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士林讲座 | 第二十期 秦始皇的千秋功罪(下)

2017-09-19 赵士林 赵士林99

引子


 

  悲惨时代

战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一个转型的时代,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悲惨的时代。战国,战国,顾名思义,战国的时代主题就是战争。战国时代另一个附带的主题就是为战争服务的阴谋。战争加阴谋,用西汉政治家贾谊的说法就是:力和诈。暴力加欺诈。战争也好,阴谋也好,暴力也好,欺诈也好,目的都是争城夺地抢天下。那是一个只看实力,不看情面,情面围着实力转的时代。金戈铁马,惊心动魄,刀光血影,杀气腾腾。战国的有心人,跟踪记录了这个惊心动魄的时代。到了西汉末年,有位出身皇族的大学者刘向,将这个跟踪记录的战国大事记汇编成一本书,起了个书名叫《战国策》。《战国策》的一段段记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的像博客,短的像微博。段段引人入胜,篇篇神采飞扬。说起来,战国这个时代名称还就得名于这本《战国策》。翻开《战国策》,令你惊奇,令你赞叹,令你恐惧,令你愤怒,令你喘不过气来。别的先不说,就看它留给我们的那些成语: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狡兔三窟等等,至今都还活在我们的嘴边,真的是生气勃勃,叹为观止。《战国策》里有义薄云天的古圣先贤,有视死如归的侠士君子,有老谋深算的职业政客,有奸诈狡猾的投机分子。国君、大臣、将军、商人、英雄、美人、君子、小人,形形色色,都被《战国策》用生动的文笔描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一部《战国策》,政治家在里面看到雄才大略,野心家在里面看到阴谋权术,君子在里面看到大义凛然,小人在里面看到有奶便是娘。因此有人说,读《战国策》,君子小人各有所得。《战国策》最引人关注的,是战国七雄的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国际战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国的国家战略,各有千秋;七雄之间的国际大比拼,可圈可点。




第二十期 

秦始皇的千秋功罪

(下)

战国策



三、焚书坑儒


李白歌咏秦始皇诗云:


秦王扫六和,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


喜欢秦始皇的人经常引用这几句诗。其实,李白这首诗立意却是讽刺秦始皇劳民伤财,寻求长生,这就是后面的“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是讽刺秦始皇征用刑徒七十万为自己在骊山造坟。派徐市等人漂洋过海寻找不死药。最后呢,还是黄泉之下,腐烂成灰。


就秦始皇的政治表现来说,有宏伟的政绩,也有空前的暴行。因此,他才成了争议最大的君王。


于是,如今的艺术作品,也为秦始皇塑造了两个反差极大、对比鲜明的形象:电影《英雄》里陈道明扮演的秦始皇,英武睿智;电影《荆轲刺秦王》里李雪健扮演的秦始皇,猥琐险恶。


千秋功罪,肯定秦始皇的,着眼于他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百年战乱,实现了统一,创立了中华帝国这个巨大的时空体。否定他的,着眼于他的暴政,如横征暴敛、严刑酷法等,其中又以焚书坑儒为代表性事件。


焚书坑儒,已经成了秦始皇暴政的象征。这个事件起于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宴会。


席间,博士周青臣拍秦始皇的马屁,称赞秦朝的郡县制,“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另外一位博士淳于越不以为然,站出来反对郡县制,主张学习古代的分封,理由是“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如今你皇帝富有海内了,但你的子弟却仍是寸土未封的匹夫,将来中央有事,谁来救援?淳于越进而提出复古:“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是一场以古为师还是以今为师的大辩论。其实也是儒家和法家的一场大辩论。儒家主张师古,法家主张师今。秦始皇让群臣讨论。丞相李斯作为大法家,坚决反对淳于越的观点,指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时代不同,治国理念也要更新。话到这里,还只是正常的讨论。李斯的看法未必没有道理。但李斯接着就扣政治帽子了,“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这些读书人是古非今,蛊惑百姓,制造思想混乱,结果必然导致“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上面君主威望降低,下面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李斯由此建议统一思想,禁止私学,也就是禁止民间办学,若有想学习的,“以吏为师”,由官吏当老师。进而主张焚烧《诗》、《书》等儒家典籍,向秦始皇提出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民间敢收藏《诗经》、《尚书》及诸子百家著作者,全部由地方官收缴烧毁,医药、占卜、种树等图书除外。


秦始皇支持李斯的建议,于是,发生了焚书事件。


第二年,由于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死药的几位方士找不到药,还背后议论秦始皇,并且畏罪潜逃。秦始皇大怒,搜捕方士和儒生460多人,全都在咸阳给活埋了。这就是坑儒事件。坑儒事件发生后,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曾经劝谏父亲:“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非但听不进去,反而迁怒于儿子,把扶苏赶出了咸阳,命他北上内蒙去做大将蒙恬的监军。


焚书坑儒作为古代暴政的象征,遭到千古唾骂。但为秦始皇站台的,却这样那样地为焚书坑儒辩解,理由不外是焚书没全焚,留下了科技书,儒家的书也没全烧,只是不许民间流传,官方仍有保存。坑儒坑的不是儒,是一些江湖术士。那么,这些理由成立吗?


