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府巷、洪家疃、金府村、马家田埠……合肥地名百家姓,载着乡愁,藏着故事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中国的“百家姓”留传了数千年,而以百家姓为名称的地名也比比皆是。姓,是一个人的根本,地名,是一片土地的根本。以姓为地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升华,更是与一片土地紧密相连。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很“接地气”。

  在合肥,有很多带姓氏的地名,如丁家巷、李府巷、罗家埠、刘老圩、张家疃、四许村、金府村……这些独特的百家姓地名,不仅记载了源远流长的人物与家族史,也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讲述了千百年来丰富多彩的庐州故事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这些珍贵的历史地名,承载着一代代合肥人的乡愁。在今天,合肥的古老地名绽放出独特地域魅力。

罗家埠。

丁家巷

老城中最富历史韵味的古巷之一



合肥老城中有很多街巷均是以姓氏命名的,丁家巷、李府巷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老巷子。

丁家巷的路牌。

  丁家巷位于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南侧,西起桐城路,南至红星路,是合肥老城中最富历史韵味的古巷之一,有着“张氏四姐妹”故居及“九曲水上升仙桥”的传说。很多老合肥都说,到了丁家巷,你才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巷子,庭院深深,小巷幽幽,虽地处闹市,却异常安静,是一条适合安放怀古之情的所在。

  丁家巷历史悠久,不论是唐时的金斗城,还是宋时的斗梁城,丁家巷都处于老城的中央。早在《嘉庆·合肥县志》上就记载有它的名字。

丁家巷。

  丁家巷曾一度改名叫健民巷,因为巷子的西边有一家妇婴保健院,那时它的东边出口还在舒城路。1981年,安徽省计算机站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占用东边大约60米巷道盖大楼,巷子从此向南拐向了红星路。

  过去丁家巷还有座礼拜寺,大约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后屡遭战火摧残,至合肥解放时已残陋不堪。1955年,安徽省卫生厅在丁家巷兴建宿舍时,将礼拜寺移址重建,也就是今天逍遥津对面立志巷里的那座礼拜寺。

  丁家巷里流传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和传说,“九曲水上升仙桥”便是其一,仙女即民间故事经典人物“八仙”中的何仙姑。

  关于“升仙桥”的来历,还有另一个说法。据说明朝时,那里有个永贞观,里面住着一位姓林的道人,平时行踪诡秘。羽化仙去后,大家在永贞观大门外东边的九曲水上建了一座小石桥纪念他,名为升仙桥。据《合肥县志·方外传》记载:“林道人,永贞观羽客也。踪迹诡秘,人莫能测。每得钱,与数丐传瓢而饮。终日酣醉,箕踞而已。同辈恶之,莫与为伍。然临终白日冲举(白日冲举,旧指成仙),至今名其桥曰‘升仙’云。”

丁家巷。

  丁家巷还曾经是合肥四大姓之“张氏”家族聚居地,也是“张氏四姐妹”的故居。合肥张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名门大族,与同乡李鸿章家族齐名,张家的发迹人物、四姊妹曾祖张树声是赫赫有名的淮军将领。据说张氏四姐妹的妈妈陆英嫁给张武龄时,光是抬嫁妆的队伍便从四牌楼一直延伸到龙门巷,足足排了十条街。

  张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姊妹深受传统文化浸染,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她们平和温润、知书达理,昆曲、书法、丹青、诗词无一不精,皆有才女之名。如今,改造后的丁家巷还专门设有“张氏四姐妹”图片墙,精选了张家四姐妹的合影,以及旧时合肥人生活场景的黑白老照片,展现了百年间居于这条巷子里的人们生活的痕迹。




李府巷

李鸿章曾在此开当铺



李府巷顾名思义,与李鸿章故居有关,它位于中国著名商业街——合肥淮河路步行街,是著名的逍遥十八巷之一,已有百年历史。早在清同治年间,李鸿章及其兄弟在淮河路北侧李府巷广置房产,这个大院占据步行街中段的半条街,所以也有李府半条街之称。

