被引连续七年保持全国主要高校第一。自然指数(NI)保持全国高校前列。专利申请数量和获得授权数量逐年增长,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74%。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科学》上,该项成果入选2016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自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以来,中国科大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9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2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此外,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共176项。

中国科大主导完成的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7次,《科学》、《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各1次,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6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4次,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0次和国际、国内十大科技新闻10次,入选次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中国科大能处在科技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潮流?追本溯源,正是因为中国科大视人才如瑰宝,以培养人才为首要任务,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国科大“千生一院士”的人才培养成绩,与该校众多学术大师的存在关系甚大。

目前,中国科大拥有在岗两院院士23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7位、长期千人计划专家28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9位、国家杰青学者110位。近5年来,该校有7人当选两院院士、21人入选长江学者、50人入选国家杰青学者。


 杨振宁在“2018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上致辞


“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士”,这是对中国科大倾力培养人才的最好概括。自创校以来,中国科大每1000名本科毕业生中就产生1名院士、700多名硕士博士,这一比例居全国高校之首。其毕业生当选院士不仅比例高,而且还经常能够“创纪录”,如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谢毅,均是当选时全国最年轻的院士。而潘建伟师生三人同获菲涅尔奖,则成了该校人才培养的一段佳话。

有一则小轶事曾在中国科大人的朋友圈里传播得很广。在中国科大第三届学术交流会上,中国科大化学院教授、“长江青年学者”吴长征答辩完,时任校长万立骏院士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可是吴长征“并不领情”,他在会上笑言,“经不起捧杀”。

在中国科大,学生甚至从大一就可以直接敲开教授的门,申请加入实验室,接触前沿科学研究,亲身感受什么是科研。中国科大第二任校长严济慈曾有一个著名观点:科大不培养只知道书本知识的学生,而是要把学生教成一把锋利的刀子,“科研领域见什么就能解决什么”。


2018年9月15日,在中国科大举行的“2018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上,“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合影留念。


“极其重视基本功”的传统,使得中国科大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逻辑分析能力,科研“后劲足”,在海内外尖端科研机构享有广泛声誉。统计显示,中国科大自建校以来本科毕业生中当选两院院士的比例约为千分之一,获得博士、硕士学位达到70%以上,均居全国高校之首。

如今,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中国科大,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更多的举措:全面参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探索新型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科教融合共建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超越

  创新引领 赢得未来


一所好的大学对一座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合肥成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以及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大居功至伟,合肥科技发展由弱到强,中国科大功不可没。

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合肥的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从“科教之城”到“创新之都”,科技创新被嵌入了合肥的城市基因,也塑造了合肥独特的城市气质。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科技创新爆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使合肥一路“跨栏”式奔跑,实现新常态下“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党的十八大以来,GDP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2017年GDP突破7200亿元、增长8.5%。

随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合肥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建设也全面开启建设。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工程”之一的量子创新研究院宣布开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AEOS)、先进光源(HALS)、未来网络实验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设均有新进展。

过去的一年,合肥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被誉为“人造太阳”的东方超环,实现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潘建伟团队取得多项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成果,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汽车变速器、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


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创新亮点背后,合肥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合肥正在不断凝聚创新要素,更在逐步将创新优势变成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变成市场优势。经过多年深耕,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核心技术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

集成电路产业是新一代新技术发展的核心,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制高点。近年来,合肥紧跟世界产业变革大势,坚持开发合作,集聚了晶合晶圆、通富微电、联发科技等100多家企业,实现集成电路从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覆盖。合肥已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城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可谓后来居上。


合肥晶合12吋晶圆制造基地项目


如今,合肥已形成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创意文化六大产业集群,2017年以来产值平均增速近20%,培育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

  

未来

  携手相伴 再创辉煌


2016年2月,工信部正式批复“中国声谷”为首个国家级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区。科大讯飞居于“中国声谷”“一核两区多园”发展规划中“一核”的中心地位,并作为龙头企业助力声谷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科大作为国内拥有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最多的高校,已经拥有2个国家实验室、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7个中科院重点科研机构和54个省市及所系联合实验室。

2016年,中国科大继续加强校地合作,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创新合作模式,建立政府、产业、大学三方共生模式:11月19日,中国科大与合肥市政府签约,双方决定共建中国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院落户合肥市滨湖新区,以金融、大数据、国际化与学科交叉为抓手,汇聚一流师资,引进前沿金融创新理念,培育高端金融人才,建设金融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国内金融顶级智库,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金融研究院。


同年,中国科大科研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12月1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完成专家组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卓越中心两年多来工作进展显著,科研成果丰硕。12月2日,卓越中心正式更名为量子创新研究院,并按照国家实验室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进行建设,为组建国家实验室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2018年9月1日,中国科大高新园区奠基仪式在合肥高新区举行,规划总用地约1537亩,预计2020年底建成交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奠基仪式在合肥高新区举行。


中国科大高新园区拟布局与高新技术及工程学科密切相关的信息、计算机、工程等若干学院及重点科研机构,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30余个院省部级科研平台。

项目建成后,中国科大将致力相关学科群组团发展、共生互进,以学科布局形成中国科大发展新的制高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同时,中国科大高新园区将打造以中国科大智能与信息学部为核心,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为支点的科教创新平台,并以园区为核心,规划5000亩中国(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科研教育、智能语音、芯片和创新孵化、智能视觉及语音产业等七大功能区,实现中国科大高新园区科研成果的就近转化。

中国科大高新园区的开工建设,不仅有助于加快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也将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承载区。

今天,中国科大的综合实力稳步向前,这些都离不了当初合肥对中国科大这匹千里马的“知遇之恩”。而合肥也依靠中国科大,大力发展科研、设立高新区、发展高新文化产业,成为中部知名的“科教高地”,经济发展迅猛,GDP增速年年高升。合肥与中国科大正因为有了当年的患难与共,才成就了今天的共荣共生。


当前,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获批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将建设“七大创新平台”。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核心技术在全国均居领先地位。合肥,这座中部城市,正一路赶超,走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焦点。

合肥梦、中国梦,二者相辅相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合肥与中国科大将休戚与共,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携手朝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阔步迈进。

(来源:合肥日报)


往期精选

昨天合肥这场盛会,省委书记、省长都来了

山有木兮,蔚然成林——安大,九十岁生日快乐!

【央媒看合肥】合肥:“创新高地”是这样炼成的

【南方传媒看合肥】管委会六度迁址,合肥高新区“跟着创新走”

主办: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