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医宗师郑怀贤的“绝技”人生
中国武术协会于1958年9月成立,是推动本项目运动发展,促进武术运动普及和技术水平提高的全国性群众体育社会团体。首任主席李梦华、第二任主席董守义、第三任主席郑怀贤(任第一届委员、第二届副主席)、第四任主席黄中、第五任主席徐才、第六任主席张耀庭、第七任主席李杰、第八任主席王筱麟、第九任主席高小军、现任主席张秋平。
郑怀贤幼年家贫,只读了两年私塾,就因缴不起学费中途辍学。当时他的家乡白洋淀一带,祭奉火神的习俗很盛行,每年正月十五日是火神庙会,要举行大祭,届时,四乡八镇的的乡民聚集在一起,民间各种社团组织都参加表演献艺活动,有耍拳的,撑旱船的,踩高跷的,场面十分热闹。
参加大祭的有一种称为“义会”的民间会社,义会,又叫叉会,开路会。“出会”时,由叉会开路,清一色的棒小伙子耍着银闪闪的三股叉,表演着各种令人眼光缭乱的响叉动作,这是最受乡民次欢迎的一项表演节目。郑怀贤十二岁时,在本县北街义会学叉,同时又在北街少林会跟一位外地拳师学北方流行的戳脚翻子拳。由于郑怀贤家中贫穷,想尽快学点本事好挣碗饭吃,所以他练习很刻苦,师傅也乐意教他。学叉,首先要练腰腿的基本功,跪、卧、躺的各种耍叉姿势都要十分娴熟,动作要互相衔接。虽说当初郑怀贤练习的动机是为了挣饭吃,但却从此为日后的研武打下了极为深厚的功底。
经孙老师的介绍,郑怀贤31岁时,来到上海,在养止小学任体育教师,这是他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第一次独立地踏上人生道路,靠微薄的工资收入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在上海,他结识了河北同乡肖克卿等人,肖到上海较早,也是有功夫的人,在上海设场教拳,郑怀贤经常和他们在一起练拳习武,有时也应约参加一些武术表演。他表演的飞叉绝技经常轰动全场,当时上海的报纸也曾报道过他的表演情况,对他的叉功大加赞扬,并誉为“神叉”,在这之后,他又先后受聘到交通大学、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国立上海体育专科学校任体育教师,从事武术体育教学达数年之久。
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郑怀贤由于他独特的神叉绝技,而被选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武术队的成员参加了比赛。旧中国的体育水平十分落后,各项比赛均没有取得名次,唯有武术一项轰动了当时的世界体坛。中国武术队在汉堡作公演时,郑怀贤手持飞叉,静定中,突然将叉高高抛起,接着表演了单穿手接披红、铁门坎接倒打紫金冠等一连串高难动作,那柄银叉象被磁铁吸住似地在他身前身后盘旋飞舞,其势如翻江倒海,声震大厅,汉堡市民第一次看见如此神妙的叉技,人人看得眼花缭乱,弄不清那柄普通的银叉何以竞象着了魔似的粘在身上就是落不下来。表演结束后,汉堡市长特地举杯向郑怀贤祝贺演出成功,许多大报刊登文章和评论,盛赞中国的武功,称赞“中国飞叉绝技是人类艺术的精华。”
抗战爆发后,郑怀贤从上海辗转来到重庆,经武术界朋友介绍,到成都军校当了武术教官,后又在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为成都体育学院)兼任武术副教授。在成都期间,有一天郑怀贤在街上碰见一群流氓调戏一名年轻女子,眼看那名女子就要遭殃,他见义勇为,手提飞叉冲入流氓群,起先还以好言相劝,谁知那群流氓见他只是孤身一人,仗着人多,围着他举拳便打。郑怀贤怒从心起,手中的飞叉只一抖,顿时就有三人跌倒在地。其余的见状纷纷跑到街两边的店铺里捞起桌椅板凳向他砸来,郑怀贤左拦右挡,用身体护卫着那位女子,不一会儿,从街的两头又冲来一大帮手持棍棒的恶徒,郑怀贤毫不畏惧,稳稳地立在街当心,对准跑在前面的恶徒就是一叉,那家伙扑通倒地。他冲上前去揄起飞叉一阵猛打,不少恶徒吃了他的飞叉,再也不敢上前,其余的吓得倒退了半条街,一哄而散。在场的群众十分敬佩他的胆量和技艺,送了他一个雅号“郑半街”,从此流氓们只要一见到他,就赶快躲得远远的,再也不敢滋事生非。
郑老还长期从事骨伤科的研究,整理出具有特色的正骨和按摩术,著有《正骨学》《伤科诊疗》《伤科按摩》等医学著作;后人根据这些医学典籍研发了一系列中医药制剂,造福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
曲绵域和郑怀贤在教材编写会上(七十年代末)
纪录片视频:骨医圣手郑怀贤为周恩来治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