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甲子之约|BJUT人才引进】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诚邀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

北工大人 2021-04-11

北京工业大学

环境与生命学部

JOIN

US

诚聘海内外英才

环能楼(左右滑动查看)

环能楼

生命楼

生命楼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成立于2020年4月,是由原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合并而成。目前,学部下设三个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学部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生物医学工程)以及8个本科专业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参观

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国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调研

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现有在岗在编教师241人 ,其中专任教师180人。目前在校生2313人,其中本科生1148人,研究生1165人。研究生中博士生222人,硕士生943人


师资队伍






左图为曾毅院士

右图为彭永臻院士

现有专任教师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53人,正高职称68人,副高职称8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8人

学部现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5人;北京市人民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长城学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6个


学科发展与科研平台建设

学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首都城市“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建设需求,“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以国家和京津冀推进“节能减排”“构筑低碳经济”“碧水蓝天”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多学科相互融合的优势,开拓创新,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部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评估结果为A-,是“国家双一流学科”群建设学部

现有14个科研基地与科研平台。








获批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科研基地1个

◾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外专局基地1个

◾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创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

◾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绿色催化与分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病毒肿瘤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

◾污水生物处理与过程控制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抗病毒药物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智能化生理测量与临床转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其他中心和实验室3个

◾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


科学成果及获奖

学部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8项、子课题18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北京市教委项目17项(其中,卓越青年科学家1项,科技计划重点项目5项),北京市科委项目11项。

近三年到校科研经费2.9亿元,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中2019年,学部竞争类科研项目到校经费8324.8万元,新立项科研项目156项,合同总金额6706.3万元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所属

学科

研究

方向

研究方向简介

(滑动查看)

环境

科学

与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面向我国城镇污水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重大需求,针对城镇污水营养物深度去除、污泥减量和节能降耗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污水处理厂过程控制与运行管理的技术难题,持续开展理论、技术和工艺的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在污水生物处理、微污染与污水电化学处理、污水与污泥再生利用等方面形成技术优势,培育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尤其在“城市污水主流厌氧氨氧化低能耗深度脱氮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取得多项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

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规划与区域污染防治方向:瞄准以PM2.5为代表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及国际大气污染控制科学发展前沿,围绕大气复合污染非线性规律、高浓度污染成因、来源识别、区域污染协同优化控制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数值模拟预测预警、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与污染源分级新技术、PM2.5来源解析、大气复合污染协同优化控制等。致力于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政府制定科学、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控策略提供科技支撑,为国家和首都培养大气复合污染防治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

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研究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化学方向:开展环境污染物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毒性机理研究,研制电化学及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物及生物分子的灵敏检测。开展新型催化多功能材料的制备及低温高效催化消除挥发性有机物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的理论、方法等,结合环境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影响的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研究开发持久性有机染物的分离分析的新材料和新方法及其环境行为及污染控制。

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工技术

本方向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化工产品(废弃物)在环境中的可再生性、无毒性和可降解性放入全生命周期评价中,通过微观分子层面的精准设计,研发相关催化、分离技术。具体研究:(1)脱除NOX催化材料及其技术;(2)N2O用于甲烷氧化制甲醇、烯烃催化材料及其技术;(3)吸收VOCs离子液体材料及其技术;(4)废乘用轮胎裂解化学与产物梯级利用技术;(5)小分子调控催化材料及其CO2加氢技术;(6)酚类化学品的清洁安全生产技术。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进行理论及科学问题研究,推进理论向技术的转化,促进新技术实际应用。经过理论研究,提出发展控制大气污染物新方法和技术;通过理论指导推进理论向技术的转化,形成核心控制技术;利用新技术特点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形成理论、技术、应用三者的良性循环。联合优势学科,共同发展。已在低温SCR、CO氧化、颗粒物控制、酸雾控制、VOCs及恶臭污染控制和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控制研究等方面推动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化学

工程

与技术

环境催化 

催化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和调控产物选择性的有效途径,催化剂的研发是关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动车尾气污染催化净化;氮氧化物选择性催化还原;多孔钙钛矿型氧化物、过渡金属氧化物和负载金属催化剂制备;多元合金和单原子催化;低碳烷烃选择氧化;甲烷催化燃烧;挥发性有机物催化消除;光催化选择氧化及降解环境污染物等。