  李府巷南起淮河路,北至撮造山巷,因为西临李鸿章故居,故名为“李府巷”。据资料记载,李府巷原来被百姓称作“当铺巷”,因为历史上李鸿章家族在合肥开设的最大当铺——德成当,就坐落在这条巷子里。

  据相关资料记载,历史上李鸿章家族一共在合肥开了三家当铺,最早的两家是在东门大街上,分别叫义和当和德成当。

  其中义和当是李鸿章和他的弟弟李鹤章合伙开的,被当时的百姓称为“老当铺”,这也是李府在合肥开的第一家当铺。除此之外,1890年,李鸿章家族还在合肥城南的小马场巷与官盐巷之间开设了一家规模庞大的“同兴号”,合肥人称其为“新当铺”。而德成当,则是在1909年李鸿章之侄李经羲当上了云贵总督后开的。

李府巷的“德成当”景致。 虞俊杰 摄

  李府的当铺很会做生意,月息只收一分多,逢年过节时还会让利五厘至一分,年三十通宵营业,至大年初一寅时,才放爆竹迎接财神后关门。

  经过庐阳区逍遥十八巷改造后,如今的李府巷为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虽然当铺旧宅已不见,但在南巷口建造了一处浮雕,还原了昔日当铺的情景。高高的木质柜台,上面装着一排铁栏杆,中间开了一个拱形的窗口,供典当双方沟通交易,当铺上方挂着一块黑色的牌匾,上面写着“德成当”。一位铜塑的老百姓正在朝当铺走去,立体生动地将典当场景重现。




大魏村

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朴村落



合肥还有很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庄。这些村庄的先人多由外乡迁徙而来,在此安家落户、勤勉劳作,历经数百年岁月沧桑,将曾经的荒芜之地开垦建设成一处处美丽富饶的家园,人文底蕴十分丰厚,如今更是成为美丽乡村,在新时代中熠熠生辉。

大魏村。 方华 摄

  巢湖市柘皋镇有以“魏”姓命名的村庄。据说,元末明初,有魏姓三兄弟自江西迁徙到巢湖岸边,其中老大、老二定居在巢湖南岸,如今的坝镇(魏家坝)即是老大一脉聚居地。老三则选择巢湖北岸的一处坡地定居,形成今天的大魏村、小魏村。

  大魏村,位于巢湖北岸约五公里处,属柘皋镇驷马行政村下面的一个自然村。时光抹平了往日的履痕,古村的痕迹已是难寻。村中最久远的留存,是一口古井。井栏为青石质地,有26道磨得非常深的绳沟槽,井内壁都是小青砖砌成,下面部分为黄麻石。据村民介绍,此井建于明朝,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现被列为巢湖市不可移动文物。

  美丽乡村建设,给古老的村庄带来巨大的变化。如今,村中到处鲜花盛开,犹如原野里一处绚丽的花园。村中的文化休闲广场,让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村边的栈道、观景台、石桌凳,给辛勤的劳作的人们添加一份闲情逸致。村内村外,触眼都是和谐祥和之景。那些美好的愿景如藤攀援,花香盈门。

美丽的大魏村。 方华 摄

  2018年,大魏村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点,如今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古老的村庄再换新颜。



罗家埠

警示故事世代流传



罗埠村,以其姓氏聚集地和标志性地物而得名。位于庐江县庐城镇正北部;东与冶父山镇铺岗、大岗村相连,南接迎松村,西与石头镇芮岗、邱岗村接壤,北与新桥村毗邻。

  罗埠,原名罗家埠。据地方文献记载:该村境内有河名清水涧,源于鸭池山,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该村至钱渡,右汇代桥河水,倒向拐入白石天河下巢湖。

罗家埠。

  此地原为古渡口,明初,罗姓在此开埠,遂名罗家埠,简称“罗埠”,其河亦更名为罗埠河。明末清初,沿河南岸店铺增多,发展成一条50多户的半边小街,粮油鱼虾贸易颇盛,渐成市镇。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乡人章廷粱建3拱大石桥跨河南北,时为庐州府至庐江大道中的铺驿。

