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是一种态度 | 参与式议事—会议协作(TAF) 工作坊总结
编者按:
6月的善导参与式议事工作坊结束后,来自益博的朱超对这次工作坊做了一次总结。结合培训及益博的工作进行的总结与实践反思,我们看到因为这次工作坊的触动,团队已经在会议讨论、机构发展上尝试更新和调整,期待这次的学习有助于益博团队在机构发展上的突破,也期望这次分享能让更多伙伴看到,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还记得去年国庆春桃在三门组织的春桃伙伴·社区阅读推广研习营,那是我第一次参加体验式的培训,现在回想起研习营的培训内容依然是历历在目。参加善导培训的第一天,时间仿佛又回到了三门,空间漫步相互认识、结对学习伙伴、分家庭小组、领取每天家庭任务、共同讨论学习期间的约定......,我知道这又是一次能刻在我脑海里的学习经历。
每次体验式的培训总能让我体会到一种新的处事态度,三门的培训让我体会到“游戏是一种态度”,游戏的态度+阅读,让阅读在游戏中完成,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意境。善导的培训也是如此让我体会到“协作是一种态度”,协作者的7大基本素养(聆听、追问、归纳、提问、厘清、整合、简要表述),不仅是在会议协作时有用,在平时的交流中也可以不断去练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处事态度。3天工作坊,我们结合各种工具不断去练习深化协作者的7大基本素养。
除了以上我们共同产出的思考与收获之外,在培训内容上让我印象深刻,并且回到机构实践的有3点:
1、动态讨论模型:钻石模型
2、如何设计会议目标
3、参与式决策的层级
钻石恒久远,讨论常使用
从一个现实讨论“我们如何在最后一天下午,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做一个难忘的庆祝仪式?”出发,协作者带领我们一起展开讨论:
1、先家庭小组讨论:回忆自己比较难忘的庆祝仪式?(建立对难忘的庆祝仪式的共通点)
2、家庭小组头脑风暴:可以有哪些庆祝仪式?
3、家庭小学选出3个想法,分享到大组,并且通过追问厘清,各自的想法;
4、因为数据不够,每个小组再贡献3个想法,并且通过追问厘清,各自的想法;
5、对想法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不断的追问厘清,简单描述和整合归纳,形成共识;
6、对分类的想法,进行小组分工。
这样的讨论流程在益博的工作中也时常发生,但相比之下,益博讨论的丰富性、过程控制、以及最终的产出总觉得不是很理想,很多事情的讨论会流于形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大家的执行力度也比较弱。
讨论结束后,大头引出钻石模型,让我们从一个整体的视角去观察刚才讨论的整个过程,我心中很多的疑惑顿时得到了解答。原来一个完成的讨论是从发散期→动荡期→收敛期,钻石模型可以让协作者更好的去把控讨论流程,在讨论不充分的时期延长时间或加入其它观点,让讨论的成果更加理想。
小三角,促会议
大头在分享如何设计会议目标的时候提到一点,很多看起来无法达成的共识,其实是参会人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反观益博的会议情况,我自己是一个目标性很强的人,特别是在会议讨论上,如果最终没有达成会议预计的目标,或者会议达成一些共识,但并没有很好的去落实,我会觉得会议没有价值。
过程中不会关注参会人情感目标或过程目标,这样的会议就算最终勉强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对于情感需求没有被满足的参会人,在执行时没有很强的动力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决策有层级,不用全参与
通过同机构伙伴讨论所在机构的决策习惯,大头归纳出了参与式决策的五个层级,大家对参与不同层级的决策提出了不同的感受。
但其实所有的决策方法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不同的决策,不同的目标适合不同的决策方法。反观益博的决策习惯,很多的决策需要团队所有成员同意才能实施,这个过程中让决策成本变得很高,往往需要组织很多次讨论或者交流,对持反对观点的相关方需要多次交流沟通,变得低效,而且可能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
结合学习资料“参与式决策的层次与价值”,不同权利的利益相关方,在不同的决策层面应有对应权利,根据不同的决策层面,每个利益相关方都应该用好自己的权利。
我们在行动
回到益博的这一个多星期,我们组织6次集体会议讨论,主要是对益博接下来发展方向及团队成员定位的讨论。在会议讨论中,不断去熟悉协作者7大基本素养,利用钻石模型组织讨论,能感受到明显的变化,讨论不像之前那样会无限跑偏,陷入细节,在观察到伙伴有情感没有得到满足时,会延长其表达时间,甚至单独交流;在团队伙伴讨论思路单一时,会补充一些相关的情况加入讨论;在团队发展方向明确之后,确定各模块责任人和利益相关方,确定各自的权利和责任。
感谢春桃基金会谭丽推荐参加善导:参与式议事——会议协作(TAF) 工作坊,感谢春桃对本次学习的支持。感谢一起参加培训和一起组织团队讨论的伙伴梁海荣,在讨论过程中我们相互协作,我觉察到自己时不时还是会忽略参与人员的情感目标,他会适时提醒我,并且在我协作陷入困难的时候,很好的衔接。
原文:朱超
编辑:道道
「协作者后花园」是「善导公益发展」(微信ID:v-bus1205)开辟的一片属于协作者的园地。在这里,我们不会有太多关于协作课程的招募信息,而是透过分享活跃在不同领域的协作者的行动、思想和理念,推动协作者社群的发展。
我们希望这片园地是属于所有协作者的,每个人都有参与到其中的方法和可能性,所以欢迎来稿(联系微信人格号vbusvbus)、留言或其他方式与我们互动,我们一起共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经验及知识交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