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研究》||刘尚希等:财政与国家治理:基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的逻辑
财政与国家治理:
基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的逻辑
刘尚希 李成威 杨德威
本文以不确定性世界观为基础,从风险社会的逻辑视角出发,对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观察到,不确定性思维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颠覆了确定性的世界观。与此同时,人类也迈入了风险社会。以治理思维通过注入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是风险社会的基本逻辑,也是风险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的治理,是通过注入确定性化解国家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从而实现国家进步、人民和谐。提高公共理性水平是注入确定性的前提,而财政则是提高公共理性水平的基础,同时财政还发挥着公共风险“蓄水池”、国家治理变革的“发动机”、协调各方关系的总中枢等作用,因而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基于此,我们必须善于用风险治理思维考虑财政问题,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定海神针作用。
关键词:不确定性 风险社会 财政 国家治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种理论前提越为简练,涉及的内容越为复杂,使用的领域越为广泛,那这种理论就越为伟大(里夫金等,1987)。当今时代,不确定性观念已不再被自然科学的意识所驱逐,而是被广泛接受,且日益成为广泛普适性理论的世界观基础。不确定性虽然脱胎于自然科学研究,但如今已横扫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
(一)“黑天鹅”事件是对确定性世界观的颠覆
在20世纪前,由牛顿创立,拉普拉斯等进一步开拓的经典力学被认为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自然科学的规律最终会归纳到力学定律中几乎成为共识。从认识论上看,经典力学将各种现象描述为一个复杂的钟表机构,拥有对过去和未来的完整、客观的描述。这种世界观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往往将科学思维与经典力学思维等同起来。
在社会领域,经典力学思维世界观认为社会发展进程是线性、连续性的,它的每个发展阶段有迹可循、一环扣着一环,可以轻易地判断逻辑因果。在确定的规律下,社会的发展、演变、前景是精心编排的戏剧,按既定剧本向前演绎,犹如经典物理运动一般有序、简明,符合我们现有的思维逻辑。但是现实却总是有“剧本”以外的“黑天鹅”事件发生。例如,疯牛病、金融危机、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让我们措手不及,自认为早已掌握的社会规律一再被打破,客观的、独立于观察者的和决定论的经典力学思维在科学研究中乃至日常生活中已不再适用。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原理,非线性动力学的混沌概念,混沌学科的奇异吸引子等证据,表明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性的。
(二)不确定性思想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体现
自然科学研究中较早体现不确定性概念是量子力学,1925—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建立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海森伯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定理。对于系统基本观测量坐标q与动量p,算子与算子满足对易关系,坐标表象中动量算子满足公式:。
单纯数学形式未免繁琐,罗伯森证明的定理提供了更加直观的理解,该定理表明,如存在两个可观测对象,在系统任意态中同时测量,其测量结果方差满足公式:。
若微观客体的任何一对互为共轭的物理观测量,如坐标和动量,则他们就不能同时测准,这种不确定性的大小用约化普朗克常量h来表示。h的引入导致“量子化”这一新概念的诞生,成为连接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桥梁。如果h→0,则表明不存在不确定性,整个理论过渡到经典力学,反之亦然。
不确定性思想体现比较充分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复杂性科学。作为20世纪后半叶系统科学的新兴学科和前沿领域,复杂性科学揭示了复杂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其分支学科耗散结构理论和混沌学对不确定性研究尤为深入。耗散结构创立者普里高津认为,以经典物理学根本特征的确定性为基础的自然法则已经走到尽头,新的自然法则将为可能性、不确定性和概率留下空间。在完全确定性与纯粹机遇性之间需要一种“必要的张力”,建立起关于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新的自然法则(李坚,2006)。混沌学科更是对经典力学决定论观点的根本颠覆,认为“确定性的随机性”思想是真实世界运动体系的反应,为我们更加完全地反映世界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美国气象学家兼数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发表的经典文献《确定性的非周期流》为混沌学科树立了崭新的标志,也是我们熟知的“蝴蝶效应”的理论来源。洛伦兹将关于大气热对流问题冗杂的偏微分方程组简化为三元常微分方程组,即Lorenz方程(Lorenz,2004)。
