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计划 | 一场小而美又意犹未尽的经验对话,在场的人说聊得起鸡皮疙瘩
编者按
10月中,借着O计划2019年项目中期评估之际,我们邀请了广州及周边的几位小组发起人,做了一场小而美的访谈交流会。仅短短2个小时的分享讨论,却有生动的故事在涌现、丰富的经验在流动。我们从中采编了一些故事与思考,虽然很难让你体会到现场对话而生的鸡皮疙瘩,但也希望尽可能把这些宝贵的分享送给大家。
从各自最深印象的故事分享出发,
我们走向不同小组间的经验对话。
设计带领上的相互支持
云南哆悉哒小组发起人茜茜分享他们的做法。核心协作者/发起人尽可能做到了全程跟进陪伴,研课-修改-实践-复盘,帮助带领者渡过初尝试的担心和害怕,逐步建立信心。而在研课过程中,可以不直接地给到建议,只在讨论卡住时才给提示。有时难免会带着自己对发起人协作经验的假设,而当发现现状和自己的期待不同,就需要顺应着来摸索介入的时机和度。对于教案,不求完美也不求一次成型。带领者先出1.0的雏形,共同讨论、修改出2.0,不要求100分的教案,可执行就好,再拿到行动中实验。
广州拉风小组的发起人颖梅,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计划带领组员们共同学习协作者的基本技能,但设计后没有给到别的成员来阅读进行反馈,带领时觉得有点生涩。她对比发现,也觉得有伙伴共同设计和带领相互支持很重要。
专注做阅读推广的小组,集体研课时总抱着一摞摞的书
(云南哆悉哒小组)
团体关系上的联结与陪伴
与其他大多数小组因聚焦的议题而聚合不同,中山的不倒翁小组以地域为基,小组成员的背景很丰富,而共学的主题也非常的生活化。
发起人子暖和Winwin分享说,我们有四个发起人,起初设计了很多故事分享的环节来促进彼此的关系联结,之后再招募了十几个小组成员,会特别关注如何找到合适的契机把大家聚拢起来。小组经历了成员招募时的线上面试、见面会绘画各自的前半生、暑期后见面分享彼此近期经历,发起人平时也会在群上主动撩大家聊天来保持群活跃。他们发现,小组创造了一个共同的空间,很多平时不太容易和身边同事朋友分享讨论的话题都可以拿出来讲,而且彼此有共鸣;而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情也可以拿到小组里尝试,共同探索、相互支持。至于共学的节奏,一点点做吧,会积累起成就感。
解锁新的共学方式,发起人说重关系和爱折腾是他们的小组基因
(中山不倒翁小组)
找寻并创造实践的空间
协作的学习与实践并不一定要局限在课室里/培训室里,可以在社区,在室外,在工作,在生活,在日常;可以和你的共学小组成员在一起,也可以和你的工作伙伴或家人在一起。只要带着协作者的帽子,处处可以是践行的空间。
东莞的OPEN小组的M记和YM分别分享了两个例子,教育剧场和防毒剧场(防止毒品侵害)。M记当时做了东莞的第一个“不打不骂”教育剧场,每场有40-50位观众,至少需要6-7位协作者。于是组建了临时的协作者团队,做了一天的前置工作坊来给大家分享协作者的基础技能,再共同工作。最后在演出的时候,效果让她觉得惊喜,整体流程顺畅、协作者团队能相互补位、资方也反馈很好。过后反思发现,要做成这样的事情,还是需要储备足够数量具备协作者素养的伙伴。而协作需要放到具体的场景中寻找落脚点;从培养基础能力、建立协作者的角色感、到流程和目标设计、再放到具体的场景中实践。而YM也分享到,过往接触到的大多数戏剧,都是让参加者只是读剧本然后演绎,但现在带着协作者理念的她,在排剧的时候会更看重参加者对剧本的理解,唤起使命感,也会创造空间让学生可以投放。
除了相似背景的成员组成团队,聚焦在共同的主题以外,实践的主题也可以很生活化。比如现场伙伴们分享到,通过协作的方式策划一场参与式的老同学聚会、又或者是婚礼筹备的讨论会、又或者守灵夜里能带领宗族长辈们分享和逝者相关的生命故事。
把协作结合自己的工作-教育剧场,组建并培力协作者团队共同工作
(东莞OPEN小组)
既是发起人,也是共学设计带领的协作者之一,
当初大家为什么会选择“跳坑”?
协作对个人的生活/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会持续地思考协作与我的关系,找寻一直在学习协作的根本动机。发现更大的影响不是如何去设计工作坊,反而是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发现多少带着协作的影子。比如,在沟通中会更加注重倾听;当处于情绪中时,我更有意识地回到中心;面对冲突,也更知道如何处理;也发现会少了很多的批判,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我发现自己的设计和带领能力提升了;观念和态度上也有转变,会更带着欣赏的视角去看待不同人的特质,也更知道如何更好地支持伙伴。”
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伙伴们要线下相聚,其实很不容易
(广州拉风小组)
参加者反馈说
- 在听到别的小组故事的时候,几次有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 案例中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也发现协作可以让生活更加有趣;
- 现场交流才能更有鲜活感,几次线上讨论好像都不如一次线下见面;
- 希望可以在大“O“里面联结更多的相似的伙伴;
- 有的问题之前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们也没有坐下来好好整理过这半年的经历和经验,希望能有机会核心协作者与发起人一起,阶段性地抽离出来做下梳理;
- 还有一些困惑,比如如何激发社群成员的自主性?发起人的期待与小组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接下来O计划会走向何处?……
需要好好聚拢起更多不同小组伙伴,做一场更丰富充分的共学交流才能满足内在需求……
——End——
协作者:巽婷、大头
参与者:
茜茜(云南哆悉哒小组);
颖梅(广州拉风小组);
Winwin、子暖(中山不倒翁小组);
M记、YM(东莞OPEN小组)
撰稿编辑:嬷嬷
【珠三角“O计划”协作者交流会】报名中
11月30日-12月1日,广州,等你来共创一个“O”!
在O计划共学大“O”中,你可以……
๑ 看到O计划同行者:和不同共学小组的伙伴、协作者认识,建立关系;
๑ 看到不同共学的过程:深圳、云南、广州小组将分享不同的共学形态和经验;
๑ 学习协作者的工具法宝:关于正念和身体、提问和思考的协作者技能提升;
๑ 回顾整理你的经验:在自在的协作空间中,一起共创两天的退修、庆祝和学习。
在O计划共学大“O”中,将会发生……
协作者的修炼路上,
搞砸和成就是相伴的,
每一步的奋力和挣扎都在成长、打怪。
体验和学习是相依的,
每一轮的尝试都在突破、创造新的经验。
你我和我们是相存的,
每一回的对话都在传递力量、碰撞火花。
相聚和告别是相连的,
每一次的聚散都在迎接不一样的到来。
好在,我们有一群人同行!
更多了解 2018年全国协作者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