首先还原和比较一下历史事实。焚书不是秦始皇李斯的首创,秦国早有焚书的传统,是商鞅开的先例。商鞅变法就已经“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和氏》)


后来清代乾隆组织编写四库全书刻意篡改增删历史文献,其文化灾难较焚书有过之无不及。


坑儒的实质是迫害批评人士,这当然也不是从秦朝开始,秦朝之前最有名的案例是周厉王弭谤。西周的暴君周厉王为了打压对他的批评,派巫师搜集批评言论,杀害批评人士。历代暴君的暴行之一就是杀害提出批评的臣民。秦朝开始正式设立“诽谤罪”,群臣给皇帝提意见,皇帝如果认为是诽谤,就可以要你的命,是不是诽谤自然是皇帝一句话。但是后来汉武帝的腹诽罪甚至超过了诽谤罪,所谓“腹诽而心谤”(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肚子里不满,心里诽谤,也是犯罪。揣测你的动机,根据你心里的想法,定你的罪,要你的命,这就更野蛮了,汉武帝时著名的大功臣窦婴就被诬为“腹诽而心谤”,结果被汉武帝判了死刑。


既然焚书坑儒前后都有更严重的政治暴行,为什么一说到古代暴政,人们更多地就会提到焚书坑儒?就因为它的示范效应十分恶劣,从而使它成了古代暴政的“形象大使”。秦始皇刚刚统一不久,就集中地大规模地大张旗鼓地焚毁学术文献、活埋读书人,大搞野蛮的思想统治、残酷地迫害文化人,使这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显得格外地面目狰狞。为焚书坑儒做的那些辩解其实非常无力。这些辩解无法面对或者刻意回避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一次活埋四百六十多位读书人,大规模焚毁民间文化典籍,已经是不可饶恕的罪恶。烧得是否彻底,被活埋者有多少儒生又有多少术士根本是是无关紧要的枝节。对焚书坑儒的很多辩护不是认识问题,而是良知问题。


例如某位江湖先生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辩护的理由竟然是,那些个被活埋的儒生很讨厌,总背后议论政治。议论政治就讨厌,讨厌就该活埋,这是什么逻辑?秦始皇千古之后总算找到了知音。可叹这位江湖先生还是学佛之人。


然而,焚书坑儒既统一不了思想,也无法熄灭反抗,徒然留下狰狞残暴的历史记录,从而永远地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


后来,唐代诗人章碣的诗《焚书坑》和明代诗人陈恭尹的诗《读秦记》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仍不能挽救秦朝迅速灭亡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章碣诗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完蛋了,只剩下函谷雄关和黄河天险,空守着他的故居。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呢,山东反秦义士已经揭竿而起,他们的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并不读书啊!


陈恭尹诗云: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明:陈恭尹《读秦记》)


批评的声音很容易封杀,百姓的怨恨却难以消除。秦朝的法律虽然严酷但是也难免疏漏。君不见黄石公夜半桥边呼唤张良赠他兵书,却原来人间还是有烧不尽的书。


四、人算不如天算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帝国,八面威风,不可一世。望着纷纷西向咸阳俯首就擒的各国诸侯,秦始皇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满足。但是统一大业的辉煌也令秦始皇头晕目眩、自我膨胀。他以为马上打天下,也可以马上治天下,靠暴力能够统一中国,靠暴力也能够为所欲为地压榨百姓。于是严刑酷法,横征暴敛,滥杀无辜,穷奢极欲。


不管怎样为秦始皇辩护,秦代的暴政都血淋淋地记录在案。随便举几个例子,就已经触目惊心。

例如,秦朝统一之后还保留着野蛮的奴隶制。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奴婢遭到主子杀害、殴伤、侮辱,不得“告主”,告了也不受理,还要治“告者罪”(《睡呼地秦墓竹简》)


秦代法律继承商鞅轻罪重罚的野蛮做法,民夫服劳役,劳动中哪怕损坏了仅值一钱的工具,就要遭到鞭笞十下。值二十钱以上则“熟笞之”,就是不计次数地任意抽打。


秦代赋税之繁重等于是对百姓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百姓家里得到一条狗都要上缴。贫苦农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