  清光绪《庐江县志》(卷之二·山川)载:“罗埠河,距治北二十五里,即今罗家埠。水出黄犊诸山,合清水涧水北流经苏城河,入巢湖。旧志黄犊做黄独。”

罗埠河。

  罗家埠历史悠久,文明古老,也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其中有些故事足以警示世人。

  相传,罗家埠很早以前就是一个上千人的大村庄,在村庄的东南角有一片大竹林,竹子长得特别茂盛,郁郁葱葱,林中有的竹子高达十多米,碗口粗,高大挺拔。春天,竹园里到处可见毛茸茸的竹笋。

  当时,家住竹林旁的农民说,他们在夜里经常可见到竹林中金光闪闪,于是,村里人便传开,竹林中有宝,是宝发出的光芒。

  村中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汉,平时,游手好闲,不爱干活。他一听说竹林中有宝,心想;如果我能把竹林中的宝物找到,就一辈子吃穿不愁,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决心要探个究竟,同时,也碰碰运气,或是真能找到宝。

  一年夏天,那汉子晚上便扛起家中的破凉床睡在竹林旁边,等着宝物出现。他一连守了几个夜晚不见竹林中有何动静,已经有些不耐烦,为了得到宝物,只好耐心地等待着。就在这天夜里,当他睡到鸡叫头遍,东方刚泛鱼肚白,他睁眼一看,只见竹林中在一棵最粗的竹子边,突然出现一只金光闪闪的老母鸡,老母鸡昂头扑打着金黄色翅膀,顿时,后面便出现一群小鸡,紧跟在老母鸡后面,此时,竹林中,红光闪闪,就连小鸡毛茸茸的身体和鹅黄色的小嘴也看得清清楚楚。那汉子一见此欣喜若狂,心想真的好运来了。只见他轻轻地脱下长衫,不顾一切发疯似的向小鸡扑去,不巧被竹林中的竹根绊倒,在倒地的同时,顺势用长衫向小鸡罩去。当时他便逮住了一只小鸡,老母鸡见有人抓小鸡便冲过来向那汉子扑去,只见老母鸡用嘴在他抓小鸡的手背上啄了一下,他感到疼痛难忍,但却死也不肯松手。他抓着小鸡,不顾手疼,飞快地跑回家,当他打开长衫一看,是一只金黄色的小金鸡,顿时心里乐滋滋的。不多时,他被老母鸡啄了的手背,肿得很高,像只小馒头,钻心的痛。无奈之下,只好去找郎中看。可是,他手中无钱,只好怀揣小金鸡,来到郎中家,郎中仔细看后说,你的手要抓紧看,要不可能就废了。他连连答到是,郎中给他上好药,并开了中药回家吃。就这样,那汉子让郎中看了半年多,手才治好。当他与郎中一算账,正好那只小金鸡卖的钱是付给郎中的医药费。自那以后,竹林中再也见不到金鸡出现。