Lorenz方程的参数决定系统的行为和运动轨道。当参数不同时,方程组所代表的系统行为变动飘忽不定。在一定参数值下,方程组出现奇怪的输出,输出数据描绘的是一条怪异的连续的光滑曲线——它在三维空间里似乎无序地左右回转,而又并不自我相交,呈现莫比乌斯环状,又像拍动翅膀的蝴蝶(李坚,2006)。这种现象被称为“洛伦兹吸引子”。洛伦兹在进行计算机数值计算时,曾经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当把上一次的输出结果作为下一次的输入时,如果输入数据因四舍五入等原因出现微小的误差,那么,计算机的连续运算将会使最终的输出结果出现迥然不同的巨大差异,这和“近似准确的输入导致近似准确的输出”的经典科学“近似假定”根本对立(Gleick等,2014),出现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结局。图1 洛伦兹吸引子
(三)不确定性世界观进入社会科学领域
长久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观与自然科学的世界观是一样的,认为人类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人虽然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有目的地去影响人类社会实践,但社会发展与自然界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点在经济学领域表现特为突出,经典力学确定性世界观一度支配经济理论的发展,李嘉图之后的绝大多数经济学理论总是有一个确定的前提,而经济分析只有排除不确定性和变动才能进行(汪浩瀚,2002)。直到奈特在1921年出版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引入不确定性后经济学界才开始正视不确定性,就此开启不确定性在经济学中的理论拓展。奈特就不确定性和风险做出明确的界定,并讨论了人们就不确定性可能产生的反应及处理方式进行讨论,推动了1950年以后对不确定性的经济学研究。凯恩斯则在奈特之后系统研究了不确定性,并认为经济行为是受不确定性和不可决定性支配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新古典经济理论进行批判时强调指出:“人类行为影响着未来,不管是个人行为、经济行为还是政治行为。但是,人类行为不可能依赖于严格的数学预期,因为这种计算的基础并不存在”(凯恩斯,2015)。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不确定性对经济学影响尤为强烈,不确定性世界观比确定性的假设更加符合经济现实。
过去几十年中自然学科中的不确定性思想一直在向社会科学领域渗透。爱因斯坦提出的随机游走概念直接推动投机市场期权定价模型诞生;马约拉纳发表关于物理和社会科学统计法的基本类比的论文后,大量与经济学相关的论文在物理、数学期刊上发表;混沌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甚至进入了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取得了一些价值很高的应用成果(周金勇,2009)。在这里,不确定性思想不仅是描述微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成为替代人类直觉,能够洞察世界的理论工具。正如埃德加·莫兰所言,“没有思想的变革就没有其他的变革。思想的变革是发生于思想结构本身中的革命”(MorinE,2001)。不确定性世界观不仅可以使许多复杂的自然科学现象得到合理解释,同样也使人们加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基于上述分析,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应从不确定性和风险社会的逻辑出发,制定财政政策需要首先充分认知政策环境不确定性,关注社会环境变化,不断认知社会不确定性变化情况,做到财政政策与社会变化的互动以及反馈。
第一,对未来不确定性作预期评价,提高风险理性水平。风险预期使人们对复杂的政策环境进行深刻反省,从而使可能的变化及不确定性程度认识更加清晰,其作用在于能够对未来有一个宽泛的评价,而不是猜测(或预测)下一个阶段的困境是什么。从这种意义上讲,风险预期能够给决策提前思考的意识,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准备。
第二,密切关注国家治理中不断出现的动态变化。许多线性的(或渐进性的)变化在短期内可以预期,但在长期这种变化或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变化是相互影响循环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可能颠倒反应甚至被终止。财政政策在某个时间点上理解现有的社会状态,依据手中尽可能多的现时信息,预期未来的社会状态“坍缩”①状态,制定应对措施。决策时间点上做出的判断可能无需怀疑合理性与恰当性。但随时间推移,面对复杂且时刻处于动态变化的风险社会,决策者需要思考每个阶段的财政政策是否仍能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恰当与否。
第三,着眼于注入确定性完善财政制度和实施财政政策。这需要一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每一步制定与计划的过程需要创造性,不能拘泥于严谨的、缺乏灵活性的组织过程。在过程中需要主动认知、探索冲突与张力,对变化进行实际规划不可能减少所有的不确定性。社会的不断发展都会伴随着大量的张力,决策者的首要认识就是在重重不确定的前景中寻找一条前进的道路,实施举措从而使整个社会对冲不确定性,增进确定性。
作者简介:
刘尚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李成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外国财政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杨德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全文刊发《财政研究》第1期
策划:邢 丽
采编:何利辉 于婧华 王鑫胜(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