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协作者必须非常了解自己,知道当下自己的状态,与议题的链接|伙伴分享

善导公益发展 协作者后花园
2024-08-24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协作实践经验、跨界合作经验、跨议题从业经验的专业公益从业者,费晓静基于实践的协作思考和个人修炼之路,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学习和借鉴意义呢?


与协作者费晓静对话,一起聊聊协作者该如何保持在当下的感知能力。




费晓静

Impact HUB 上海负责人


多年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咨询及项目管理经验,资深团队引导师。在影响力投资和社会创投领域有丰富的经验。曾参与创立多家公益组织和社会企业。擅长用设计思维及精益创业等工具帮助创业者优化产品和项目方案,以及社群和场域的创造。曾赴德国参与社会大剧院创始人Arawana Hayashi初级认证培训,目前正在参与为期一年社会大剧院高级研修计划。

 

小源:一般在上海这边,大家怎么理解Facilitation?

 

费晓静:Facilitation的话,一般有两个译文,一个是协作,一个是引导。在商业领域,一般用引导这个说法;在社会领域更多是用协作这个说法。其实这两个说法都会用,但在商业领域的话很多会以引导为主。

 

小源:你觉得在商业领域和非营利领域里面,协作的应用有什么区别吗?

 

费晓静: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公益领域,作为一个好的引导师或者协作者,TA都需要从内而外对自己有一个修炼,要学习对场域的把握。而这需要一个过程。在商业领域,(协作者)更多可能会从流程去入手,一开始会更倾向学习很多的流程和工具,更倾向于用工具的方式去做协作;在公益领域,我们会更容易从人的角度去切入,去探究我今天要做的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我今天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

 

作为一个好的引导师或者是协作者,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公益领域,都是需要去理解到协作的本质其实是感知场域、感知人的需求,而引导师的状态会影响到实施引导的整个过程。

 

小源:你怎么看待你作为协作者的这个身份的呢?你觉得作为协作者,TA应该有什么重要的品质?

 

费晓静从一个协作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第一个TA要非常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状态以及去链接“我”和这个议题的关系、“我”和当场的这些人的关系。它其实不是一个纯粹(针对)流程的引导,而是在这个场域里面,当下的状态以及我们想要去往方向的感知和催化 。因此,你要对自己的状态非常的了解,能够感知到自己的状态并随时去调整,知道怎么去应对。同时,你要能够真正的和你的协作对象在一起。

 

要做到这些,首先你要能够了解自己;然后你要去感知你的协作对象的状态;第三,是你要通过一些过程或者流程去帮助这个场域里面的人能够更好地去沟通和交流,达到他们希望达到的目的;第四,这个过程其实不仅是帮助你的协作对象的一个过程,也是作为协作者建立你自己和这个过程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是需要协作者能够随时去转的,什么时候你应该听?什么时候你应该去打断和介入?什么时候你应该去带领团队走向那个方向?我觉得这个是对于协作者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而不是说我设计了这个流程就是按这个流程一二三四去走。过程当中其实有很多的感知,和很多的迈进一步还是退后一步的选择。



小源:你接触协作技术多久了?

 

费晓静:将近10年吧。我在大学里面读研究生的时候,也做过很多针对大学生的培训。那个时候还是以培训的形式为主,但是会使用一些参与式培训的方法。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气候变化领域的民间组织能力建设,推动他们参与到气候议题里面去。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培训的工作,因为这些培训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述,还需要设计一些过程,让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和气候议题连接起来。因为这个原因,开始了解到一些关于协作的内容并开始一些学习。

 

小源:你进行过哪些协作方面的学习呢?

 

费晓静:我觉得一些工具和方法其实是一直都有去学习的,包括我们常用的开放空间、世界咖啡馆等等,这些都是工具。我自己也会学习一些跟戏剧相关、舞蹈相关的东西。但是开始系统地学习协作的话,是我2012和2013两年在瑞典读书的时候。因为我参加的硕士项目叫可持续发展战略领导力,是将领导力跟可持续发展结合的一个项目,所以在课程里面除了学习在自然科学层面如何系统理解可持续发展以外,怎么样可持续发展、自然科学之外,也会去学习很多组织和社会变革的内容。

 

我们的课程里有专门讲协作,还有一个培训是每年我们学校都会组织的,叫Art of Hosting,它会系统地让你体会和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场域的host 。几天的培训里面它会让你去接触不同的引导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在培训中你会去学习作为一个host,或者作为一个Facilitator,你自己的修炼应该是怎么样的,有四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是对自我认知的练习,就是host yourself。第二,是be hosted,这个是关于聆听的,你要进入这个场域里面去聆听其他的声音。第三,是host others就是说你可以如何在这个场域里面去带领大家做一些讨论。Be hosted其实是一个step out的过程,而host others是一个step in的过程(再进一步的过程)。最后就是host community,怎样能够把在这个场域里面零零散散的个体变成一个系统的有共同愿景的一个社群。


我觉得这个不仅是在技术层面学习,而是对自我修炼的学习。从这个角度出发,再去看流程设计的话,就不是说用什么样的工具或流程,而是看这个场域里面所有的人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希望到了下一步之后他们要去达到什么、了解什么、要去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基于这个去设计,比如说从A到B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就不是今天用世界咖啡馆,明天去用一个什么……真正的引导不会去强调我们当下用怎样的工具,更多的是我们在当下怎样更好地感知现场的状态和趋势,怎样用流程去顺应场域的趋势,达到下一个状态。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我自己要体察我自己的状态是怎样的。比如说,有些时候协作者会将自己的理解带进议题里面去,那你就要时刻特别清醒,我现在做的这个介入,是要实现我的目的,还是服务于当下场域目的。

 

小源:“我的目的”和“当下场域的目的”有区别吗?

