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淬火——作为触媒的方法实践

2018-01-14 川美雕塑 川美雕塑

淬火——作为触媒的方法实践

quench——method practice of catalyst

 

策展人:王子云、张翔

Curator:Wang Ziyun / Zhang Xiang

学术主持:唐勇

Academic preside:Tang Yong

展览时间:2018年1月10日-2018年1月20日

Exhibition time:01.10-01.20

开幕时间:2018年1月10日下午5点

opening time:2018.01.10  

主办: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跨媒介雕塑工作室

The host:Cross media studio of Department of sculpture in SCFAI

地点: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展厅

Address:The exhibition hall of the sculpture department in SCFAI

参展艺术家:

华韵霏、蒋宇航、焦芷馨、林文龙、李海达、莫臻茹、钱悦、田浩南、唐俊、汪俊宇、王君丹、王琦、王然、王玉鉴、王望、魏翀璟、肖枭王、许彩婷、杨硕、袁雷、张恒溢、张浩瀚、朱相熹

Artist:Hua Yunfei · Jiang Yuhang · Jiao Zhixin · Lin Wenlong · Li Haida · Mo Zhenru · Qian Yue · Tian Haonan·  Tang Jun · Wang Junyu · Wang Jundan · Wang Qi · Wang Qi · Wang Yujian · Wang Wang · Wei Chongjing · Xiao Niaowang · Xu Caiting · Yang Suo · Yuan Lei · Zhang Hengyi · Zhang Haohan · Zhu Xiangxi

 

展览简介

Exhibition Profile

 

本次展览的作品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跨媒介雕塑工作室的综合材料、金属雕塑两门课程的二十几件作品,以及与跨媒介相关的两件研究生作品组成。试图通过作品的创作、制造与现场布展,让同学们更有效地认知作品的生效机制,更有效地认识创作方法论与艺术现场的重要性。

The exhibition is composed of more than twenty works from two courses of comprehensive materials and metal sculpture in Cross media studio of department of sculpture in SCFAI, and two graduate works related to cross media. It tries to get the students to more effectively know the mechanism of work and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ve methodology and Art scene through the Creation, manufacture and installation.

 


重要的不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中,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这个经典故事涉及到一些和教育有关的问题。凡出世而求佛者,必先净其身心。简单来说,你得是一张白纸才好让师者书写。只有这样才能心无旁骛,开悟得道。不过,这里也同时存在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佛的笃信。基于对彼方完全的信仰你才有可能会“放下”,转而去学习全新的知识,去参悟全新的理论。然而,在现实的图境中,这是万难之举,因为这类似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洞穴的囚徒长期被动接受投射在墙上的“虚假”影像,以至于认为影子就是真实的存在。当某个囚徒解除了桎梏而向后方看到火光与原物时,他会感到困惑和不解,甚至觉得影子比原物更真实。故事里的大学教授,在学生眼中,他必定是满腹经纶;而在禅师眼中,那些“知识”成了问禅的阻碍,就和那些“洞穴的囚徒”没什么两样。所以才让他“空掉”,就好比坐车,要“先 33 46042 33 15232 0 0 1985 0 0:00:23 0:00:07 0:00:16 3696后上”。

既然如此,此理在美术教育上是否通行?答案似乎不敢肯定,因为我们同时面临着好几个不同的“禅师”,他们都在说“空掉”。在当代,尤其是在中国,美术教育无疑是艰难的。一方面面临着来自纵向和横向的多重标准与参照系的裹挟;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人类因技术而带来的关于价值判断的不断变化或更新;再一个方面还面临着艺术本体结构的核心动力的推进——颠覆与革新。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美术无法用“苹果+毕加索=立体主义”“小便池+杜尚=现成品艺术”的数学公式来套用概念。在不可量化、个体经验主导的评价体系下,非唯一标准既是无可非议的艺术常态,又成为了美术教育的难题。大家从不同时空的学说思想中选择、判断、思考、删除、淡化、覆盖。这每一种获取都将面临“洞穴之喻”和“禅师之问”,似乎形成了一个循环。在如此复杂的语境中,求学者的不成熟,施教者的多样性,让美术教育综合形成了一种游离的液体状态。虽然此状态对于当下的具体教学有可能成为软助,但这种流动的可能性对于未来无疑是新鲜的、活力的。

