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合肥实践”——以人民为中心,让城市有品质有温度
近日,《中国建设报》以《合肥:“以人民为中心” 提升城市品质》为题,报道了合肥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以下为具体内容。
合肥:“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如同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品。”近年来,合肥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思想,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提质、提速、提品、提效”为目标,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乡建设工作的重心,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注重城市管理细节,塑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打造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街区和小街巷沉淀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保留着市民的传统生活习惯,是展示城市风情和魅力的重要窗口。
合肥市中心三孝口一角
从合肥市中心三孝口出发,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大约20分钟,从蜀山西站地铁口出来,眼前就是一条特色街区——半边街。半边街坐落于蜀山北大门,几百米的街道通过景观组团、情景雕塑、互动装置等多种形式,展现出蜀山开源、生态蜀山、大美蜀山、诗词蜀山、那年蜀山、历史蜀山六大文化节点。半边街依山而建,一半是街,一半是美景,半街半园,将公园建在街区里,将街区融入山林中。有曰:“一城一山一天地,一户一亭一世界。伴山伴水半边街,半日半月伴时光。”从2017年12月开街到现在,还不到2年的时间,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的“网红打卡地”。
罍街
簧街
1912街区
罍街、簧街、1912街区、银屏街……除了一个个特色街区,作为这个城市“毛细血管”的小街巷,则更具烟火气息,一条小街巷就是一幅民俗生活画卷。2017年以来,合肥市大力实施小街巷改造工程,将市区20多个小街巷项目纳入了改造计划。如今,蚂蚁塘巷、戴安桥路、星海巷、军民巷、四古巷、井梧巷、丁家巷、义仓巷、前进巷、竹西巷……一大批小街巷,再次容光焕发。
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有机更新”,而不是“大拆大建”。城隍庙改造、逍遥十八巷改造、长江路改造、淮河路步行街提档升级……最近几年,一场“老城更新”运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2017年12 月 24 日,长江路精品提升工程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就顺利完工,以“功能为主、景观提升、分类对待、突出特色”的原则,将“精细化、品质化、创新化、个性化”理念贯穿于建设全过程,实现“安徽第一路”的蝶变。合肥市努力让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人们,逐渐找回对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追寻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2017年3月,合肥城市管理提升年正式启动。合肥市紧紧围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优化城乡环境品质两大主题,以“提质提速提品提效”为目标,以大建设项目为抓手,不断刷新这座“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颜值。
长江路夜景
近年来,合肥市不断加快项目建设。胜利路“迎宾大道”、黑池坝景区、北一环沿线楼宇、长江中路夜景亮化、包公园夜景亮化……作为夜景亮化工程的牵头部门,让这座被外界誉为“黑马城市”的气质“爆表”。
如今,一大批合肥市著名的景点和地标都已经披上精心打造的光影外衣,在夜幕中绽放独特的光彩。今年春节期间,在《新闻联播》全国城市新春灯光秀展现中,政务区天鹅湖夜景就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还有一批夜景亮化项目将陆续实施,更加充分地展示这座城市的勃勃的生机和向上的活力。
根治拥堵顽疾
城市越来越大,机动车高速增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破解行车难、停车难、管理难,这是亟须为市民解决的实际问题。2019年3月,合肥市城乡建设局面向广大市民开展了“我为治堵献一计”金点子征集活动,努力构建与市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交通治理格局。
黄山路与怀宁路交口改造后
此次活动共收到社会各界建言献策890条。金寨路与南二环交口、黄山路与怀宁路交口、庐江路与宿州路交口等一大批拥堵点(段)项目已经实施完成,市民开车出行之路正变得越来越顺畅。值得期待的是,还有不少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有望陆续开工。
曾几何时,大蜀山脚下的南湖水体气味刺鼻。经过一番治理后,这里拿下了“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如今,河东水库、许小河、王建沟、徐河等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其实,这只是合肥不断推进水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提高政治站位,从严落实责任,把河长制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坚持把南淝河水体治理摆在突出位置来抓。
2018年12月,围绕南淝河“1+8”干支流污染防治工作,合肥成立9个对应的水质达标督导工作组,9个督导小组组成“一张网”,形成“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广泛参与、全面覆盖”的责任体系。
污水处理、初期雨水调蓄、重点排口整治、内源底泥清淤、生态基流恢复……如今,五大治污工程正在同步推进,南淝河治理正逐步让市民看到变化,一幅“水清岸绿”的画卷正在市民眼前徐徐打开。
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2006年启动“大建设”以来,合肥不断加大水、气、热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新建、改建和升级了一大批厂站、管线和设备,确保市政配套供应安全可靠。
很多人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前,合肥是一座靠天吃水的城市,只要个把月不下大雨,就要吃“干水”,即水井顶层昏黄的泥水。1954年11月1日,合肥水厂建成投产,原水取自南淝河,日供水能力6000立方米,为合肥人民生活和建设第一次提供了自来水。
60多年来,这座城市的供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生产规模、供水管网、供水区域、服务人口逐年攀升。去年,合肥新三水厂、七水厂二期和巢湖三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相继投入运行。今年以来,18项重点供水工程和多项供水配套工程全面推进。
在供气方面,1985年2月10日,人工煤气一期工程向市内首批122户居民供气,结束了合肥没有城市煤气的历史。截至2019年6月底,合肥燃气集团已发展燃气民用户173万户,工业、公建和商业用户7381户,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气化合肥”带来的红利。
在供热方面,范围已经覆盖合肥主城区和三大开发区,并向庐阳产业园、双凤开发区、小庙产业园、肥东县及长丰县等周边地域延伸。
“修路想着行路人,路平灯明为市民。”良好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是城市发展、市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可是城市那么大,市政设施施点多、线长、面广,要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养护,没有群众的参与,实在是难以做到。
2011年起,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启动了“义务巡查监督员活动”,发动市民参与市政设施巡查监督,他们就像是勤快的“啄木鸟”。“1号巡查员”黄柱昌更是把市政设施巡查当成退休后的事业。据统计,这项活动开展以来,该局市政处共受理义务巡查监督员报告40567件。
在合肥,还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无畏酷暑蚊虫,不惧三九严寒,随时待命,精准出击,悉心呵护市政基础设施“健康”,保障城市“路平、灯明、桥安”。他们就是2013年4月底成立的合肥市政管养战线的“王牌军”——市民口中的市政“月亮部队”。
合肥市市政管理处“月亮部队”
在这支队伍里,有“90后”的“小同志”,也有从业数十年的“老师傅”。目前,“月亮部队”共有队员368名,下设“设施巡查”、“应急处置”和“养护维修”3支分队,承担着合肥市内道路、照明、桥梁等公共设施的巡查、应急、养护维修任务。
自2006年“大建设”拉开序幕以来,合肥市充分发挥统筹调度职能,不断优化完善“大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大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积极推行项目“代建制”试点,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现已逐步形成分级建设、多种模式并存的城市建设格局。
北京路项目
推行项目“代建制”是保障合肥“大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一项创新举措。相关单位负责人表示,代建单位作为专业化、社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具有较强的技术、组织和管理能力,真正实现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而且代建单位相关体制运转更加灵活,可根据项目实际需要调整管理力量、资金等方面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投资效益。目前,北京路、怀宁路下穿天鹅湖隧道工程等代建制试点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
此外,黄河路(南淝河路—巢湖南路)、庐州大道(繁华大道—锦绣大道)等项目建设也将试点采用“代建制”,“代建制”已成为合肥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来源:中国建设报)
往期精选
▶合肥123个项目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上签约,总投资36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