张、洪家疃

秀美古村人文淳厚



巢湖北岸分布着许多古村落,多带“疃”字。比如张家疃、洪家疃、刘家疃……在诸多“疃”字村名里,会翻开一部部家族史的演绎。

  对于“疃”字,《诗经》曾记:“町疃鹿场”。古时百多麋鹿,食尽一地草根,践踏之处,常优先成为少耕种器具古人择地的良田。“疃”后作屯、村。早期的民屯,移民以此为据点,开垦周围的土地。因姓氏故作了张家疃、洪家疃等。  在巢湖北岸的巢湖市黄麓镇境内,有座村庄名叫张家疃。张家疃地理位置优越,南抵巢湖北岸,旅游观光大道靠村沿线3公里,北为黄麓镇区,西北和富煌工业园、黄麓经济开发区相毗邻,东、北、西三面为近几年兴建起的大学城,几所大学校园呈U型将村庄围在中间。2019年,张疃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张疃村。  张疃村内,一口上百年的古井仍盈水不断,像在证实着古村源远流长的人居历史。作为巢湖北岸最早移民地的张疃古村,离不开其先祖张元一。  元末明初,张元一带领家族从江西豫章迁巢避难,顺水而上,抵达巢湖龟山,再西走到达一块螺丝地搁浅登岸。这块螺丝地,就是日后谐音成颇为名气的芦溪湿地。  泊岸后,通晓风水又具谋略的张元一,在湖岸不远一处形似燕窝的水塘边高地上开始落地定居,建立家园。后张氏人丁兴旺,至公元1488年,正式将此村命名为张家疃村。不久,张氏又在村北建了张氏祠堂,奉张元一为始祖。  康熙《巢县志》中记载,古巢湖北岸地带,黄麓有八个疃,多有古时“九龙攒珠”结构,张元一应是最早将这种古村布局方式带到巢湖北岸。这些古村落中,张家疃最能代表“九龙攒珠”建筑特点,是当今了解“九龙攒珠”建筑的活标本。  张疃古时曾描述,春夏则稽田,冬秋则举网。春夏两季忙于种田垦植,秋冬季节捕网兴渔。站在村头,咫尺之外,湖天胜境,伴有书声琅琅,自古张疃就呈现出人文昌盛的一面。  张疃背对西黄山,面朝巢湖,两河夹峙,景色优美,体现着中国古村选址中背山环水、负阴抱阳的规律。树木浓荫,古巷闸门,牵出先人的巷道布局玄妙思想与智慧。行走在张疃悠长的古巷,像在触摸巢湖北岸六百多年建筑与人文的历史。每条巷都通往村落中心甘塘处。想象着在旧年里,一场大雨中的张疃古村,家家户户排水而连襟着巷道,巷渠贯水而下,哗哗而入甘塘。  古巷连通着村民居家,也成为过去守卫家园的通道。张疃先人利用村道布局,环村厚高土墙,木栅和土城进行封闭,墙内密布农具,耙齿朝外,使得入侵者不得轻易攀爬。一道保留下来的巷道闸门好像再现了当年历史。关闭闸门时不仅是防护,也可以“瓮中捉匪”,攻防一体,保得一村平安。

张疃村。 杨钧 摄

  甘塘附近,不仅是“九龙攒珠”的“珠”口所在,也是村中商业最热闹之地。一座古建见证着张疃的历史。燕巷、军岗、巧溪、芦溪、唐河、甘塘在村人口述能详的地理名字,都是张疃古村的故事。  汇聚“珠”口,只是甘塘烟柳处。原先的甘塘四周遍植垂柳,绿色葱茏。张疃村史上曾这样记载甘塘,塘在村中,沼堤植柳,绿水青绦互相掩映,每月上烟浮,更为奇妙也。巢湖北岸农耕文化、地域建筑、构思巧妙的景观与防御和谐统一,在张疃古村中得以体现。随着巢湖北岸建设,黄麓腹地正展现着巨大变化。而在张疃村外,一所所高校汇聚的大学城,使张疃不仅美丽了乡村,更在古韵历史上添得现代书香。  洪家疃,风景如画的明代古村落。“九龙攒珠”村落布局的典型代表,张治中将军的故乡,安徽第一乡村师范诞生地。它坐落在巢湖市黄麓镇秀丽的西黄山南麓,村口有大塘叫“清水塘”,是几百年前筑坝拦水形成。村庄沿坡而建,形成一条条巷道,布局整齐,屋舍俨然。洪家疃。 盛利者 摄  居高远观洪家疃,整个村子被山、岗和冲所包围,村落与群山相依。走进村子,农家院子三五一组“抱”在一起,围绕村口的大塘呈正方形展开。村民的房子两侧均有大门,大门一般都有所偏斜,偏斜后形成的门厅平面接近梯形。洪家疃。  明初移民时,洪家疃居民从江西和皖南迁来,目前洪姓和张姓是村中的两大姓。“和平将军”张治中就出生在这里。村中除保存张治中将军故居,村西南端还现存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洪氏祠堂。张治中将军创办的黄麓学校、黄麓师范也在这里。  1928年冬,张治中回乡,在洪家疃村北创办黄麓学校。1931年底,又在洪家疃村筹建师范。张治中亲任名誉校长,亲笔题写校训“敬勇诚毅”。9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几万名,是享誉海内外的教师摇篮。洪家疃的黄麓学校。 方华 摄  2013年洪家疃申报为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4年洪家疃村荣获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三户梅村

