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三角城市创新力排行榜发布!合肥这项指数排名第一

11月23日,第七届城市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召开,论坛以“长三角一体化:空间发展的挑战与应对”为题,中规院上海分院在会上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创新力排行榜》,合肥市在多项排名中位居前列,其中,政府引导指数排名居第一位。


《2019长三角城市创新力排行榜》综合硬核与创新2大维度、10大指数、38个单项的城市监测数据,从创新力的视角出发,对41个长三角城市进行评价,力求更好地反映出每座城市的个性与潜力。

研究所采用的原始数据按来源可分为三类,一是各类年鉴、公报等政府公开信息,二是以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为代表的合作机构研究成果,三是风险投资、企业信息等领域的商业化数据平台。


41个长三角城市的创新力呈现怎样的状态?10大指数榜单(以下摘取Top30城市)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一起来看:


硬核创新江苏表现强劲,安徽杀出黑马



硬核维度考察创新链各环节要素,综合工程师、知识创新、产业创新、政府引导、高新区五大指数,侧重衡量城市创新硬实力。


就硬核创新而言,上海一马当先,江苏整体表现不俗,占据榜单的半壁江山;安徽杀出“黑马”,合肥、芜湖表现尤其亮眼;浙江则存在相对短板,除杭州、宁波外,其他城市均未上榜前十。


01

工程师指数


反映一个城市中核心研发人员的集聚程度。


人才资源在头部城市高度集聚的特征凸显。特别是在“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一项上,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拉开的差距尤为显著。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合肥五城科创“先锋部队”扎堆,集中了长三角90%以上的顶尖人才。


2018年“高被引”科学家数量TOP5


苏州自2002年起,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规划东西两个高等教育区,并持续引进多所院校,得益于多年的“高校战略”,成为唯一一所“突出重围”进入前五的非省会城市。


工程师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2

知识创新指数


体现以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为表征的创新策源力。


这项指数中,合肥异军突起,成为最大的黑马城市,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依托三大国家实验室、八项大科学装置,合肥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核聚变能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


知识创新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3

产业创新指数


衡量创新的产业转化与经济带动效应。



截至2019年长三角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单位


从产业创新表现来看,沪宁合走廊整体实力强劲,高新企业、科技型企业大量涌现,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与合肥共同构成了最活跃的产业创新高地。


产业创新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4

政府引导指数


体现地方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力度。


安徽城市在这一指数中实现逆袭、表现突出。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带动下,合肥、芜湖占据前两位,财政科技拨款占比超过7%,领跑长三角。


2017年科技财政拨款占比TOP5


政府引导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5

高新区指数


考察高新园区作为城市创新“培养皿”的发展成熟度。


高新区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新锐创新沪杭核心凸显,浙江开始发力



新锐维度从成长潜力出发,综合合伙人、创新热钱、企业成长、新经济、新空间五大指数,更加关注城市创新软环境。


相比硬核创新,新锐创新格局确实大有不同。上海与杭州两大核心城市地位稳固,浙江省开始发力,宁波、温州、嘉兴进入榜单前十,而江苏表现相对乏力,安徽“黑马”成色有所减弱。


06

合伙人指数


反映城市对创新创业“生力军”的吸引力。


杭州、上海齐头并进,成为长三角高校毕业生、青年创业者们的首选地。根据智联招聘数据,2018年上海、杭州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存率高达70%、60%,分别位居长三角城市前两位。


2018年高校毕业生留存率TOP4

2018年年轻人指数TOP4


合肥、南京近两年大力实施“人才新政”、“宁聚计划”等政策措施,积极参与“抢人大战”,同样表现出较好的青年人群吸引力。


合伙人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7

创新热钱指数


从金融资本视角看一个城市的创新支撑力。


创新热钱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8

企业成长指数


从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初创企业切入,观察城市的创新孵育环境。


企业成长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9

新经济指数


聚焦健康服务、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高技术制造、高技术服务五大门类,衡量城市的新经济竞争力。


新经济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10

新空间指数


从创新人群的体验出发,衡量城市创新创业空间的温度。


新空间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整合两大维度,长三角创新格局浮出水面。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龙头作用显著;第二层级的四个城市呈现出模式的差异,杭州引领新锐风尚,南京两大维度均衡共进,苏州、合肥硬核实力卓著;宁波、无锡、常州、芜湖、南通等城市开始形成各自的长板优势,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坐标不断清晰;其他城市需要努力,进一步挖掘自己的创新潜力。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国家战略下,沪苏浙皖41座城市正从平行竞争迈向创新联盟。


我们期待城市间同频共振,释放各自能量,共奏创新时代最强音。


(来源:决策杂志)

往期精选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考察组来了!合肥冲刺生态"国际名片"

全省一流的“金融科创城”正在合肥崛起!

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宋国权会见报告团成员

合肥维信诺与银团签署贷款协议

教育部等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肥调研!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有大变化!

主办: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