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士林讲座 | 第一章 魏国为什么由强变弱

2017-08-10 赵士林 赵士林99

引子



悲惨时代

战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一个转型的时代,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悲惨的时代。战国,战国,顾名思义,战国的时代主题就是战争。战国时代另一个附带的主题就是为战争服务的阴谋。战争加阴谋,用西汉政治家贾谊的说法就是:力和诈。暴力加欺诈。战争也好,阴谋也好,暴力也好,欺诈也好,目的都是争城夺地抢天下。那是一个只看实力,不看情面,情面围着实力转的时代。金戈铁马,惊心动魄,刀光血影,杀气腾腾。战国的有心人,跟踪记录了这个惊心动魄的时代。到了西汉末年,有位出身皇族的大学者刘向,将这个跟踪记录的战国大事记汇编成一本书,起了个书名叫《战国策》。《战国策》的一段段记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的像博客,短的像微博。段段引人入胜,篇篇神采飞扬。说起来,战国这个时代名称还就得名于这本《战国策》。翻开《战国策》,令你惊奇,令你赞叹,令你恐惧,令你愤怒,令你喘不过气来。别的先不说,就看它留给我们的那些成语: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狡兔三窟等等,至今都还活在我们的嘴边,真的是生气勃勃,叹为观止。《战国策》里有义薄云天的古圣先贤,有视死如归的侠士君子,有老谋深算的职业政客,有奸诈狡猾的投机分子。国君、大臣、将军、商人、英雄、美人、君子、小人,形形色色,都被《战国策》用生动的文笔描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一部《战国策》,政治家在里面看到雄才大略,野心家在里面看到阴谋权术,君子在里面看到大义凛然,小人在里面看到有奶便是娘。因此有人说,读《战国策》,君子小人各有所得。《战国策》最引人关注的,是战国七雄的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国际战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国的国家战略,各有千秋;七雄之间的国际大比拼,可圈可点。

第一期 战国第一霸(上)

讲《战国策》,为什么要从魏国说起?


因为魏国的诞生,就意味着战国时代的开始。你去查战国之前的春秋时代,没有魏国。公元前453年,春秋大国晋国被魏氏、赵氏、韩氏三家大贵族瓜分,晋国灭亡,诞生了三个诸侯国,魏国、赵国和韩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魏赵韩三分晋,春秋晋国的国土主要位于今天的山西,因此山西直到今天还被称为三晋大地。魏赵韩三分晋,没有得到中央政权周朝的承认。过了半个世纪,公元前403年,名存实亡的中央政权——周朝天子周威烈王才正式承认这三个诸侯国,《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就把这一年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讲《战国策》从魏国讲起,还有一个理由,魏国是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安排,《战国策》共约460篇,讲魏策,共84篇,在战国中篇章最多,比秦策64篇还多20篇。


那么,魏国为什么能够抢占先机,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首先离不开战国第一霸——魏国开国元首魏文侯的雄才大略。


魏文侯,名叫魏斯。关于魏文侯的历史评价一直很不到位,文侯其实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就开创性的政治贡献来说,文侯完全可以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甚至超过他们。文侯可说是一身兼备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胸襟、魏武帝曹操的胆略、宋仁宗赵祯的仁厚。


文侯大约生于公元前472年。公元前445年,27岁的文侯登基,到公元前396年逝世,执政整整五十年,天纵英才,天假其年,文侯聚拢天下英雄,用了半个世纪,把魏国打造成天下第一强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1.敢吃螃蟹第一人


文侯最可贵的政治品格,是他敢为天下先,具有超人的政治气魄。战国初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周朝的宗法贵族制度面临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危机,春秋晚期就已经“礼坏乐崩”,到了战国时期,旧制度已风雨飘摇,魏赵韩三分晋,就是旧制度土崩瓦解的重大事件。历史转折关头,魏文侯是先知先觉者,他最先嗅到时代的转型气息,清醒地认识到,早变革主动,晚变革被动,不变革灭亡。为了使魏国抢占先机,称霸天下,他以大无畏的气魄,在战国群雄中率先发动了改革浪潮。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果断地做了一个重大决策,任命法家鼻祖李悝为宰相,推行变法。这个决策空前地增强了国家实力,夯实了魏国的基本盘。李悝变法,对整个战国时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魏文侯和李悝的关系,《战国策》没有记录,《史记·魏世家》记载了君臣二人一段重要的对话:


魏文侯对李克(在《史记》里李悝被称为李克)说:“先生曾经教导我:‘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家境贫困就格外想得到贤惠的妻子,国家混乱就格外想得到精干的宰相'。如今我要任命宰相,两个人选,一位魏成子,一位翟璜,这两个人您看哪位更合适?”  

