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协作,发现新生的奇幻之旅

王萌 协作者后花园 2020-09-14


编者按:本文作者王萌参加了今年7月善导在北京举办的参与式培训(TOT)工作坊,她整理分享了这四天的丰富的学习和收获。文末彩蛋,她写下了把所学运用回自身工作后对协作的新一轮理解。


2017年我第一次接触到“协作者”这个概念,有所了解后开始对这个角色感兴趣,特别认同协作背后的“共创、参与、聆听、打开、信任、接纳”的理念,同时作为资助工作者也常常需要这些理念的支撑以及激发多方共创的协作技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当看到善导要来北京开工作坊的消息,就立刻报名了。


站在今天回头看,特别开心自己follow my heart。因为,所得远远超过所想。这是一次新生之旅,在这场旅程中我对自己、对未来对工作方法有了全新的视野。




Day1

学习团队的建立 & 协作者的7项基本技能


【创造“有安全感的环境(安全容器)”,

让参与者走出舒适区,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感觉第一天上午工作坊的节奏比较舒缓。协作者们认为用充裕的时间让大家在舒缓自在的氛围里建立情感连接以及对自己、对空间、对伙伴的安全感,是十分值得的。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如此。


安全的容器

安全的容器可以为参与者们创造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走出舒适区,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一个好的“容器建设”能帮助小组成员表达不同的情绪及想法,引导他们自我开放,并帮助参与者思考“谁在这个空间里”。


作为协作者,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引导,同时在感觉容器足够稳固时给参与者们提供更高风险的行动机会来扩展每个人的边界。这个环节也让参与者尝试了更高风险的行动来拓展自己的边界。


这几天,我体会到照顾好自己的重要。

当我们真正可以体会到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很多问题都可能随之解决。我看到了一直被忽视的自己,并且知道照顾好“她”多么重要。


工作坊营造的场域有很强大的能量,而且是有温度的和有安全感的,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得到聆听、接纳和看见,我也感觉自己干涸的心获得了很大滋养。这样安全友好的氛围让人心情平和,并愿意敞开心扉表达自己。这种治愈的力量让我回归到工作和生活中也更能够从很多场景中抽离出来。来之前的负面状态不见了,我可以很平静地觉知自己的感受,照顾好自己,也尝试去感受对方的需要。


【了解和练习协作者的七项基本技能】

协作的七项基本技能分别是:聆听、简要表述、追问、开放性提问、复述确认、归纳、整合。其中细致的、有建设性的聆听(找出积极面、问题、困难和张力)是协作最基本的技巧,其它协作技巧都建立在有效聆听的基础之上。


我们在深度聆听中感受对方说出的话背后的需求与感受。

我是在学习伙伴之间分享“你最近遇到的困惑/挑战是什么?”的环节时,开始对工作坊建立了真正的安全感。我和李迪分享了我最近遇到的很大的困扰,李迪恰巧又是很专业的非暴力沟通咨询师,当他听完我讲述后,说“所以你需要理解,是吗”,哇,那一瞬间我眼泪差点就夺眶而出,赶紧低头遮掩过去。我感到得到了莫大的理解,也切身体验到聆听(listening)和听到(hearing) 的区别之大。聆听是听背后的感受、深层次需要和想表达而未表达出的信息,听到只是被动听我们想听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深度聆听可以帮助参与者融入的原因。

通过协作者其他基本技能的学习,我还收获到:

- 协作者应该尽量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望,把机会给参与者;

- 协作者抛出一个问题,没有人回应。原因可能是大家还需要时间思考,或者是问题有点难;

- 对于声音比较小/表达不是很清晰的参与者的观点,对着所有参与者复述Ta的观点,帮助所有人看到Ta的表达;

- 参与者说太多如何引导:er~,所以你用一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是?

