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播3000遍的《西游记》,法律人怎么看?

2017-02-23 宜川检察院


据悉,经典电视剧《西游记》已经重播超过3000次,目前已经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那法律人是如何看《西游记》的呢?来看看吧!

  在大众文化当阳称尊的时代,法律人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者。与优秀的小说家类似,最具竞争力的法律人往往通过人们熟悉的情感、欲望和动机叙述,对事实加以再现,对规则作出读解。法律人看《西游记》,不仅要看到表面的规则,更要体悟规则背后的情欲叙事。

  《西游记》成书于明中叶后,当时处于商品经济繁荣、世俗生活鼎盛的“转型”期。“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日渐颓败、曲高和寡,强调“见心明性”的陆王心学因时而盛,为万千草民的情欲纾解创设了重要理据。人性的渴求终于得到爆发性的释放,情欲开始成为市井文学的主流表达对象。
  人之情欲,既然不能堵塞,那就只能疏导,这就需要高明的法律控制术。通过法律对部分情欲正当化,合法的情欲释放可以“去政治化”,转移民众的生活焦点,化解底层的怨恨戾气,同时还可以带来消费提振、经济繁盛、租税增多、国库充盈,何乐而不从?在情欲正义的汪洋大海中,民众的心性可以得到律法的启蒙。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最先亮相的第一主人公。他无父无母,出于石卵,化身为猴,天生神力。他不是凡人,本不应有七情六欲,但在整部《西游记》中,孙悟空从妖到佛,始终“有情有义”,本性不改。孙悟空遵循的是自由无碍的自然法则,认同的是情欲正义的终极理据,这种个人主义的律法势必难为体制化的法律容纳,犯规获罪再赎罪立功,成为其生命历程的主线。他反抗天条,后因罪受惩,皈依佛门。他修持心性,匡正情欲,除去了先前的不少毛躁习性,变得日趋世故圆滑、老练沉稳,但旺盛的争斗心和求胜欲还是如影随形,难以克服。

  如果说孙悟空主要代表自由的精神情欲,猪八戒则是世俗物质情欲的总化身。猪八戒有着惊人的食量,常人难及的超强食欲。为了有效规制,唐僧为他取了八戒这个诨名,意在治其“五荤三厌”的口腹之欲。但事实上,这种食欲控制从头到尾都归于失败。贪吃的猪八戒最后被如来封为“净坛使者”,获得尽情满足食欲的特权,表达了佛法对猪八戒,甚至是凡人食欲的妥协和肯定。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代表“金”,猪八戒代表“木”,“金克木”的五行逻辑隐含了“情欲控制”的深意。孙悟空与猪八戒的武功和本事各有千秋,但情欲控制的能力却高低立判。孙悟空能成佛,猪八戒只能封个使者,除了形式上的功绩评定,根本还是情欲表现的佛法测量。

  

下面说唐僧。正是他,堪称《西游记》中真正的“情欲王子”。论前身,他是佛前弟子,金蝉长老托世。但论修为,他只不过是人在囧途的俊秀脓包。他忍不得饥饿,受不了惊吓,经不起挑唆,扛不住煎熬。但他抵御美色的禅心却是无敌天下,至少凡间罕有,就连饱经风月沧桑的孙悟空也由衷佩服。唐僧能战胜色欲、坐怀不乱与严密的佛界监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佛界对取经领头人的色欲考验极为频繁,除了一拨拨美女妖精的主动挑逗,还选派了诸位菩萨亲自出马,目的是让唐僧明白上层监控层级之高、过程之长、花样之多,不要心存侥幸,最好是对女色产生天然的畏惧性抗体,如此才能保住真身、取得真经。就唐僧而言,自出家起牺牲色欲,目的是换来成佛正果。如果成不了佛,甚至命都难保,他的色欲控制防线就会崩溃。佛界深谙此点,对唐僧的色欲考验虽然力度空前,却保持着适可而止的底线。每当唐长老意乱情迷,外界救援总会如期而至。他总是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乱性时重回正性。即使唐僧遭强力而泄元阳,依佛法惯例,也不应受到苛责。佛经有载,曾有菩萨因遭恶人奸污向佛祖忏悔,佛祖并不觉得她有任何过错。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最情欲化的“双面人”。他爱哭,动辄滴泪,甚至号啕,哀惧之情弥漫取经全程;他耳根软,爱顺从,讨厌不听话、有本领、喜卖弄的行者,与世俗的八戒更贴心;他不好炫耀,尊重他人,警惕口舌之祸,把虚怀和诚信看得很重;他目的坚执,面见佛祖,取回真经,报答唐王。他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的修为才能多有不及,经常向悟空讨教佛经的诠解。他还很念旧,即便成佛之后,他仍不忘再回首,见故人,忆往事。这样的唐僧,如何能说是灭情灭欲的化身?

  

与唐僧最相似的,是沙僧。沙和尚之名,源自唐僧说他最像“和尚”。沙僧先为人,后成仙,因罪被贬为妖,后被收服,皈依佛门。他与唐僧的相似点很多,比如虔敬、形式主义,但他没有唐僧的地位,经受的考验不多,承担的使命有限。他也有些贪财,但没见其好色,这或许与其曾担任宫闱之官有些牵连。因其情欲控制的良好表现,破格升为“大职正果”。

  白龙马,严格说来应是唐僧的“二弟子”,但因化身为马,未列名册,最后也得了正果,加封为八部天龙马菩萨。因其不可饶恕的逆反之罪,佛界对他的情欲考验主要集中于“忍从”,并以曾经在天庭管马的孙悟空为其主要监督者。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西游记》主人公的情欲实践都受到了佛界的严格监管。佛界对情欲控制的主要依据是佛法,但佛法的治理并不是绝对统一和有效的,有时候还会完全失败。佛界明知无力根除情欲,却要竭力控制情欲,原因不外乎:通过情欲控制彰显佛法的权威,同时改变人格心性,使信徒不断接近理想彼岸。在《西游记》中,佛法获得了比天条更成功的情欲控制效果。


(摘自法制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