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研究》樊丽明等:中国人大预算监督40年:进程、趋向与逻辑
中国人大预算监督40年:
进程、趋向与逻辑
樊丽明 石绍宾
内容简介
自1979年政府恢复向全国人大作预算报告以来,人大预算监督进入一个新时期,经过多年持续改革,不断建章立制,中国人大预算监督体系得以逐步完善,监督能力日益增强,监督效力不断提升。根据不同时期人大预算监督的改革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大预算监督的进程大体分为“前预算时代”阶段(1979-1991)、预算监督体系完善阶段(1992-2011)、建立现代预算(监督)制度阶段(2012-至今)三个阶段。40多年来,中国人大预算监督主要表现为法治化、专业化、全面化、多元化、信息化等五个方面的趋势特征。
回首40多年来中国人大预算监督的发展历程,深究其背后发展改革动力,首先要归因于经济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培养了市场主体的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对人大预算监督提出更高要求。其次是政治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了人大监督与政府预算改革、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的协同推进;同时,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深化也为人大预算监督发展提供了实施条件。第三是文化因素,来自法律、公共管理及财税等学界的思想引领和基层典型示范对人大预算监督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第四是技术因素,依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政务信息化的普及,对推动监督的信息化和科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整个过程来看,中国人大预算监督发展改革的目标始终是实现高质量、有效力的人大预算监督,最终推动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现代预算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发展改革路径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大预算监督的法律体系,科学使用监督权,不断提升监督法律的完备性、科学性。其二是逐步提升人大预算监督能力,逐步提高监督主体的专业化程度和调集社会资源的能力,不断拓展监督内容,逐步增加监督工具。其三是逐步提升监督效力,具体包括预算修正权、问责权及其实施,公开监督结果,进一步加强监督等。
从改革发展策略上看,40多年来中国人大预算监督的发展改革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纵横协同。纵向看,我国五级人大预算监督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发展推进的。横向看,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人大预算监督与政府预算改革及其他方面改革配套推进,与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等协同推进。二是探索规范。人大预算监督改革发展与我国整体改革发展模式相适应,发展改革之初以行为主义模式为主,“摸着石头过河”,后期逐渐趋向制度主义模式,更加强调顶层设计,更加注重其规范性和整体性。三是渐进深化。我国人大监督经历了从以初期制度建设和机构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发展到以加快预算监督法律体系和监督能力建设为主的阶段,再发展至加强法律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深化能力建设,提高监督质量和效力的新阶段。整体来看,是逐步从形式性监督走向实质性监督。
论文框架概览
作者简介:
樊丽明,山东大学校长,山东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绍宾,山东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研究”(19AWTJ01)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刊发《财政研究》2021年第2期
·史耀斌:一部具有时代性、开拓性、启发性的人大预算监督研究报告
-----
策划:陈 龙 何利辉
审稿:高小萍 黄 蕾
采编:王昭玉 王 明(实习)
(封面图片来源:https://818ps.com/browser)
点击“阅读原文”投稿!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