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柿子树下:一位选派干部的扶贫故事

沿329国道一路向北,接近定远县界时,拐上028县道,就进入被村民们戏称为“合肥东伯利亚”的肥东县响导乡。


  太阳升起来,风漫过田野,冬日里的响导乡蒋祠村静谧祥和。


  驻村帮扶干部刘成东,站在村头柿子树下,与村民们商量着事情。三棵百年老柿树,刚刚卸下一季满满的果实。围绕着这三棵老柿树,一片简约实用而又自带风情的“如意园”,正进行最后的修葺,即将投入使用。


  “以前这儿是一片危房,还有一汪小水塘。”刘成东说,改造的时候,他建议留下三棵老柿树,并以“‘柿柿’如意”为主题,建起蒋祠村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游园。“老柿树传承着蒋祠村的历史,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必须在精神上先立起来、先富起来!”高大粗犷的刘成东,说起“精神文化”劲头十足。


  2014年底,刘成东作为第六批市直选派帮扶干部,从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派到蒋祠村,其后蝉联“第七批”,埋头一干已是五年多。


  蒋祠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脱贫是大事。扶贫先扶志,刘成东认为“要想彻底拔穷根,就得立精神!”村里建设蔬菜大棚,刘成东请来专家,制定高标准,“要建,我们就建最好的”。几年过去了,蒋祠村的蔬菜大棚仍坚固结实,西瓜、杭椒等产品畅销市场,并成为合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帮助了一批贫困户脱贫。
  跟随刘成东来到蔬菜大棚基地。“今年旱灾严重,要抓紧调整种植品种,把损失补回来。”大棚边,两口新水塘正在开挖,致富带头人蒋华一把拉过刘成东,绕着蔬菜大棚商量起来。几年来,刘成东与村“两委”、致富带头人就这样密切配合,形成了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引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一路上扬,今年已超过50万元,沙瓤西瓜、稻虾共养、光伏发电成为村头田间的亮点。


  脱贫首在“立精神”,长远更在“长志气”!刘成东说,他自己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对贫困感同身受。“要真正甩掉穷帽子,就要对新一代扶智、扶志!”离开蔬菜大棚基地,刘成东又赶往附近的赵亮学校,与学校一起商量2020年的“科技活动周”。


  这个“农村版”的科技活动周,是刘成东连续五年来一手打造的“品牌”。“我就是要让新一代的农村孩子开眼界、长志气。”带着这个思路,刘成东以赵亮学校为抓手,每年举办一次“科技活动周”,组织一批贫困家庭的孩子到合肥市区,参观科技馆、地质博物院、广电中心、先研院、家电质检中心等。“开阔了眼界,孩子们就更懂得努力学习的价值。”赵亮学校副校长张应国说。


  除了举办“科技活动周”,刘成东的“长志气”计划一招连一招。他调动自己的同学资源,促成中国科大一个党支部与赵亮学校结对,请大教授们到学校,举办“一场讲座、一场比赛、一场座谈、一场捐赠”,让知识和励志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心。


  赵亮学校虽然地处农村,却拥有一个连城里学校都羡慕的图书馆,藏书数千本。“我最喜欢童话故事。”趁着课间来翻阅图书的六年级学生吴元春说。“这是我到省民政厅争取来的福彩爱心图书进校园项目,为了孩子,我可以厚着脸皮四处找资源。”刘成东笑着说。


  时近中午,刘成东与“娘家”——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了很长时间的电话,商量“微心愿”的事情。为了让贫困户的孩子感受温暖和力量,刘成东向孩子们征集“微心愿”,并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领”。“这些孩子,成绩都不错,家庭困难,我们一定要支持,让孩子们完成自己的学业和理想!”


  刘成东说,他希望蒋祠村的孩子,上好学,能奋斗,有出息,将来回到蒋祠村,看看三棵老柿树,逛一逛“如意园”,能在历史的传承中感到自豪,增强前行的动力。


(来源:合肥日报)

往期精选

中央出台重磅利好,合肥已经在行动……

2019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发布,合肥一家医院入围百强榜

这项重要工作,合肥连续五年全国第一方阵,连续十年全省第一!

全国唯一!合肥这所小学不简单

合肥,“最美省会”美好愿景蓝图初显!

主办: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