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京举办“当前中国面临的风险挑战:理论与政策”研讨会暨《公共风险论》新书发布会
2018年6月20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京举办“当前中国面临的风险挑战:理论与政策”研讨会暨《公共风险论》新书发布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院长作题为“应对风险挑战:几点理论思考”的主旨发言。人民出版社辛广伟总编应邀对新书《公共风险论》进行了特别介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王东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余永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郭庆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赵敏,《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苏杨等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研讨。 会议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傅志华主持。
我国发展改革中正面临着严峻的风险挑战,风险(尤其是公共风险)理论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一事一议地去应对重大风险,在风险社会时期已经严重不相适应,甚至可能引发新的更大风险。这需要学术界深化风险理论研究,为政府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基于我国实践和国情的理论支撑。
从“公共风险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改革充分体现了“民本”思想,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世界的本质是不确定性,而财政改革的目的就是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化解公共风险。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代财政的新使命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新时代面临的公共风险。
刘尚希院长在主旨发言中指出风险社会已经来临,人类社会进入风险社会这一新阶段,但是人类应对不确定性及其衍生风险的知识体系仍未建立起来,我国当前面临四大风险挑战。政府应对风险挑战的首要问题是区分个体风险与公共风险,这两类风险的性质不同,而对这两类风险的区分是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依据。政府应对风险挑战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共风险的形成机制。公共风险与个体风险是相互关联的,也可以相互转化。公共风险源自于私人风险的非线性外部化。公共风险的基本特征是隐蔽性、关联性、不可分割性。经济、社会、国内国外等不同领域的公共风险可以相互转化、叠加。最后,刘院长指出,应对风险挑战的基本方法就是进行风险隔离,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抑制个体风险的外部化,实现风险内部化;第二,防止各领域公共风险相互转化;第三,从债权债务关系着手,遏制经济风险传播;第四,从社会个体行为关系入手,遏制社会风险传播;第五,加快改革风险大锅饭体制。
应邀与会的专家、学者对《公共风险论》出版表示祝贺并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当前中国面临的风险挑战”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