李克回答说:“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意思是,我听说,卑贱的人不应该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应该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


文侯说:“先生临事勿让。”


先生您面对这么重要的事就不要推辞了。


李克见文侯情词恳切,就坦率地谈了自己的意见,他著名的用人五测:


您之所以犹豫,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考察一个人,平时就看他五种表现:


第一,居视其所亲,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二,富视其所与。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有了钱就和纨绔子弟在一起声色犬马,花天酒地不行,行仁仗义、乐善好施、结交有德有才之人才行。


第三,达视其所举,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有了地位了,不能结党营私,朋比为奸,任人唯亲,要大公无私,为国家推荐优秀人才。


第四,穷视其所不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不得志了也不能卑躬屈节,出卖原则,而要坚忍不拔,奋发有为。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尽管贫穷,但是不能人穷志短,丧失尊严,不能获取不义之财。


李克最后说道: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了解了这五条,就足以决定让谁当宰相了,何需征求我李克的意见呢!


文侯听了恍然大悟:“先生请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


这件事显然发生于李悝担任丞相之前、官职较小的时候,所谓“臣在阙门之外”,就是没有资格进宫参加御前会议。这段对话体现了魏文侯对李悝意见的重视,也体现了李悝的沉稳睿智老练,特别是官场特有的谨慎。以下议上,以贱议贵,是官场大忌,所谓“卑不谋尊,疏不谋戚”。因此李悝没有贸然提出想法,而是先摆出这个官场大忌,表示自己不能犯忌。得到魏文侯的特许后,李悝才坦然提出自己的用人标准,他的五条标准也体现了知人论世的智慧。今天组织部门考察干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人才,参考一下这五条标准,应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魏文侯后来索性直接让李悝做了丞相,主持变法。


李悝变法主要有三大块儿:


第一块儿,政治,变法的口号是“食有劳而禄有功”,剥夺贵族的世袭特权,强调谁有功劳谁受赏,不能再让贵族躺在出身上世世代代养尊处优,不管怎么蠢怎么坏都得让他高官任做,骏马任骑。李悝称这种贵族为“淫民”,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就是剥夺贵族的世袭特权,广泛吸引各方面人才。魏文侯将其诉诸政治实践,剥夺了很多贵族的特权,启用了大量平民出身的人才,如吴起、翟璜、乐羊等等,对魏国的强盛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二块儿,经济,口号是“尽地力之教”,鼓励开辟土地,发展农业生产。李悝的设计很具体很周到。例如他要求一块儿地上必须兼种多种作物,所谓“必杂五谷,以备灾害”,这样一种作物因自然灾害减产,还有其他抗灾的作物收获,从而减少损失。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悝创造了著名的“平籴法”。 战国初期,各国赋税沉重,农民贫困,不安心农业生产,从根本上威胁国家的稳定。针对这种状况,李悝算了笔帐:五口之家的小农,每年衣食、租税和祭祀等开支,要亏空四百五十钱。这就是农民无法安心生产的原因。他针对这种状况设计了平籴法,将丰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个等级,按比例向农民籴粮;将荒年也分成大饥、中饥和小饥,在大饥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籴的粮食发放给农民。总的精神就是国家在丰年时按平价买进粮食,荒年时又按平价将粮食卖出,既防止了谷贵伤民,也就是城里的工商居民,又防止了谷贱伤农,照顾到各个阶层的权益。这样就像老子说的“损有余以补不足”,文侯推行后,国家很快就富强起来。


第三块儿,编制《法经》。李悝彪炳青史的贡献是他综合各国法律撰写了一部《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系统的完整的成文法。《法经》实际上是一部刑法,里面讲的全是怎样抓捕和惩罚盗贼,如《盗法》《贼法》《囚法》《捕法》等。其中有专章规定对贪腐的惩罚,叫做“金禁”。规定宰相有贪腐问题左右部下都判死刑,惩治贪腐非常严厉。此外还有淫禁,禁止夫有二妻或妻有二夫,打击重婚;嬉禁,禁止赌博;徒禁,禁止民众聚集。等等。和西方差不多同时期的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比较,李悝的《法经》有刑法无民法,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李悝制定的《法经》,由魏文侯亲自颁布,在魏国一直沿用,商鞅从魏国去秦国变法,专门带上了李悝的《法经》,以法经为蓝本设计和推行秦国的变法,秦律就是从《法经》脱胎而成,汉律又承袭秦律,因此可以说《法经》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史的开山祖。


说到《法经》,有一个传说的事件值得一提,那就是李悝之死。李悝不仅制定《法经》,他还依据《法经》亲自审理很多案件。一次审理一桩案子,犯人主动招供了三年前一桩人命案,他是杀人凶手。面对意外收获,李悝非但不开心,反而一听就头大了。原来三年前那桩案子是他审理,冤杀了一位嫌犯。如今真相大白,按照《法经》,错判者应该处死。李悝心情沉重,思索再三,写下遗书自杀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很可疑。但它的流传,却体现了李悝执法的无私和严肃,我们不由地对他增添了几分敬意。