秦代徭役之沉重骇人听闻。大型工程如阿房宫、骊山陵、长城、灵渠、驰道等,尽管其中有些工程对巩固统一、抵御侵扰、促进交通有积极意义,但却以剥夺民众的基本生存权为代价。百役并举,民众不堪重负。秦代全国人口两千万,每年被迫服役的不下两百万,男丁不足,又征女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秦代百姓的悲惨无助。


秦代的暴政,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真的是“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尤未足以澹其欲也” (《汉书·食货志》)


严刑酷法苛捐杂税之外,秦始皇还滥施淫威,肆意杀戮。


秦始皇嗜杀成性,是历史上少有的杀人魔王。统一天下后视察赵国故地,居然将当初和她的母亲过不去的邻舍全都杀。


一次他出游梁山宫,看到丞相的随行车马很多,心里很不高兴。有人告诫丞相,丞相从此便减少了车马。这个暴君知道后大怒,猜测身旁的随行将自己的不满告知了丞相,竟然下令将自己身旁的随从全都杀了。公元前211年,有不满秦始皇暴政的人在一块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个暴君知道后,立刻派人追查。找不到刻字的人,竟然将住在陨石附近的百姓全都杀光。


前面谈到,大臣们劝谏他不要囚禁生母,他居然接连杀了二十七位劝谏的大臣,还是用十分残酷的蒺藜方法杀害,也就是用藤条抽死,抽死后还把尸体挂在门楼上示众。后来章太炎先生为秦始皇辩护说“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章太炎:《秦政记》)


后世都说秦始皇严酷,但他不错杀一个官吏。不知道章太炎先生如何得出这个结论?


今天更有为秦始皇辩护者称秦始皇为“仁君”,称一个杀人如麻的暴君为仁君,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未免太离谱了。


但是当年秦朝的百姓可不这么看。秦始皇和他的儿子二世皇帝胡亥乃至李斯、赵高等凶残无比,动辄以酷刑、屠杀来威吓百姓,最后搞得百姓“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汉书贾邹枚路传》).


人人怨气冲天,家家成为仇敌。


结果,九百个小百姓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很快就结束了秦朝暴政。貌似强大无比的秦帝国,只存在了十五年,传了两代就完蛋了。


秦代的教训典型地体现了老子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74章)


老子的警告穿越历史的天空,令那些独夫民贼心惊肉跳。


 秦始皇树立专制权威很有天才。他否决了大臣们为他起的泰皇名号,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和帝组合起来,自称皇帝。“皇帝”这个名词的知识产权属于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 “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他的意思是皇帝的位置要由他的子子孙孙一直当下去。他是始皇帝,就是第一世皇帝,儿子则是二世,孙子则是三世,再往下八世、九世,千世万世,n世。千秋万代。真是做他的春秋大梦,但是他做梦也也想不到,传到二世就完蛋了。


评价秦始皇这样的历史人物,历史主义要讲,道德主义也要讲。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看,不管是不是摘桃子,秦始皇统一天下功不可没。但是,统一后,天下黎民又从战乱的虎口陷入暴政的狼窝。从道德主义的角度看,秦始皇的暴政又令人憎恨。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谈到秦始皇的统一天下,有一个著名看法:“天假其私以济天下之大公”。就是说,秦始皇当年统一天下,废封建,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种种举措,不过都是为了满足他的私欲,都是为自己的家天下盘算。


 但是天道在冥冥中借着他的私欲实现了统一的大公。统一天下改变不了历史对秦始皇的定论:独夫民贼,凶残暴君。统一实现了,他的私欲、他的家天下却很快就灰飞烟灭。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最后也只能成为天道的工具。这就是历史的无情,西方人把这叫做历史的诡计,中国人把这叫做人算不如天算。

往期精选

士林夜话 | 不识时务——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告白

士林问学 | 全球化与宗教问题

士林夜话 | 人大的教授辣么廉价?

士林夜话 | 堂堂北大,怎能藏污纳垢?

士林夜话 | 别拿学术说事儿了——关于刘对李泽厚老师的批判

士林夜话 | 搞纳粹那一套的代价

士林夜话 | 将公民囚禁于太平间三年是“人文关怀”?

文化热点 | 真的是玛丽苏剧里的一股清流吗?《楚乔传》之纵横四届

文化热点 | 看了这篇才知道《敦刻尔克》跟王芳没有关系

 

公众号:赵士林99


腾讯微博:@小林


本平台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