 

费晓静:有区别啊。有可能你对这个事情有个预先的理解,所以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出来一个结果,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东西,跟你的预期有差距。那么这个时候你是放弃你原来设计的那个流程去服务于当下,还是说坚持要去走完预定的这个过程。我觉得这个对协作特别重要,你知道什么时候要坚持,什么时候要放下。

 

在很多时候,你设计一个流程之后实际上情况是会变的,所以你要去调整。协作者必须非常清醒,是按着现场的状况继续去深入,还是要按你原先的设计去走下去。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小源:对于学习协作的入门伙伴,你有什么建议吗?

 

费晓静:协作者对自我的认知是很重要的,专业的引导师也是如此。你必须知道当下自己的状态,你必须非常了解自己,能够学习去觉察到自己。在过程中,是坚持还是放下,对自我觉察的要求很高。我觉得这对协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小源:你有很丰富的议题经历,像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等,在具体的议题里面,我们如何用协作来解决问题呢?

 

费晓静:我觉得协作者的介入可以让有价值的对话发生,比如说,当我们去探讨一个议题或者在组织层面我们去做一些组织发展的工作时,通常来说大家很容易只是停留在表面去讨论,如果是让他们自己去走过这个过程,那可能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相互隐忍退让的局面。但由于协作者的介入,通过一些方法和工具,让这个节奏慢下来,不断去深入,最终到达一定深度之后真正,对话就可以发生了。

 

我觉得所有组织层面的问题或者议题层面的探讨,它都要基于真正的对话去产生,而不只是一个大家交流的过程。我觉得协作的作用就是在于能够促进真正有价值的对话。

 

小源: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这个东西?

 

费晓静:我帮一个机构做过一次类似战略梳理工作坊,那个机构有很多事情想做,但又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做。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是那个机构负责人想法很多, 也特别会调动团队,常常大家听TA讲完之后都会热血澎湃, TA想做一件事情,大家就都很愿意去做。但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机构,不是说负责人要做什么大家就去做什么,而是每个人能够找到到底为什么在这个机构,想在这里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


第一步是,每个人表达自己对机构的想法,你为什么来?这跟他们过去漫长的经历有关系,不仅仅是工作经历,也有成长的经历。然后当他们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开始去看自己和这个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去看,我们去一起搭建的这个机构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最后的愿景是什么?基于这个出发,把自己和机构的愿景梳理清楚之后,再去看什么我想做的,什么是我想做同时对机构有价值、满足机构愿景的议题。这样的东西出来之后,再去着手项目,每个人都会比较清楚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而不是因为仅仅这件事情看起来很激动人心就去做了。

 

这个过程里面可以发现,一般的讨论是我们要做什么然后我们去做。协作可以让讨论走得更深,去问我为什么要去做,做这个跟我自己、跟机构、跟议题、跟社会的关系是什么,经过这个探索之后再去决定我们怎么做或者做什么。本质上,这是一个让对话能够深入、触碰到一些本质的东西、再去探讨如何行动的过程。你去发现很多的工具,比如设计思维、欣赏式探询、视觉会议等,本质上都是让过程慢下来。

 

小源:慢下来是因为之前太快了嘛?

 

费晓静:因为我们正常会很直接地从A到B,从问题到解决方案,但协作的过程不是让你往前走而是往下走。其实很多工具的过程都是在这个点上用力,比如说设计思维,也是先探索真正需求和痛点是什么,再去探究解决方案,不是一步到位。很多工具本质上是让大家慢下来,让大家发生一些深层次的对话。

 

小源:讲了那么多,你觉得协作给你自己有带来什么改变吗?

 

费晓静:我觉得改变是很多的,如果你要去感知场域,首先你要去感知自己。对我来说,接触协作就是一个自我认知的开始,因为我要去更好地做这件事情,所以我开始做更多自我的探索。其实在每一次协作的过程都是让我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的过程,因为每一次都会是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过程,那我怎样去应对,我当下的状态是什么。每次做完一次协作之后,我都会感觉更加的舒服、更加的踏实,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大家在做讨论,于我而言也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每做一次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新的了解,这个对我的帮助蛮大的。

 


小源:有遇到过棘手的情况吗?

 

费晓静:有啊,有很多。在NGO领域还好一些,大家比较open,愿意去做一些探讨,虽然有很多的冲突,但冲突是正常的事情,反而会激发一些激烈的讨论。我接过一些商业公司的案例,那个是蛮有挑战性的,因为要花很多时间让大家真正去打开,才能让他们进入这个讨论。而且在商业领域作为一个年轻的引导师,你会碰到参与者里有很多,比你年纪大的高管,他们往往习惯了发号施令,他们会觉得为什么要跟着你的流程走?我就这样就可以啊。那你就需要有一个时间去打开他们,让他们有一些突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挑战的过程。

 

访谈:小源

整理:粽子

编辑:抠脚少女

插图:google.com


//   课  程  推  荐   //


๑ 与更大的世界联结,建立协作者的整体视角

๑ 探索协作者的内在力量及来源

๑ 探索协作者的Power(力量),协作者如何有意识地使用Power

 修习正念和协作者的Being(临在状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协作者后花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