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周刊重磅刊文:合肥在“逆袭”!背后的密码耐人寻味
2018 年10 月25 日,合肥工业大学的选手在第二十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上调试机器人(沙达提摄)
◇“敢于开辟产业发展新方向,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从现有层次的梯队中往上走,这是合肥产业不断创新、不断迈向产业链高端的重要原因”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产业优、经济强,更是民生改善,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
自主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前9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10……
从过去的“不起眼省会”到如今连续两年与上海、北京一起被评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合肥以十年时间,用创新和实干书写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喜人答卷。
合肥逆袭引人注目,背后的密码耐人寻味。
集聚创新资源 培育发展“硬核”
在合肥市高新区,占地1500多亩的中国科技大学新校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这项被列入合肥市重点工程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科大打造“双一流”大学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将为规划中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提供人才支撑。
在中国中部,合肥地理和资源优势并不突出。但过去十年间,合肥在同类城市中厚积薄发、展露锋芒:年发明专利激增20余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猛增近5倍,拉动经济总量年均以两位数增长,从中下游跃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靠的就是创新力量的集聚迸发。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除了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原电子工业部16所、38所、43所等高校院所也相继迁入,为合肥厚植了创新的土壤,合肥也成为全国四大科教名城之一。有的基础科研领域原始创新,短期内无法直接转化为产业成果,但合肥以“舍得”精神毫不吝惜给予支持。
当年挤出口粮也要接纳中国科大,如今更是舍得力气支持科研。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近年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基于半导体的单比特、两比特、三比特量子计算,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顶尖、国际前沿。但由于短期内还难以看到“钱景”,很多社会资本慕名而来、拂袖而去。
对此,合肥市高新区投资两千万元支持该团队产业化,并提供场地建立了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公司和量子计算云服务平台。
这种对科技创新的坚定支持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2008年,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在合肥组建了全球首个3节点的量子通信网,当时很多人质疑这一科研项目,产业化更是空白。但为支持这项“可能十几年后才有用”的技术,合肥市科技局派出专人到团队初创的国盾公司驻点,帮助做项目、搞管理,从政策、资金到通信线路,给予全方位支持。
如今,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一个新兴的量子产业集群正在合肥形成。仅合肥市高新区就已经培育出量子科技企业5家,关联企业20余家,从事量子领域的科研人员600多人,在国内名列前茅。
在城校合作中尝到甜头的合肥,近年来先后与中国科大、清华、北航、哈工大等18家院校共建了23个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集聚科技资源、打造创新平台。目前合肥已经拥有60所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400个,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现有大科学装置功能持续提升,聚变堆主机系统、离子医学中心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研发平台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科教资源集聚,为合肥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了澎湃的动力源。
2018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4%,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自主创新主要指标稳居省会城市前9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110户,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
紧盯“未来产业” 迈向产业高端
今年一季度,合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工业成绩单:新增规模企业为近三年之最,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贡献率超过八成。全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3个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其中京东方显示技术同比增长11倍,集成电路和智能语音两大产业增加值增长分别为20%和10%。
合肥工业的“加速跑”绝非偶然,背后是多年以前超前谋划的“未来产业”,如今正成为工业的新引擎。
聚焦“卡脖子”技术,敢于做“紧缺型”高端产业。长期以来,集成电路与液晶显示面板一直高居我国大额进口商品的前几位。从2009年开始,合肥以超前眼光引入京东方,从零开始做新型显示产业,十年时间,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如今已经达到千亿元产值的规模,一举成为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示范基地。