环境材料化学

及应用

针对环境、能源、食品安全等技术需求,研发新型材料,强化传统材料性能,揭示材料结构与性能调控机制,推进实用,支撑相关领域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金属-有机孔材料构筑与应用;多尺度结构可控孔材料设计、合成与表征;分子筛表面裁剪与组装;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精细有机合成和药物控释中的应用;分子智能材料设计与合成等。

膜科学与技术

针对环境、能源和健康等领域对膜技术需求,以高性能膜与膜技术应用为目标,开展高性能膜制备、膜组件设计与优化、膜技术集成与过程强化、膜污染与清洗技术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净化与处理膜;气体分离与净化膜;医疗医药膜;电池隔膜;膜过程优化;集成工艺及工程应用;膜污染控制理论和膜法废水处理与回用。

环境

电化学

环境电化学主要关注环境与能源相关电化学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金属(Li、Na、K、Mg、Al等)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低铂及非铂燃料电池催化剂;金属空气电池电极催化剂;光电催化材料;电解水电极催化材料;电极材料性能及电化学过程模拟;高通量筛选电极材料的人工智能技术;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电化学方法处理环境污染物。

绿色化学

仿生催化

针对化学工业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反应选择性,实现有机反应绿色化及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为导向,开展金属卟啉在化工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金属卟啉仿生催化剂结构、性能及氧化机理的理论模拟;金属卟啉仿生催化剂设计、合成、构效关系及其在仿生催化中的应用;金属卟啉在其它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动力

工程

及工程热物理

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先进环境能源理论与技术

形成了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以高效热功转换为重点,大力开发先进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致力于为首都和国家节能减排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特色。致力于对可再生能源、节能和环境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余热余压发电、太阳能热发电与储热、地热利用与热泵、工业过程节能与优化,氢能与燃料电池等,形成了单螺杆压缩机/膨胀机及其低品位能源高效热功转换、高温熔盐蓄热及太阳能热发电、氢能与燃料电池等优势研究方向。

强化传热传质

理论与

工程应用

本研究方向面向国家节能减排需求及高技术发展战略,追踪强化传热与节能领域中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注重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涉及(单相/多相流体)流动与传热的大部分领域。主要包括微尺度对流传热强化、相变与射流冲击强化、熔融盐高温传热、抗垢抑垢、先进用能设备中的流动与传热现象及高效数值模拟技术等,在高热流密度微电子器件冷却及熔融盐高温传热等强化传热实用技术的研发方面确立了自己的优势。

制冷低温系统

及其环保节能理论与技术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高效节能、环境友好制冷低温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直接服务于行业和企业的技术进步,为制约首都经济和制冷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形成了以基础研究带动新技术、新系统和新产品研发并指导工程应用的研究特色。在制冷低温系统节能环保技术与理论、新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单螺杆热泵与低温制冷技术以及国家标准起草制定等方面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并取得重要成果。

车辆及动力系统节能、净化与控制

本方向致力于高效清洁内燃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内容涵盖了传统内燃机能量回收技术、氢能及混合燃料发动机、电动汽车等。形成了氢气和二甲醚混合燃料内燃机、内燃机余热回收及利用、内燃机尾气吸附催化、混合动力技术等研究特色。研发了氢气和二甲醚混合燃料内燃机、基于有机朗肯循环和燃料催化重整的内燃机余热回收、内燃机冷起动排放吸附催化和SCR尾气处理以及车辆混合动力等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力学与

生物材料

(1)心血管生物力学研究, 是以心血管手术规划、血管内支架、人工心脏优化设计、心血管功能无创检测等研究为特色。
(2)医用生物材料研究, 是以载药纳米材料、近红外荧光检测探针、医用核磁成像增强试剂研究为特色。

生物医学电子与

医疗仪器

(1) 面向心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医学工程问题,开展心脑血管信息检测与处理、远程医疗与健康监护、医疗仪器设计等研究。
(2) 肿瘤(微波/射频)热消融计算机辅助治疗系统研究。开展肿瘤热消融治疗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和超声监测等研究。

生物信息与医用

生物技术

(1)药物分子设计与新技术研究,是以分子结构预测及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为特色。
(2)癌症的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研究,在致癌作用机理、结构致癌活性关系、生物大分子损伤以及抑制作用、与肿瘤病毒协同致癌作用的研究。

