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的设计:面对流行病威胁,我们的城市准备好了吗?
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的设计师,我们在维护公众健康和控制新型传染病,比如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的传播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保护生态和水系,创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正成为设计行业日益关注的焦点:南西贡总体规划 © SOM
健康、复合功能和高密度的城市环境——无论对已建成的,还是未来的开发项目来说,都需要通过城市设计师、建筑师、机电工程师、室内设计师、土木工程师和可持续工程师等多专业人士之间的跨学科合作,从整体上进行全面构想。
城市绿廊结合有机农业,为社区提供健康的本地食物:济南都市阳台 © SOM
“居家隔离”的体验告诉我们,住宅建筑内有通往开放空间的直接通道已变得十分重要,这种重要性也强调了大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满足人类身心与情感需求等方面扮演的关键角色。
宽阔的人行步道和小径穿插在紧凑、相互连接且互为渗透的社区中,这些都应成为城市规划中最基本的设计元素,保证服务与配套设施的布局都位于 10 到 15 分钟之间的步行范围之内;这在无法使用公共交通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宜居密度和便捷通路可在多个维度上实现,这也是 SOM 在济南的地区城市规划中体现的设计理念。
独特的城市开放空间和建筑设计促进人与自然的联系:成都天府空港新城 © SOM
重要性也同样体现在城市规划的决策上,譬如城市路网的布局和建筑体量的设计——两者都不应仅仅针对日照时间进行调整,还应该有利于导风,以人居健康的优化作为设计标准。
穿过生态花岛、文化广场,漫步在湖畔林荫道中,山水湖景尽收眼底:南昌 VR 科创城总体规划 © SOM
若有吹拂的微风穿越城市森林和绿树成荫的街道则更好,因为这将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户外场所,鼓励人们通过骑车和散步等运动方式来保持身心健康,这一切也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元素。
城市布局对城市微气候产生的影响——通过城市设计优化城市的热环境,使城市的温度更宜人 © Klimaat + SOM
模拟风在建筑之间的流动,建立舒适、健康和响应当地气候的城市:济南都市阳台 © SOM
这也是 SOM 在“上海崇明岛总体规划”中着眼生态和农业保护的设计理念。
正如我们在事务所的“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倡议书”中提到的“食用新鲜和营养丰富的本地产食品,对每个年龄段的人群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为崇明引进自然农业,向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本地食物:上海崇明岛总体规划 © SOM
用宽带网络对每个居住单元提供远程医疗技术,通过快速响应的医疗保健服务可减轻行动不便和体弱人群的孤立感。
SOM 的跨学科设计方法已于实践中,在不同设计专业之间建立了最大程度的整合,各学科共同专注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问题。
城市形态和建筑设计能提供更宜居且位于本地的 “隔离”型建筑,在小型街区的网格内,可为现场急救和送货人员提供最安全和健康的路线。
城市居民有七到九成的时间待在室内:室内环境的设计能够也应该为健康、舒适和多功能生活环境的最优化贡献力量。而室内环境也可以得到全方位的设计和管理,这也是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和可持续性专家们的工作重心之一。
室内环境得到全方位的优化与管理,以适应当地气候与自然环境:深圳微众银行总部 © SOM
首要考虑的关键点在于选用健康材料和提供新鲜、清洁的空气,建立一个富含有益生物群落和绿植的室内生态系统。
在一个面临流行病威胁的未来,机电工程师将不得不确保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健康和互为独立的布局,从空气的流通和排放,到可以控制的门禁系统,都能在有隔离需要时投入使用。而智能大楼的解决方案则应该让我们不再需要触摸门把手或电梯按钮。
当然,即使在重新改造更具适应性和韧性城区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保留城市本身特点的重要性。
比如说,我们在广州历史城区更新的创新设计中,展示了如何在不遗失城区独有特点的前提下改造和重构大型城区的设想。
历史城区得到了重新构想,成为吸引年轻人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目的地:广州市历史城区概念性框架规划 © SOM
显而易见的是,设计处于人居环境中为居住者释压和健康管理的第一线——至少从十九世纪开始就已经如此,比如说,当时爆发的霍乱疫情就导致了循证设计方式介入城市规划,并为城市设计带来巨大变革。
近年来,SOM 的跨学科设计方法已于实践中,在不同设计专业之间建立最大程度的整合,各学科共同专注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问题。
这是在城市化、气候变化和全球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威胁的大环境下,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创造兼具整体性与和谐结果的有效方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