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门槛效应研究

赵德昭 财政研究 2023-03-12

             赵德昭   

作者简介:

    赵德昭,经济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

     (全文刊发:《财政研究》第6期)


论文简介:聚集经济效应的存在为城镇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内在动力,农村居民为共享地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选择向城市的转移就业和定居成为普遍现象。在“政府引导”的基本格局下,满足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环节,这也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经过38年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财政支出重点也由建设型财政逐渐向民生型财政、治理型财政转变,关系民生福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已逐渐由“候鸟型”向在城镇真正实现定居转变。在五级政府框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定居所需要的大量财政投入的事权主体是地方政府。但截至2014年末,地方政府总负债高达30.28万亿元,这已成为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定居的重要阻碍。在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约束下,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效应,逐渐成为学界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地方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方,但其同时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双重责任,其财政支出倾向决定了公共物品供给的质量和水平。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中,地方政府的财政配置能力及其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至关重要。在中国这样具有典型不均质特征的转型经济体内,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会受到诸如财政支出目标、城乡收入差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二者极有可能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门槛特征”。但梳理已有文献可以发现,研究二者非线性“门槛效应”的文献尚不多见。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拓展已有研究视角,对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理论机制进行探讨,并建立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建立“双门槛效应”面板模型,对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采用1998-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双门槛效应。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显著存在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非农产业占比的“双门槛效应”,二者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随着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效应呈逐渐递减趋势。而随着非农产业占比不断提高,地方财政配置能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效应呈逐渐递增趋势。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政策性涵义。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6CJL023)资助,特此致谢。


投稿平台:http://czyj.cbpt.cnki.net

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

期刊订阅全年(12期)定价192元

户  名:北京财研杂志社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市翠微路支行营业室

账   号:0200-0809-0900-4667-56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