山门李村

巢湖半岛靓丽明珠



中庙山门李古村落位于巢湖市中庙镇境内山门李自然村,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古村落,南距巢湖4公里。村庄外高内低,建筑围绕池塘形成近似垂直的两个片区,类似剪刀,当地人称此为“凹型”村落。因村庄保留大量用红砂石垒砌的百年老屋,2015 年被巢湖市文物管理所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山门李村。 杨钧 摄

  山门李以李、孙二姓为主。山门李古村落是由李姓先祖设计建造的,李姓是明朝初年从江西贵溪迁移而来,落此定居。明朝初年,孙姓一世祖宗仁公也从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茭瓜渡迁徙至庐州,在撮镇孙宗村定居。二百多年前,孙宗村孙氏十五世有兄弟二人从撮镇来到山门李村,现又传十代,人丁兴旺。现在,山门李村李、孙两大家族和谐相处,相互联姻,早已融为一体。

  山门李处巢湖中庙北一片冈原内,北、东、南三面为冈丘,西面凹口处为一半月状被称作“燕窝塘”的门口塘,水塘的弧边朝向村庄。现在,北、东、南三面冈丘皆有民居,而旧日古村落只建在东、北两个方向的高地。

  山门李古民居皆用一块块的红沙石垒砌而成,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村民称之为“里生外熟”。旧日交通闭塞,很多老房子长期有人居住,大都保存完好,有百余年历史。

  近年来,巢湖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深入挖掘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历史文化村落,规划打造一批具有丰富的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浓郁文化气息的特色古村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环巢湖乡村旅游品牌。山门李古村落被列为改造计划之中。目前,山门李古村落的环境整治正在实施,后期还将修缮老屋古巷、荒坡池塘等,并进行美化绿化等。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山门李正成为半岛旅游线上一颗冉冉升起的靓丽明珠。山门李芝樱花海。


四许村

古往今来魅力无限




四许村,位于巢湖市烔炀镇西北五公里处,由塘稍、坝拐、许咀和三份四个自然村组成,旧称“四户许”。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现存许氏祠堂、亮公古井等古迹。

四许村。 杨钧 摄

  据《许氏宗谱》记载,四许村许氏来自皖南歙县许村,是唐朝宰相许敬宗和唐末户部尚书许儒的后裔。  相传,明朝初年,迁巢始祖亮公肩挑一担箩筐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巢湖北岸,经古钱岗处箩筐索断,便落脚于此。古钱岗也就是今天的塘稍村。自亮公至此,繁衍至今已二十余代。  明清时期,精于商道的徽商后裔,在经过两百年的资金积累后,修建了坝拐古村和许氏祠堂。精美实用的坝拐古村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仅建于清中期的许氏祠堂幸运保存。

四许村的许氏祠堂。 杨钧 摄

  四许村如今是省市两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新农村大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取得显著成效。四许村,这个古老的村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发彰显乡村魅力。




马家田埠

革命故事代代相传



“马家田埠”如今称田埠,系沿用历史地名。位于庐江县冶父山镇北偏东北部;东与盛桥镇板桥、牌楼村接壤,南临梁岗村,西、北分别与三岔村和白山镇五艾、鸡鸣村毗邻。此地历史上称“马家田埠”,境内有“中马家田埠”和“下马家田埠”两个自然村庄(村民组)。  《庐江县地名录》分别注释:“中马家田埠,村居马家田埠之中,故名。”“下马家田埠,村居马家田埠下首,故称。”  “马家田埠”,顾名思义,即“马姓家族的田埠”。“埠”,本意为停船的码头。由于有很多码头后来成为市镇,故引申为有码头的城镇,或泛指城镇;又特指商埠;又用于地名。汉文字一字多意,“埠”,亦有“高埠”(高土丘)之解。依据“村居马家田埠之中”“村居马家田埠下首”之说,此“马家田埠”可以“高埠”(高土丘)来诠释:马姓族人在高土丘上的田地。