由此看来,以上的问题看似问题却不成问题,“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的无争事实都不成问题,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寻找到某种契机来揭露世界更多的边边角角?如何从指尖去触碰习以为常的物体的温度的变化?如何用双眼看清某个茶杯边上留下的唇印尺寸和唇膏品牌?“新鲜事”不是固态的,它的形态取决于你如何对待它。只有真正懂得了“如何”,才能获得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才能从不同的方法探寻世界不为人知的其它面。

最后,想对南隐禅师说:“重要的不是茶。”

 

张翔

2018年1月8日


展览现场


嘹亮与寂静


淬火是一种锻造的工艺,是指在临界状态中以对冲、差异或稳定的温度环境,使金属材料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此次展览而言,这一有过程,有凝练,有强化,还有方法的词汇,包含着此次展览试图去探讨的角度。此次展览是个学生作品展,但我们首先抛出掉这个预定的判断,只看作品的面貌,会发现很多作品显然并非完全如此。很多时候是语境在作品的认识背后搞怪,导致了判断的亲疏高低。能不能抛出语境呢?显然是不能的,“认识你自己”的前提便是自己之外有一个坐标或方向,矫正自己的认识。由此,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有几点可以提出来谈谈:如何从雕塑本体出发,又不仅限于既有的界限?如何在观念和语言之上摆脱一种学生式的腔调?跨媒介要跨越的,除了方法还有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在展览中去回应的问题。

前几天在展厅,看着空间中一件件暂时被称作雕塑的作品时,大脑中一片空无。我突然想到自己一段关于“羊磴艺术合作社”的经历。2013年夏天和雕塑系众人,第一次去往贵州羊磴,骤降的阵雨、漫长的午后,木匠师傅们挥舞着各式的工具滋滋作响地做工,闲下来的几个人下河滩、漫山遍野的游荡着,或采回刚刚成熟的桔子、或归来时手握一杆青竹。当时同去的社员,那时候基本都是刚刚毕业或正在就读的学生。在哪儿能做什么呢?我们很难在跳脱出所有经验,面对一片行动的蛮荒之地,更多的时候是无计可施又无的放矢。展厅中的所见与这段记忆为什么能够连接起来呢?眼前的热闹和彼时的空无,其实是同样的一种状态。正如,无数的声音传来和一片喧闹其实是一回事儿。参展艺术家此时此刻和当初我们去羊磴时的处境,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对于当下雕塑的方法和实践而言,有太多可以供大家选择,也似乎没有任何现成的是真正可以选择的。我们正处于喧闹和各种信息爆炸的漩涡中,又何尝不是身处经验的贫乏。在没有敌人的普遍情形中,“期待不一定开始,绝望也未必结束,或许召唤只有一声——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静。”也许,悬置一些规则、本质、中心之后出现在眼前的部分,才是实在。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一个古老的话题“教育”,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靠别人传授。在千年前的学园中,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而不是正襟危坐地讲课。而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可能只有美术学院的课堂,才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教学。展览本身也是讨论,并非只是结果的展示,是一种谈话,通过作品和作品之间的谈话在对手那里学习一点东西。我们也希望每一个参展者能在面目繁多,一片聒噪中,渐渐找到自己的声音。

 

王子云

2018年1月7日

展览现场



参展作品选登(名称排序不分先后)


作者:唐俊

名称:罗曼蒂克的消亡

材料:渔具、竹竿、玩具蛙

尺寸:可变

自述:来源于童年与玩伴结同钓青蛙的经验总使我意识到当今社会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青蛙在如今的乡村已经是如同稀有动物一般,那我在钓什么?不想仅仅把我对于童年的痴恋坦白的表达出来,我想以一种更加戏谑更加克制更加冷漠尝试着进行一些个人的思考。罗曼蒂克是一种消亡的过程也是一种生长的必然。


作者:唐俊

名称:蛇的梦

材料:影像、玩具蛇、画框

尺寸:可变

自述:作品的启发来自于我经常梦见蛇的经验,蛇对我而言即是一种害怕又吸引我的一种爬行动物,当我跳出梦的情景的时候仔细端详它的时候,它暧昧的蠕动让我着迷。我的潜意识里蛇是一种欲望的象征,我希望把它呈现出来除了我心中恐惧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作者:肖枭王