- 让问题回到主线的提问方式:所以你刚分享的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把不同的声音/意见看成是补充视角,帮助自己把原有的东西做扩展;

工作坊现场的小组讨论





Day2

 
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协作者的工具箱实践+自由交流


我体会到,参与式学习好处在于可以在其中发现更多(比讲授式给参与者的收获多N多倍),感触更直观,不枯燥有乐趣。


我们组表演时,有个计划外的情况出现(大家对于讨论的一个环保问题有不同意见,而且各方意见比较鲜明),协作者没有引导或打断而是顺势而为让TA继续发生。事后协作者说一是这个情况本也是后面要讨论的,二是她观察到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现场的能量很高就顺势而为了。这也说明了协作者这份角色的特质之一:观察现场,顺势而为。

参加者关于三种教学方式的讨论产出

参加者头脑风暴,用便利贴的方式回顾工作坊中使用过的协作者“工具”


通过工作坊,我还了解到了其他用于创造彼此看见和激发参与的有趣工具:

●aha时刻、“乔哈里之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其中我不知且他人不知的内容,被发现的时刻成为aha时刻。

●通过工具(便利贴让everyone写下思考与视角)让大家有机会梳理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和彼此看到

●围成圈,让参与者彼此看到




Day3

 
体验式学习圈协作者如何带出整全思考双人实践


【画“好漂亮”】

协作者让每个人拿出带在身边的最珍视的一件东西,放在中间叫做“好漂亮”的方巾上。大家围成一圈画画,之后轮流传阅。


大家依次传递看画。我看到的第一个和我视角不同的画时,第一反应是“这画的都是什么,完全看不懂”,然后忽然发现原来画这幅画的伙伴和我坐的位置不同,他看到的和我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视角,我看到的可能不是事实/事物的全部,对于不一样的声音或观点,应该放下评判把TA作为自己视角的一个补充。 


【两人一组来实践协作技术+体验式学习圈】

我和学习伙伴协作的主题是围绕非暴力沟通来设计的---“你印象最深的一句伤人的话”。


这次实践给我了很多启发。

- 两个协作者在协作之前的充分沟通、对角色分工的共识是十分重要的,不然容易在过程中卡壳。

- 协作者对于工作坊的内容尽量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和准备,这样容易建立信心。

- 协作者在过程中应该把自己的情绪放在一边,如果协作者有情绪,会直接反应在工作坊的实际情况上,应该觉知协作者应有水一样的特质,放下放空自己才能看到多元视角,才能接纳包容不同的声音和情况。 

 

参加在小组内结合体验学习圈做前一天流程的拆解



Day4

 
工作坊设计与回顾展望

在这样友好、温暖、被看见和接纳的群体里,在大自然能量的补充下,我的状态越来越好起来。


横向设计思路是一种设计的艺术。协作者在设计工作坊时,需要根据参与者自然的生命周期,来思考什么时候应该设计什么样的体验活动。这个结构的设计会影响每个参与者对工作坊内容吸收的程度。


想分享协作者提到的一个案例来呈现如何结构化地让被动参与者表达真实情绪。

Heaven曾带过一个教育主题的工作坊,参与者都是被要求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开场就能看到大家的参与度非常低。于是Heaven请大家站成一排,问了这几个问题:

首先,大家有教学10年以上的请站出来;有一些老师前跨一步站出来了。然后,曾经教过一个很让你感到骄傲的学生的请站出来;又有一些老师表情稍微松动鲜活了一些,站出来了。最后,认为自己是被迫参加这个活动的请站出来,有不少老师站出来,老师们此时愿意以及敢于表达真实情绪了。

第三个问题是协作者真正想要参与者表达的,希望参与者可以真实表达被动和抵触的情绪。


但如果直接问效果会如何?而通过结构化的问题设计让参与者把自己与场域建立联结后再问效果又会如何?

 

在我看来,协作就是通过有人文关怀的,有层次递进的专业理念和技术来让参与者被充分激发和点燃,从而让活动得到最棒的效果。

 



在工作坊强大而温暖的气场中,在李迪、Heaven和其他伙伴的帮助下,我刷新了很多认知,体验了美妙的参与式协作和非暴力沟通。

从技能get我也体验和理解了基于赋权与知识共创的学习方式,了解了协作的理念及基本技能、初步知道了如何基于体验式学习设计工作坊,并且在最后设计了会运用在工作中的参与式工作坊课程

 

同时,我还看到自己在心态与认知的改变:

- 第一次看到了公益的思想源头是“赋权”;

- 第一次非正式地跟一线公益伙伴探讨资助与被资助关系;