田埠村。

  村境内有革命烈士纪念塔。1948年1月,湖西独立团在罗埠、石头、戴桥等地找商家筹集冬衣,21日宿营汪庄。国民党部队一七六旅副旅长兼五二七团团长杨创奇率部从舒城出发,经百神庙向白石山、盛家桥方向搜索前进,途经戴家桥获悉湖西独立团驻防汪庄的消息,即窜往汪庄,包围了独立团宿营地,22日拂晓,从四面放火烧屋,用机枪猛烈扫射,继用八二迫击炮轰击。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湖西独立团领导当机立断,决定推倒院墙突围,由于受重火力压制,突围失利,仅团长黄亚东、政治处副主任李群珊和警卫排长黄家声等4人脱险,湖西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侯振东、湖西县大队大队长姚守永等30余人壮烈牺牲,侯振东牺牲时年仅28岁。此事件史称“汪庄事件”。1978年10月,立此革命烈士纪念塔,以示纪念。马家田埠革命烈士纪念塔。  田埠革命烈士纪念塔为砖混结构,高10米,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建筑面积25平方米,2009年重修。该纪念塔的建成,为后人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革命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青少年德育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庐江县重要的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姚店村

宰相故事流传千年



姚店村,位于庐江县泥河镇东南部。东、南分别与矾山镇乐华、田桥村和罗河镇高桥村接壤,西、北与洋河村毗邻。姚店,自然村庄,原名姚显殿庙。姚显之神,传说即唐朝“救时宰相”姚崇。姚店村。

  姚崇(651-721),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文武双全,历仕盛唐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被称为“救时宰相”。

  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721年(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朝廷为表彰姚崇的特殊贡献,昭示天下为其立生祠。

  据20世纪80年代搜集整理的《泥河区简志》(资料稿)记述:“姚显殿庙,又名‘三圣庵’,位于洋河乡姚殿村境内。始建于唐,修于明天启二年九月十三日,1975年拆毁,其木材用于修建洋河中学。今发现当年‘庙碑’一块,此碑正碑高158厘米,宽78厘米,厚19厘米。正碑上有碑额,宽45厘米,长83厘米,厚18厘米。碑额上书‘护国庇民’四个字。根据‘庙碑记’考:‘姚显之神,传说即唐相公崇也。惟相贤,故其神显于唐,存于宋,修于明。’当地人因敬唐相公姚崇之贤,祭祀以垂久远。因屡修屡圯,乃建庙堂于前,建观音阁于后,‘夫金粧色像,神之赘宠,用以正衣冠也;粉饰殿土,苴用以尊赡视也。金钱银颗,神之糠秕,用以昭歆孕也。文镌碑立,神之刍狗,用以久远也。’时庙貌维新,香火极盛。”

  姚显殿自唐宋始,即为庐江南乡地标式建筑物。清末,姚显殿作为“疆域”地名载入方志。


蔡岗村

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蔡岗村,地处长丰县义井乡南部,距离乡政府驻地3.77公里。东邻向东村、迎水村,西南邻下塘西葛社区,南邻涂拐社区、大郢村,北邻甄祠村、徐巷社区、楼丰村。蔡岗由蔡家岗简称而来,得名始于宋代末年,并沿用至今。《济阳郡·大学堂·蔡氏家谱》记载:蔡氏在宋真宗年间,迁居于此,就此得名。

