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差距,再出发——激活“圈”动力 共舞长三角
今天,《合肥日报》以《激活“圈”动力 共舞长三角——对标先发地区,合肥要在辐射带动力上有更大担当》为题,详细解读了合肥都市圈与长三角四大都市圈的差距,提出合肥如何扛起省会担当,“一城带六方”,激发合肥都市圈活力,与其它都市圈共舞,并成为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引擎,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以下为具体内容。
都市圈时代,谁能独领风骚?
纵观世界级各大都市圈,无不是在核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下,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大城市引领,时也,势也。
同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合肥与南京、杭州同领担当。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力和地位到底如何?从当下来看,“首位度”或能从一个侧面给出答案。
2018年底发布的《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度发展报告》中,合肥总指标综合得分排名第六,位于成都、杭州、武汉,苏州、广州之后。
从2008年到2018年,合肥城市首位度从20.1%增至26.1%,十年跃升,今日之合肥,可称全省发展强劲的“发动机”和领跑的“火车头”。
再看一组具体数据:2018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7822.9亿元,占全省26.1%;财政收入1378.3亿元,占全省25.7%。
近年来,合肥聚焦高质量发展,主动调结构促转型,省会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成为量级支撑的“排头兵”。
一枝独秀不如满园争春。如今,已拥有七城的合肥都市圈,以全省四成左右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贡献了全省近六成的经济总量,引领全省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作用不断增强。
但放眼长三角,对标南京、杭州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从总体实力和凝聚力上来看稍显不足。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如何增强合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成为合肥急需破解的一道现实命题。
都市圈扩容开启一体化“加速度”
比之当初,彼时的省会经济圈在2006年的生产总值为1760亿元,仅占全省的28.9%。再看今朝,今年上半年合肥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30.11亿元,占全省比重增至56.4%。作为龙头城市,合肥“一城带六方”,做大做优自身,带动合肥都市圈成为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引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24分钟到六安,26分钟到淮南,合肥至芜湖“港航巴士”开通……随着铁公机及水运全面发力,圈内交通共联不断推进,合肥至圈内城市“1小时通勤圈”正加速形成。
合肥——芜湖“港航巴士”
继2008年合宁高铁后,2009年、2015年陆续开通的合武、京福高铁,进一步使合肥从“铁路盲肠”一跃成为“米”字型高铁枢纽。随着商合杭、合安高铁加速推进,合肥“时钟型”高铁网络近在咫尺。跳出合肥都市圈,如今,北通首都、南至福建、东联上海、西达四川……合肥已与四大直辖市、14个省会城市开行高铁动车,市民可以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3小时到上海和杭州、4小时到北京和福州,高铁当日往返通勤圈正在不断扩展。
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同频共振。
去年12月下旬,合肥新开通399路公交线,由小庙开往淮南市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这是合肥首条市际公交线路。“新桥国际产业园、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将主动承接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辐射,加快建设合淮融合发展‘桥头堡’。”寿县县长程俊华曾在当年省“两会”上如是说。得益于产业园的发展,寿县的多项发展指标在全省县域名列前茅。据公开报道,2018年,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实现财政收入2.03亿元,首次突破2亿元,迈上新台阶。
类似的产业协作正在合肥都市圈内遍地开花。目前,合六、合淮等产业走廊效应日益显现,圈内14个省级战新产业基地联动发展,在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逐步实现供应链、产业链深度协作,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观大势,谋全局,省会要有省会的样子、省会的担当。
论自身,合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谱新篇,按照“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县城、新市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县域新型城镇化格局呼之欲出。以交通为例,近三年来,先后将阜阳北路高架北延、军二路、包公大道东延等100多项工程列入市级投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项目。
江淮汽车阜阳分公司
外部吸聚效应下“合纵连横”有待时日
看一个都市圈内城市“交往”是否密切,地球入夜,城市灯光图可以给出最直观的感受。
华灯初上,西到南京,东到上海,北到泰州,南到杭州、宁波,长三角江浙沪四大都市圈的灯火几乎连成一片,唯有合肥都市圈城市间仍是寥寥星火。
当下,中国正在迎来大都市圈时代,长三角内各大都市圈正展现出蓬勃生机。对标长三角,合肥都市圈经济总量偏小是不争的事实。2019年上半年,合肥都市圈经济总量只有南京都市圈的48.9%、杭州都市圈的60.7%、苏锡常都市圈的45.8%,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可见一斑。向内看,圈内成员城市发展水平分化明显,合芜马三市的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合肥都市圈起步相对较晚,加之成立之初时,合肥的核心地位尚不突出,造成了一定的后发劣势。”在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宏看来,合肥本身还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产业体系正逐步向中高端迈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还有一个过程。
“外界曾以‘似有似无’评价合肥都市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圈内联系尚未达到成熟都市圈的水平。”宋宏认为,目前,都市圈范围内城市联系和合作还不充分,使得整体合力没有得以发挥。
路网通,一通百通。
交通一体化是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先头兵”。住在上海、工作在昆山,乘“子弹头”上下班,在昆山与上海之间上演的“双城记”,是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的最好佐证。反观合肥都市圈,圈内成员在地理空间上较为分散,合肥与芜湖、马鞍山、滁州、淮南主城区之间距离均超过100公里。由于圈内城市相互间的网状快速交通格局尚未形成,合肥与芜湖、马鞍山、滁州、桐城之间至今未开通快速列车,朝发夕归的同城生活仍需时日。
交通之外,其他领域的合作也任重道远。一位长期从事区域研究的专家提出,在创新驱动上,安徽“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优势还未能充分发挥,圈内创新资源跨区域合作交流还不够;产业协作上,成员城市在共同推进产业发展的认识上有待强化,产业协作和联动还不够紧密、产业布局和分工还不够明确。在工作机制上,统筹推进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强化。“圈内合作共建尚处探索推进阶段,一体化政策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在行业层面、民间层面的有效合作交流也显得不足。”
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谋得先机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专家曾提出,中心城市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会产生辐射效应,虽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具有阶段性,但是过程是双向的,集聚的过程中有辐射,辐射的过程中也有集聚。
作为撬动合肥都市圈乃至安徽省发展的重要支点,合肥该从哪些地方发力?宋宏认为,相对于十年前的缺乏“存在感”,如今的合肥核心功能已然凸显,下一步要围绕合肥优势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合肥都市圈创新链和产业链。通过圈内城市创新和产业联动、协调、互补,进一步补齐短板,加速一体化发展。
“合肥获批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对合肥城市能级的极大提升,也为安徽乃至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省政协委员蔡宜骅今年5月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资政会上提出了同样看法。他建议,要鼓励合肥都市圈内相关城市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高对接、共建共享。
对此,市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合肥将以“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为重点,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深度挖掘激活圈内各市创新资源,聚焦发力、共同打造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新产业集群发展,打造若干个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产业集群。
未来不远,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前景可期。目前,商合杭高铁(商合段)已开始静态验收,合安高铁完成架梁,合新(新沂)、合宁高铁前期工作稳步推进……聚焦合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圈内交通辐射力将会日渐加强,“轨道上的都市圈”正在形成。
走进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合肥海尔、美菱的技术人员与滁州扬子的同行,正在为解决家电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群策群力。从“独角戏”到“合奏曲”,正是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速的生动写照。“今年将深入落实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纲要,在城际轨道、产业走廊、环保治理等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合作成果,加快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区域中心。”2019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规划。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文字来源:合肥日报 )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