亲历与见证京东方引进的合肥市副市长王文松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京东方的引入可以说是合肥谋划未来产业的起点。尽管当时争议很大,但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最终扶持出了一个千亿产值的新型显示产业。从那时开始,合肥市在产业创新之路上加速奔跑。
2013年,合肥市开始发力集成电路产业,五年时间里培育、引进集成电路企业100多家,晶合的面板芯片、长鑫的存储芯片等,都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初步形成了从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材料、设备的完整产业链,是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
勇于决断、敢于担当,看准了就不犹豫,勇争一流做到行业领先。正是凭着这种先人一步的产业创新精神,合肥市不断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近期在平板显示领域,合肥市又引入维信诺、江丰靶材等企业,开始向柔性显示、微显示领域发展。
在做精平板显示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时,合肥又开始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依托科大讯飞和“中国声谷”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引进中科寒武纪、云知声、商汤科技等项目,在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领域布局发力。目前科大讯飞已经入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占据中文语音技术市场70%以上份额。中国声谷集聚400多家企业,去年实现产值超过650亿元。目前合肥位列全国城市AI计算力发展评估榜第5位。
此外,以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等为代表的量子信息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2018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近4亿元。
“敢于开辟产业发展新方向,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从现有层次的梯队中往上走,这是合肥产业不断创新、不断迈向产业链高端的重要原因。”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说。
高质量发展 幸福不缺席
今年4月,科技部外专局发布了2018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合肥与上海、北京一起入围前三甲,这是合肥连续第二年进入前三。此前不久,在央视发布的美好生活指数榜单中,合肥的“幸福感”排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前十。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产业优、经济强,更是民生改善,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宋国权说,在努力打造创新之都的同时,合肥还在倾情打造“养人”之城。
过去两年,合肥市相继出台“人才20条”和“人才新政8条”,明确5年内安排不少于2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吸引人才,同时给予人才能力提升、创业资金扶持、加强安居保障等政策。合肥还成立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搭建起政府联系高层次人才的桥梁,通过高标准建设国际人才城、人才网,打造集高端人才服务、创业项目孵化、人才成果展示、资源共享交流于一体的人才之家。
筑巢引得金凤凰。2018年,合肥市新增落户高校毕业生及技能人才近10万人,成为合肥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合肥的“养人”还体现在专业的政务服务上,决不搞“一锤子买卖”。
在长期的招商涉企服务中,合肥市探索了一套科学的项目落地与决策机制,从项目落地的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予以规范,确保决策合法合规。
比如项目落地前成立由投资、法务、政策小组等多部门联合组成的专业谈判团队,确保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及现场考察,杜绝一张PPT搞投资的现象;在决策流程上,先进行法律审查再提交政府、人大、政协,集体决策确保项目审定的规范性,也保证了项目推动的连续性;项目落地后,建立专门协调机制,保证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政策能够及时兑现。规范、有序、专业的政务服务,赢得了企业的认可。
美国康宁公司是特殊玻璃和陶瓷材料的全球领导企业,几年前,为了引入该企业为京东方做配套,合肥市派出专业团队与康宁公司艰难谈判了近50轮,最终握手“联姻”。合肥市政府专业、诚信的政务服务给康宁公司负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对合肥的政务服务和商务环境十分满意,康宁公司随后将其五个事业部中的三个事业部项目落户合肥,未来还计划进一步扩大在合肥的产能。
除了让外来企业满意,合肥还秉持发展质量高不高人民群众说了算的理念。依靠科技力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组建了数据资源管理局,构建全市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交通管理、卫生和教育等信息化支撑应用体系,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获评全国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2018营商环境省会十佳城市。
围绕群众关心的养老、医疗等问题,合肥探索智慧解决方案,成立全国首家智慧医院,投入“智医助理”辅助基层全科医生进行诊疗和体检等工作。大力发展以监测、预警、应对、管理为核心的公共安全信息技术,让城市更安全、百姓更安心。
正是这些“养人”举措,让合肥多次荣获“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不仅能聚天下英才,还让各类人才能在合肥安居乐业。
“科技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一场无止境的耐力赛。”宋国权说,放眼未来,合肥将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以创新驱动引领合肥更高质量发展。
(采写记者:王正忠 杨玉华 徐海涛 程士华)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