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政研究》刘朝阳等:土地财政的货币效应:理论机制、经验证据与政策含义

刘朝阳等 财政研究 2023-03-12


点击音频,收听本期“论文摘要”


题目

土地财政的货币效应:理论机制、经验证据与政策含义

——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 PVAR 模型分析

作者

刘朝阳,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柳小慧,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期刊

《财政研究》2021年第11期(总第465期)

本文字数约为1500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












  内容简介



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中国经济不同于西方经济的独特之处,也是已有西方经济理论所忽视的方面。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和制度复杂,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所不具有的特征。用西方既有的主流理论解释中国的货币制度、财政制度、政府行为和现实问题,难免存在偏颇。关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就存在激烈的理论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土地财政收入弥补了地方财政缺口,加速了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与之相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土地财政扭曲房价和资源配置,抑制消费与实体经济投资,阻碍经济发展,积累财政风险,并且滋生诸多社会问题。纵观已有研究,学界将研究焦点放在对土地财政经济后果的研究上,忽视了对土地财政的货币效应的研究。

本文另辟蹊径,以土地财政的货币效应命题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土地财政对货币供给的作用机理,区分土地财政的货币转移功能和货币创造功能,对土地财政与货币供给两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拓展了现有关于土地财政的理论认知,使研究向土地财政的货币效应延展;另一方面,丰富了货币供给理论,在已有货币供给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已有关于土地财政问题的研究,仅讨论土地财政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多为土地财政不具有可持续性,且对实体经济具有负面影响,而忽视了土地财政的金融功能,尤其是货币转移和货币创造功能,所得研究结论具有片面性、局限性。本文将在这一方面提供新的见解,理论分析、实证结果将有助于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社会各界重新认识与评价土地财政的金融功能,从而对制定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采用部门资产负债表法对土地财政的货币效应命题开展理论分析,并利用2009-2017年中国276个地级市土地财政数据,使用 PVAR 模型实证检验了土地财政的货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财政的直接货币效应表现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支对货币供给的“扰动”效应, 实现了货币转移功能;另外,土地财政的资本化效应起到为信用货币增信的功能;最后,土地财政的间接货币效应表现为货币创造功能,增加了中国信用货币供给量。然而,土地财政具有自我加强机制和短期剧烈波动特征,决定了其最终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性财源。

本文在土地财政与金融风险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这对指导财税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启示:第一,鉴于土地财政直接货币效应以及土地财政的资本化效应,破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必须进行渐进式改革,决不能进行政策急转弯式的“休克疗法”。否则,可能降低有形之手的调节作用;可能增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甚至触发财政风险;可能提高货币市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鉴于土地财政间接货币效应即货币创造功能,减缓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财政制度改革,必须与货币供给方式转型改革同步进行,二者必须是相匹配的。否则,可能引起存款货币供给量的萎缩,甚至造成经济系统“钱荒”,陷入费雪式债务通缩。第三,加快房地产税试点和改革工作,为地方政府降低对土地财政依赖的制度改革提供替代性、可持续性财源。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论文框架概览

【点击图片,长按保存】


Review of the article往期推荐

从土地财政到土地金融

       陈金至     宋 鹭


财政压力、土地财政与区域房价的时空演化

      李英利


债务限额、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向 辉     俞 乔










随手轻触在看,把握财经前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