名称:三口之家

材料:木、现成品

尺寸:20cm×15cm×35cm

自述:作品起因是家里摔碎的一个碗,感觉那就像是承载着一个家的容器,合以木性的温暖,但是这种温暖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常规木性的量感,有某种温和的矛盾感,下边则是用家里的最老的土墙房子的墙细塞的粉制成的陶,土的温度和碗的围合加上木性有某种内在统一,那是我对家的记忆,方正的感受直观难以忽视而印象深刻,倾頽却也稳定……


作者:王然

名称:我说话不慢啊

材料:视频

尺寸:可变

自述:经常有人反馈对我的印象,说是我说话很慢,是个慢性子。我并不愿意承认,总是去反驳:“我说话不慢啊”。但其实我心里知道我说话慢,于是跟他们分析了一下这种现象,得出结论是因为思维太快太跳跃,嘴跟不上思维,说一句话的同时我的思维已经跳跃到未来要说的好几句话了,因此我说一句话的同时还要在当下回忆我之前想说什么。于是造成这种说话很慢的结果。该作品用视频的方式呈现,一张嘴一句话,我先是用正常语速说“我说话不慢啊”然后渐渐放慢语速直到这句话变慢成一个音节,也就是所谓慢到极致,在这个行为中我体会到自我矛盾,自我剖析,自我否定,自我认同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在反思外界对于说话慢就是慢性子的结论真实与否。

 


作者:王然

名称:微距的我,和你

材料:视频、现成品、转盘、摄像头

尺寸:可变

自述:我用显微镜式的拍摄手法,把现实当中自己用过的小物件放大审视,发现它们在正常视角后不为人知的一面,也就是我使用过的痕迹。实际上每个人使用过的东西都会或多或少留下自己的痕迹,毛发,指纹,乃至新陈代谢。我们展示给外人的自己总是光鲜亮丽的,而真正的自己对外往往有所保留,甚至自己也去假装不经意的忽视自己不想看到的微小事物。这是微距的我,也是微距的你。


作者:王然

名称:哀歌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自述:这是我对我有生以来去世的第一个亲人——一只陪伴了我12年的猫的哀歌,随着黑盒子笨重的,不知所措的在特定范围内的游走,凭借红外线感应躲避障碍物,盒子内的声音若即若离,黑盒子始终与观者保持距离。若想了解更多,便需要观者主动去追随它,里面的声音是我以猫的视角来回忆并诵读我写的它自己的一生,我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人,我的朗读会使本来的文章有些许的支离破碎,就像我受伤的心一样,这段录音我只录了一次,之后便再也无法面对这段录音了。这个故事像我的伤疤一样,虽然展示出来了也有点躲躲藏藏的感觉,只供有缘人。



作者:王然

名称:十次元

材料:镜面不锈钢

尺寸:可变

自述:点线面立体是零到三次元的呈现方式,四到六次元是以三次元为点基础的线面立体,被称为无限宇宙,以无限宇宙为点基础的线面立体被称为七到九次元,爱因斯坦把十维解释为将所有宇宙集合为一个点看待,也就是说十次元是以无限宇宙为基础的立体形态,就是万物。维度越高,承载空间越小而容量越大。一维是没有内容的点,十维的这个就点容纳了万物。我的作品形态是从后面的大圆盘镜面向前延伸且空间越近圆盘大小依次递减。实际上,按比例来算,最小的圆盘容纳的虚拟空间是最多的,深蓝色给人这种沉浸式的感觉,会将观众不自觉的拉入不可言说的所谓“十次元”维度。企图给视觉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


作者:杨硕

名称:空一零八

材料:石头

尺寸:25cm×35cm×40cm

自述:在一个捡来的石头上钻108个一样大的孔。



作者:林文龙     

名称:梦禁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自述:创作思路来源于青铜编钟,经过几次方案的推翻重建,一个晚上梦中突然梦见了现在这个创作的场景,以前完全没有过这样的一个设想,可能是真的是已经全身心的投入了创作中,当即在睡梦中反复的把这个方案努力记下来,通过现实还原真实的梦境。现场中一根巨大的钢筒正对着床上躺着胸口的位置,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说过晚上睡觉不要用手压着胸口睡觉,容易做噩梦,红光增加了梦境中的神秘感,现场通过巨大的钢筒和模拟钢筒原有的气流声,制造出一个强大的场域,给整个作品带来强大的压迫感,充满危机感的休眠状态。



