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凝固的腾越文化,和顺600年古民居阅尽辉煌!

2016-09-09 净土腾冲


腾冲和顺的古民居建筑群,被中外专家誉为西南边地明清民居建筑的博物馆。这些民居不仅设计高明,布局紧凑,用料考究,雕绘优美,而且自成一体,各具特色。评选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时,崔永元正话反说荐和顺,“和顺有许多不足……建筑上也太凌乱,不太翻新,到目前为止还在原封不动,原样保留着。”


▲和顺古民居建筑群,凝固了丰富的“腾越文化”。


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和顺古民居建筑中也凝固了丰富的“腾越文化”。沿着石板铺就的小路走进纵横交错的街巷,街道狭窄而幽深,望去有如在回味历史的沧桑脉络。




和顺有着一般小镇的特色,传统的小镇建筑,淳朴的人们。这里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的元素。



▲和顺花大门古民居,白墙黑瓦,古色古香。


和顺为何能留下这么多古色古香的民居?据“腾冲通”老杨说,跟他们的先人信念有关。和顺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文化素质较高,他们安土重迁、家乡观念极重,虽然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到异国去,但是只要在国外发了财,大都要回归和顺故里买田置地、起房建屋、耕读传家、光宗耀祖。对和顺人来说,外出经商不是目的,赚钱也不是目的,给自己和子孙后代营造一个适于耕读的安乐窝才是目的。因此和顺人非常注重建盖住宅和子弟的教育,极希望子弟中有金榜题名者。当然极有商业头脑的和顺人不会傻到只会在科举这棵大树上吊死,子弟中能读书的就尽力供其读书,不能读书的就视其特点,或经商,或种地,绝不想养懒汉和败家子。


▲腾冲名人——李根源。


辛亥革命元老、腾冲人李根源写过一首咏和顺的小诗:“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仪,南州冠冕古名乡。”很能说明和顺的基本情况。




中原文化反映在和顺民居建筑上,数百年来基本保护了传统的组合形式。由于时代的风云变幻,加上难以保存久远的土木结构,现存和顺民居明代和清代前期的建筑已经极少了,大多是清代后期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其平面空间格局,主要有两类:


▲一种是“门”字形一正两厢房。此类民居相当于中原的“三合院”和大理白族的“三坊一照壁”。


▲一种是四合院。如果严格按照建筑学的名称,并非真正的四合院,而称作“对合式天井院”。即在三合院平面格局的照壁部位,建一幢与正房相同顺身的三开间厅房,四周围以墙,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式庭院,适合进深较大的宅基。


有人说:“和顺是用火山石筑成的”,一点也不夸张。


和顺老宅都是木结构,用黄心楠木、紫楸木和果松等上等木材制作。而墙基柱础用火山石、铺宅基地面用火山石,村巷道路用火山石,甚至水缸、磨盘、花台、灶面、杵臼等凡是能用的家具都用火山石。


▲用火山石堆砌的墙基,墙基往往砌得很高,一眼看去十分气派宏伟。


这种火山石呈青灰色,布满蜂巢状气孔,既坚硬又富韧性,受潮不易长青苔,这是大自然慷慨赐与和顺的丰厚财产。




在和顺民居中,最著名的豪宅当属“弯楼子”。


“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的“雅号”,也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代称。“永茂和”商号是和顺乃至腾冲经商致富的代表,在腾冲商界有“东董西董弯楼子”之称誉。“东董”即“洪盛祥”,“西董”即“茂恒”,“弯楼子”即“永茂和”。


▲弯楼子民居是和顺古镇的标志建筑之一。它的墙壁是沿着巷道的曲线修砌的,所以和顺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


弯楼子为什么建成弯的呢?原来,在建造这幢楼时,按照李家当时的财力和势力,本来可以不必建成弯形,但是为了让出足够村民行走的巷道,李家还是将这幢楼房改成了弯的,想不到这样一改反而成了美谈,从此弯楼子便成了李家的指代,也成了和顺侨商富而不奢、贵而知礼的典范。




和顺民居的主人多为儒商,这使得其建筑风格精致、典雅、俊逸而不张扬。每个院落宽亮通畅,清洁有序,再配之与琴棋书画、古董花木,每幢住宅里都古风弥漫,书香四溢。


▲和顺巷道。


把和顺一个个院落连接起来的就是那些巷道了,整个和顺大约有大小巷道两百多条,每条大巷的两边不对称地伸出许多侧巷,重重叠叠,纵横交错。


行走在和顺巷道里,踏着每一块有岁月流光闪过的青石板,仿佛也听见了那一段段隐藏在古民居里的故事。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