李悝变法是战国变法第一篇,开启了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浪潮。魏国又是法家的发祥地。李悝之外,战国著名的大法家商鞅和吴起都曾经在魏国服务。商鞅去秦国变法,吴起去楚国变法,都是从魏国出发。战国最著名的三大变法运动,李悝变法、商鞅变和吴起变法,李悝变法是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的样板。


文侯支持李悝变法,发动颠覆传统的改革,历史上没有先例,他是头一个吃螃蟹的人,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战国初期几大社会变革,诸如剥夺贵族特权、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乃至依法治国等等,都是由魏文侯率先发起。变法为魏国的发展制订了符合时代潮流的合理制度,促进了魏国的经济繁荣、国防强大和社会稳定。因此班固在《汉书》中称赞说李悝"相文侯,富国强兵"。


2.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变法图强,增强国家的硬实力之外,魏文侯还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魏文侯重视文化建设,培育国家的软实力,借重的主要是儒家的智慧。


首先,尊儒敬贤,令魏文侯得到几位大儒的支持。


我们先从《战国策》的一段故事讲起。


《战国策》第268章记载了“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的故事:


文侯和田子方一边饮酒,一边听音乐。文侯听着听着就发议论了,“钟的声音不对,不和谐,左边的音太高了。”


田子方笑了笑。


文侯问:“您笑什么?”


田子方答道:“我听说,英明的国君关心的是政事,不英明的国君关心的是音乐。现在您对音乐这样精通,我担心您对政事搞不清楚啊!”


文侯听了立刻说:“说得好啊!敬听您的教导。”


那么,这位田子方何许人也?他是当时有名的大儒。吕氏春秋》甚至把他和老子相提并论。魏文侯对他非常尊重。《史记》上记载了田子方和魏国太子的一段逸事。


一次,太子驾车在路上遇到田子方,出于对父亲老师的敬重,太子立刻避让于路旁,并下车向田子方敬礼。但是田子方竟然坐在车上傲然而过,不予回礼。太子十分气愤,心想:你田子方论身份也不过就是个门客,竟敢对我太子如此无礼?于是大声喝问田子方:“你回答我,是富贵者有资格傲慢呢,还是贫贱者有资格傲慢?”


田子方望了望气得满脸通红的的太子,不卑不亢地回答说:“真正有资格傲慢,可以摆架子瞧不起人的,只能是贫贱者。富贵者怎么敢傲慢呢?”


这个回答太出人意外,太子不由瞪大双眼追问:“为什么?”


田子方还是不卑不亢地接着说:“国君如果傲慢待人,就会失去人心,失去人心,国家就危险了;大夫如果傲慢待人,就会失去支持,家臣作乱,祖业就完蛋了。这方面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反观贫贱者呢,无家无业,四海飘泊,主张不被用,处境不顺心,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他离开不顺心的地方,就像脱掉一双不跟脚的鞋一样。贫贱者难道还怕失去贫贱不成?”


太子一听傻眼了!


田子方就是这样一位蔑视权贵,直言敢谏也能言善辩的大儒。在文侯举办的宫廷音乐会上,他非常直率地批评文侯不要沉溺于声色犬马,耽误国家大事。文侯呢,非但不生气,反而真诚地赞扬田子方,十分谦逊地向他请教。


其实深究一下,田子方的批评未必有道理。孔子就十分喜欢听音乐,《论语》甚至说“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听到韶乐这么美的音乐,几个月吃肉都没滋味,现在哪有这种音乐的发烧友?过了很多年,文侯的孙子魏瑩当了国君,也就是魏惠王。孟子曾经和这位惠王有个著名对话,对话中,孟子教导惠王说,不是反对君王享受快乐,享受快乐,要与民同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能你在那儿穷奢极欲,花天酒地,声色犬马,这边百姓啼饥号寒,怨声载道,那样你的快乐恐怕也很难持久了。


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记》还专门记载文侯向子夏讨教音乐的问题。文侯老老实实地承认,听古乐这种教化之乐强打精神,唯恐躺那儿睡着了,听靡靡之音就不知疲倦。子夏给他讲了一番大道理。于是文侯就端正自己的审美趣味,培养了对古乐的兴趣。


因此文侯听音乐未必是沉溺于声色犬马,而是要有利于教化。但是面对田子方劈头盖脑一顿上纲上线,文侯却不做辩解,而是虚心讨教,对大儒的敬重,跃然纸上。


《史记》谈到文侯的学历指出:“文侯受子夏经艺”,这是说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学习治国之道。

下期预告

第一期 战国第一霸(下)

往期精选

士林夜话 | 不识时务——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告白

士林问学 | 全球化与宗教问题

士林夜话 | 人大的教授辣么廉价?

士林夜话 | 堂堂北大,怎能藏污纳垢?

士林夜话 | 别拿学术说事儿了——关于刘对李泽厚老师的批判

士林夜话 | 搞纳粹那一套的代价

 

公众号:赵士林99


腾讯微博:@小林


本平台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