作者:林文龙     

名称:无以生发

材料:行为影像    

自述:这是一个关系材料选择方式的媒介创作,在很多的时间里,人无论做任何事的时候多么的认真,总会有那么一点点时间是处于神游状态,而不停的重复工作着的状态,久而久之变成了非常无聊的事情,事情本身就是毫无意义而无聊的。当时设想是拍摄自己无聊时候的都在做什么,但是当投入拍摄中,偶然发现,在拍摄的过程中我本人是处于另外一个不无聊的状态,而拍摄的对象却千奇百怪。工作、生活,闲暇、学习…人永远无法和机器工作效率和状态相提并论,机器也无法来比较人的思想意识。


作者:魏翀璟

名称:溺光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94cm×52cm×30cm

自述:处谎言中,清水也能腐蚀光明。


作者:魏翀璟

名称:无题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自述:它出现在这里,独自发亮。


作者:王玉鉴

名称:生

材料:浴具、树须

尺寸:可变

自述:我每天上课走的那条路每次都能看到很多树,它们的树须很长很密;我每次洗澡看着花洒里出来的水,我也觉得它们是活的,树须靠着根吸取地下的水份营养生长,所以我把二者结合起来。但做的过程我也很矛盾,因为剪树须的时候,有生命的东西就被我扼杀了,可是奇妙的是,它们不会像叶子那样枯萎,它们一直保持着我当时看到它们还生长在树上的模样,好像真的还在继续生长。

 


作者:汪俊宇

名称:进化论一

材料:石头、热熔胶

尺寸:可变

自述:利用工业材料与自然材料的结合再利用自然进化论、适者生存等探索我们身边的物体未来的生存道路



作者:汪俊宇

名称:进化论二

材料:钢、松香

尺寸:可变

自述:利用工业材料与自然材料的结合再利用自然进化论、适者生存等探索我们身边的物体未来的生存道路


作者:王琦

名称:三缺一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自述:麻将是生活中常见的娱乐 将麻将与自己联系起来的自塑像  是一幅由我的现同名 曾用名 网名 拼音之类组成的麻将  在打这个麻将的过程中不断强调,重复特指自己的名字  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作者:王琦

名称:王琪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自述:我童年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回忆 就是辣条 但是那时候家长都说辣条不干净 还说“辣条为什么这么好吃有嚼劲 是因为用臭皮鞋做的 就像臭豆腐为什么那么香一样。”现在我再做这个回忆我就想把童年的谣言做成一个真实的“辣条”一个由我名字冠名 皮鞋为原料做成的辣条


作者:王琦

名称:无序之序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自述:梦境的转述总是朦胧不清的。我的梦境是黑白的,但原有的颜色、固有的状态存在于潜意识里。我尽可能的借由具象的,令我恐惧的元素赋予鲜艳的颜色去改编它。



作者:王君丹

名称:凳子

材料:木凳、钉子

尺寸:可变

自述:现成品选用山区贫困地区还在使用的旧木凳和一个稍新方正的凳子,上面都钉上钉子当钉子正着钉下去会给人平稳坚固的感觉,当顶尖对着我们的时候会让人不安,触摸更是棘手,随意和秩序,生锈和新形成一种反差。凳子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是用来休息的物品,但在山区其实是焦躁的。


作者:王君丹

名称:0.064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40cm×40cm×40cm

自述:梦境的产生,多半是在自己的圈子里,但是在杂乱无章的梦里,会选择其中一个继续下去,醒来你偶尔会清楚的讲述一个梦,有时会被吓醒,有时会哭醒,是有一种东西点燃它,在梦里是一场与精神思想的搏斗碰撞,是一种挣扎。



作者:许彩婷

名称:日常

材料:水晶滴胶、电冰箱、皮衣

尺寸:50cm×60cm×150cm

自述:有一次在寝室上收拾东西,桌子上的一滴“水滴”欺骗了我好几次,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想把它擦掉,发现它是我用的水晶滴胶干了,我没有扔掉它让它继续放桌子上,因此后来它欺骗了我好几次,即便我已经知道了它是假的,这书我做这个作品的最初灵感。我把水晶滴胶一滴一滴模仿水珠的方式滴在兵箱和我的外套上,就像我们平时拿出冰汽水后“冒汗”的水瓶一样,这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最日常不过的现象,但是我把这种日常的现象强行的植入一些平时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物品上时,它也就奇怪了些,荒诞了些。而且在冰箱上我也有做了一些小提示,比如突然一个形状没有出现任何水珠,干干净净;比如某一小块水珠的流向是反引力的,让人们在被表现欺骗的同时也发现真相!