- 原来每个人真的、真的都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人都在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关注内心感受与心灵成长,有些人就是拒绝深沉。这提醒我,不要试图“拯救,唤醒”谁。这提醒我,看到和尊重差异性;

- 关于“不冲突”:有些冲突未必是需要的,协作者心里要有这个觉知。

- 协作者面临“攻击”时,觉知“攻击”是因为有需求没有被看到,不要把攻击理解为攻击个人化。

 

实践后,我重新去思考协作者的角色。


书上说:优秀协作者的主要特征是保持内容上的中立。协作者的主要角色体现在协作过程。Ta要努力构建一个公平、包容和开放的过程,保证每个参加者之间的平衡,建立一个让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可以投入的安全空间。

 

保持内容中立为什么很重要?

如果协作者提出建议会被理解为你认为参与者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这都源于一个信念:协作者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更好的。而这个念头与协作的本质相悖。

 

8月,我在和珍珍一起协作“莲子计划终评专家意见反馈工作坊”后,再阅读这段话。对于“协作者相信智慧在每个参与者心中脑中,以及被激发的共创当中”“让权力和信息在参与者之间充分流动起来”,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放下我执(很难但重要),安抚好忐忑和希望掌控局面的心,相信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智慧和创造力,打造最棒的舞台然后把舞台中心的位置交给参与者。

  

四天的旅程,每个环节的设计、协作者们说话的方式无不体现他们信守的“尊重、平等、看见与接纳、相信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有价值”的理念。而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情节、场景和人们的姿态表情和反馈,每个参与者才得以真正感受并理解什么是尊重、平等、看见不同和接受差异,什么是相信每个人都拥有智慧。

这份理念,或者叫文化,是善导的协作者们所信奉的,更棒的是他们把理念化为日常种种,如此这般,理念才得以激活。我也愿成为这种理念的践行者。


大家带着满满的感动、喜悦、认同、满足,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


原文作者:王萌

编辑:嬷嬷

排版:嬷嬷

配图:王萌


本文的原文作者为王萌,感谢她授权“协作者后花园”转载与删改,其他公众号如需转载,请先申请授权。


作者

王萌

资助型基金会项目官员

关注公益行业建设领域


喜欢感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喜欢做与人相关的工作,三年前抱着“希望自己让世界更美好一点点”想法来公益行业做了资助型基金会项目官员。工作中常常需要组织议题的多个相关方做讨论,苦恼于不知如何激发大家的热情和智慧,进而更好达成讨论的产出。

2017年间接了解到协作的概念,对这种基于“信任,开放,倾听,平等,看见每个人”的活动组织形式眼前一亮,这正是我需要的!

2018年善导来北京开课,带着满满期待而来,怀着满心收获和欢喜归去。

这之后我参与设计和讨论了三个与工作相关的协作工作坊,一个是收集项目相关方对项目的反馈意见,两个是团队内部讨论资助工作,我看到了会议注入协作理念后呈现的更多光彩和产出,有点振奋也需要继续学习和实践更多。



本期话痨


不知道这篇文章有没有带给你什么启发呢?又或者有什么问题你想更多探讨/了解吗?

欢迎文末留言分享你的疑惑或思考。




园长爆料


好消息!!今年善导到贵州开课啦!

10月13日至16日,连续四天,新一期参与式学习TOT(协作工作坊);

(还有各种奖学金可供申请哦~)

请猛戳这里了解更多招募信息



更多相关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协作者后花园【思想者】系列。


「协作者后花园」是「善导公益发展」(微信ID:v-bus1205)开辟的一片属于协作者的园地。在这里,我们不会有太多关于协作课程的招募信息,而是透过分享活跃在不同领域的协作者的行动、思想和理念,推动协作者社群的发展。

我们希望这片园地是属于所有协作者的,每个人都有参与到其中的方法和可能性,所以欢迎来稿(联系微信人格号vbusvbus)、留言或其他方式与我们互动,我们一起共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经验及知识交流之地。


来稿

请邮件发送至 info@v-bus.org(备注:协作者后花园投稿)

或者直接挑逗善导人格号:善导公益发展(江湖人称:展展)~

期待你的来稿分享,共创集体智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