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财政研究》刘俸奇等:财政收支结构变动、 产业结构转型与环境质量改善
财政收支结构变动、
产业结构转型与环境质量改善
刘俸奇 张同斌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公共资本累积中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支出并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作为另一类“公共资本”的生态环境,其质量却不断降低。为了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政府在收入端,通过实行环境保护税,将环境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至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发挥了绿色税制功能;在支出端,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和绩效考核机制的完善,财政支出的重心由经济建设转向公共服务,这能否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环境质量改善是本文解决的核心问题。为此,本文通过构建包含污染型和清洁型企业、能源生产部门、环境质量、代表性家庭和政府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产业结构为契合点研究财政收支结构变动作用于环境质量的具体机制。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丰富了财政收支结构影响环境质量的理论机制,将财政支出结构、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了财政收支结构变动能否实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环境质量改善和社会福利增进等多重红利。同时,本文在理论上也检验了环境规制等因素变化对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主要特征为,污染型和清洁型企业除了使用私人资本和雇佣劳动,利用公共资本从事生产活动外,污染型企业生产还需要能源投入,因此产生了大规模污染排放,政府对其征收环保税;代表性家庭提供劳动和投资,赚取工资和利息,并享受消费、闲暇和环境质量带来的效用;政府通过向企业征收所得税和环保税,进行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财政收支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财政支出结构由生产性支出向非生产性支出偏向,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动,导致产业结构由污染型企业向清洁型企业转移,此时环境质量受制于“财政收支结构→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的直接结构效应和“财政收支结构→产业结构→产出增长→环境质量”的间接规模效应双重影响,结构效应能够改善环境质量,规模效应恶化了环境质量。本文数值模拟发现:财政支出结构由生产性支出向消费性和服务性支出的偏向,以及财政收入来源由污染型企业向清洁型企业的倾斜,激发了清洁型产品需求并减缓了公共资本累积,对经济产出具有倒“U”型影响,但会持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终改善了环境质量。本文同时发现存在兼顾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环境质量改善的财政收支结构。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在财政收入端,应适度加强对污染型、高耗能等企业的规制强度和征税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公共资源保护标准,实现以政府调节撬动市场力量的效果,充分发挥两者的资源配置功能。由于财政收支结构是财政体制的反映,在财政收支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选择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相结合、以增量调整为主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化解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减弱财政改革对于经济的冲击效应,形成稳定与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路径。
论文框架概览
作者简介:刘俸奇(通讯作者),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张同斌,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教授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政策协调机制研究”(18FJY003);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测度、动力转换与政策效应研究”(XLYC1907115)。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刊发《财政研究》2020年第10期
·邓晓兰等:我国地方财政收支互动性研究——基于省级面板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
策划:陈 龙
采编:于婧华 刘柯彤 韩 钰(实习)
(封面图片来源:https://www.fotor.com.cn)
点击“阅读原文”投稿!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