 


作者:袁雷

名称:梦

材料:多媒体、光导纤维

尺寸:可变

自述:将梦境的荒诞情节演绎了出来,通过三个电视机延续播放的现场,营造一种奇特的空间与氛围。这种奇特的感受即是作者对自身梦境的感受,以及想要传达出来的荒诞的剧情。地上的光导纤维,配合了这个奇特的气氛,看似毫不相干,却正好贴合梦境中的分离的感觉,错落的光线交织在空间中又营造了另外的奇特感受。


作者:李海达

名称:混

材料:多肉植物,鹅卵石

尺寸:可变

自述:有一种多肉植物叫石中花,因为和鹅卵石的颜色很像。于是我的作品就是在鹅卵石中钻孔,把石中花放进去,再放一些真的鹅卵石,以此作为对比和混合,以达到鱼目混珠的效果。

 


作者:莫臻如

名称:标本

材料:手办尸体、玻璃器皿

尺寸:80cm×160cm×50cm

自述:在这个作品中,手办作为一种受人把玩的,精致多彩的物件,因为损坏而受到丢弃。我将这些手办尸体收集起来,将它们作为死去的生命体进行处理。模仿一种冷静科学的方式削弱它们的物品感, 同时又将其变为了另一种物品——标本。我希望通过标本的观看方式重新观看手办这样一种亚文化产物。这样,它仿佛不再是玩具,而是一种类似人类的生物,在冷静残酷的玻璃器皿中,它们仿佛静静述说着自己作为生物的故事。



作者:华韵霏

作品名称:亚特兰蒂斯

材料:铁丝

尺寸:可变

自述:一维的铁丝向二维三维跨越。



作者:蒋宇航

作品名称:碳酸柱

材料:铝合金

尺寸:可变

自述:在这段接触金属的这段时间里,我对与金属的第一感受就是冷酷,从“冷”这个形容词中,我联想到了夏天喝碳酸饮料的冰凉感,从而让我有种发自内心的爽感。所以我“冰爽”来出发做一件雕塑作品。这件“碳酸柱”由铝合金组成因为铝合金有那种很“冷”的外形,而且切割完成后上面的不规则切面正好与碳酸饮料的气泡相互应,达到了很神奇的效果。



作者:焦芷馨

名称:三力

材料:铁桶

尺寸:可变

自述:从材料原有形态切入,用焊、切割、锤击等手段使其强化,而整个过程中身体与材料的对话与冲突是作品的重点。



作者:田皓男

名称:异·链

尺寸:可变

材料:铁链

自述:这个作品主要是想表达一种异常感。打破人们对生活中物体常见状态的固有印象。铁链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既形体柔软,又质地坚硬。以一种蜿蜒盘据的常态存在着。铁链常常以依附或配合于其他物体改变自己的形态,没有力的支撑下只是一堆散乱的铁扣。我的作品是将铁链环环相扣之间进行焊接、打磨,让铁链不依附于任何物体任何支撑力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独立的立在一堆铁链中,给人一种异常感。





作者:王望

作品名称:融系列

材料:金属现成品、米、霉菌

尺寸:可变

自述:金属、米、霉菌是常见或常用的材料,早已融入我们生活。通过对煮熟的米进行压缩,再用泥塑的方式使其与金属用品发生关系。把它们同时放在展厅中,展厅环境对其影响,霉菌在表面生长,金属生锈……





作者:张恒溢

名称:无题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最高20cm;最长30cm

自述:网络的发达加速信息传播,但是现在所有人都会莫名的笃信网络上的一切信息而不相信客观事实,或者只是期待他们内心的答案,而网络传播本质是表象,客观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所以透过网络的“壳”去看见事件本身,在我看来这才是所谓的“传播”




作者:朱相熹

名称:了了

材料:铁丝 圆夹

尺寸:160cm×120cm×130cm

自述:用金属的质感表现空间中的结构.


鸣谢

Express Gratitude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The Sculpture Department of SCFAI

李占洋货郎

Li Zhangyang Itinerant Pedlar



统筹:张   翔


排版:苏小林



川美雕塑 ∣一个有声音的公众号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