如今的蔡岗村。

  在蔡岗村阮大郢村民组南约200米处,有一处紫燕墩遗址。紫燕墩由訾堰墩讹称而来,得名始于战国末年。据史料记载,周灭商后,訾姓被分封于此,封地称訾郢(现位于庄墓镇杨湾村),后訾氏葬于现义井乡蔡岗村,“匽”意为“帝王退休”。“土”与“匽”联合起来表示“让水结束流淌,停下来休息的土坝”。称此地为訾堰,当地人称土堆为墩,故得名并沿用至今。

紫燕墩遗址。

  紫燕墩遗址所处地势较高,高出地表约5米,遗址上采集的标本非常丰富,不仅有红陶、灰陶、硬纹陶、鼎足、鬲足、鬲口沿、鬲腹片等,还曾出土过六个保存较为完好的战国青铜甬钟。该青铜甬钟铣间大而舞部小。上有甬,为圆柱形,甬下有旋,舞广粗短。在篆间36个枚,两面各18个。篆带及正鼓部装饰有云雷纹。青铜甬钟的出土,再一次佐证了战国时长丰区域曾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生活既有战国时期贵族的特点,也逐渐呈现出地域性的特色,尤其是楚国的文化特质。该遗址属商至春秋古遗址,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岗小庙,始建于明代,又名小龙王庙。旧时专门供奉四海龙王,龙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电母,风神、雨伯诸神。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龙王庙历史上是官府及民众遇旱祈雨的地方,香火十分鼎盛。后庙被毁。

  近年来,蔡岗村立足农民增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以蔬菜、草莓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大棚养鸡、稻虾共养等为主的特色种养业;立足樱花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群众收入不断提高。2019年,该村着力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主推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2020年,该村入围第七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金府村

明朝开国将军的故乡


巢湖北部,邻近柘皋古镇东北位置,有座村落叫金府。金府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其为明朝开国将军金朝兴的故乡。一个“府”字也为朱元璋御赐。

  元末时期,淮西战乱,纷争不断,朱元璋带领的义军在江淮征战不止。乱世之中,成就了一批从巢湖走出的明朝开国将领,如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四父子;廖永坚、廖永安、廖永忠三兄弟;王兴祖、金朝兴等。他们以巢湖水军助力朱元璋成就明朝霸业。  巢湖历史上记载“九公十八侯”,金朝兴位列其中。《明史·金朝兴传》记载:“金朝兴,巢人。淮西乱,聚众结寨自保。俞通海等既归太祖,朝兴亦率众来附。”金朝兴追随朱元璋后,转战南北,屡建奇功,频频加官晋爵。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平定云南时去世,追封沂国公,谥武毅。金朝兴为明代杰出的开国功臣,其每征战一地,安抚有方,受到百姓的敬仰和爱戴。明嘉靖年间,在云南昆明竖有报功祠碑,用以表彰金朝兴功绩。  在金府村后,建有一坝,拦柘皋河,被称为金府坝。过去的金府因为处于丘岗地带,少雨且干旱,因此村民们筑坝拦水,润泽秧田。在金府村后有金府窑,传为金家私窑旧地,为金家产业。还有金小郢,传为金家护佑兵营所在。在金府坝、谢家冲、徐家店之间,有着一片开阔之地,为过去金家跑马练兵之处。一座陈旧的老楼,已然破败,却是金家祠堂遗址所在。据乡人描述,原先金氏宗祠,因明朝金府显赫,建筑极为恢弘考究。金氏祠堂被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拆后就地建起校舍,后为乡村管理用地。时光流逝,金府村名得以保留,但村中与历史上相关的痕迹荡然无存。

金家祠堂遗址

  历经岁月,金府后人不忘先祖。如今柘皋一带仍流传着关于金朝兴平羌戎、定云南的故事。据《柘皋志》记载,直到上世纪中叶,柘皋镇西街仍有金朝兴衣冠冢,并有御赐石碑纪念金朝兴事迹。



(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综合)

往期精选


安徽疾控紧急提醒!

请投下您宝贵的一票!合肥市“十佳政策解读”评选活动开始啦

合肥市将筹集8万套(间)政策性租赁住房,着力解决新市民群体阶段性住房问题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合肥人,速看这份公告

主办: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