化学

生物

分析化学

基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新药设计筛选等重大问题开展前沿交叉研究。发展创新的活细胞生物分析成像方法,实现活细胞生物分子的原位成像、实时/动态分析,提高认知细胞生命活动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发展创新的生物分析方法精准检测活体内的疾病病变指标,为疾病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发展单细胞分析新方法,聚焦单细胞多组学研究;研制基于微纳流控芯片的新型微型化分析仪器,建立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新方法。

能源

物理化学

以清洁能源利用为研究目标,以能量转换与存储的物理化学过程为研究核心,围绕化学能-电能、光能-光能/化学能/热能等转换体系开展相关研究,重点揭示各种新型二次电池、发光材料、光化学以及光热转化器件中的物理化学过程。通过新型纳米能源材料的理论设计与合成,来构建储能与能量转化体系,探索能量转化体系的界面过程及相变规律,并将其应用于二次电池、荧光材料、光/电催化以及光热转换材料与器件等方面。

纳米

无机化学

运用自组装化学、分子纳米技术、分子工程学以及半导体能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先进技术,设计并可控合成新型光、电和仿生催化剂,高选择性地催化惰性分子的强化学键的活化与切断,促进环境污染物质的绿色逆转,发展清洁能源材料。拓展可见光吸收,构建多级纳米结构促进光生电荷的高效分离,获得高效光催化剂用于水分解制氢和污染物降解。探索荧光碳点的形成及发光机理,实现碳点的多色发光调控并构建碳点基纳米诊疗一体化平台。

化学

生物学

以化学物质在生物大分子层次、细胞层次和整体动物层次分析化学物质的生物化学功能、生物学功能和医药作用为研究目标,开展靶向特定疾病生物标志物的药物研究、肿瘤特异生物标志物的光谱探针检测、生物相容反应实现生物分子的修饰与标记、药物与靶标分子相互作用研究、食品营养学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毒理学研究等,为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功能分子

合成化学

以功能分子的合成新方法及其性能研究为目标,研究医药、农药、香料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的精准、高效、绿色合成方法。聚焦于电化学、光化学、不对称催化条件下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以及官能团转化的机制研究,开发新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平台设备,实现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的绿色生产以及功能分子工业化过程中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

肿瘤与

环境化学

运用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分子模拟、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和生物试验手段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生成、转换、代谢、生理活性、毒性、毒理和致癌作用机理等。发现主要致病因素、相关癌症标志物、提出有效防治措施、设计并合成抗肿瘤药物。

生物学

肿瘤发病

机制及其

免疫治疗

利用肿瘤动物模型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单分子技术、单细胞技术、高分辨显微镜及电镜等技术从单分子、表观遗传、自噬、细胞信号通路调控及代谢等方面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及其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同时,利用纳米技术开发肿瘤纳米疫苗,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治疗手段。

环境因素、细胞应激与疾病防治

综合利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方法研究细胞应对多种环境压力的分子机制,解析多种应激通路与人类疾病的机制关联,并致力研发环境因素监测、健康预警及疾病诊断技术。

氢生物学

基础

与应用

综合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等技术,以及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方法,致力于在分子、细胞和整体层面阐明新兴的氢医学“非药治多病”的生物学基础,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在严重创伤救治、航天医学、肿瘤防治、慢性病、氢分子作用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和转化,为氢气医学更好地服务于大健康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引进人才岗位设置

01 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岗位充足、全年招聘、随时启动引进程序!请将简历发送至学部联系老师邮箱、并抄送至学校高层次人才招聘邮箱(gdrc@bjut.edu.cn)、邮件注明人才申报类型,应聘者通过资审后将启动相关引进程序。

02 教师岗位公开招聘

1.年龄要求:35周岁以下

2.学历要求:博士学位

3.基本学术要求:具体可咨询学部联系人

4.薪酬待遇:年薪约35万元(入职前三年。不含单位缴纳五险二金),博士学历人员享受一次性科研启动经费5万元。第四年起,按职称、职务、所聘岗位和个人业绩进行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5.聘期及管理:在第一个合同期(6年)内完成规定的岗位任务并且考核合格的可以续聘。

6.申报时间:每年11月左右启动,请随时关注。应聘者须登录北京工业大学招聘网http://zhaopin.bjut.edu.cn,点击应聘入口并投递简历。


联系我们

安老师

010-67391655

anran@bjut.edu.cn

图文|环境与生命学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