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爱看《流浪地球》的中国,比劝购权健的社会更充满希望

北美留学生日报 加拿大之声 2019-04-28

 




我记得看过吴京一个采访,他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


中国人不像以前拍电影总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几百年沧桑苦难....中国人如今在向未来看。


可以说,的确如此。


对于中国观众们来说,这部电影让大家再次燃起了对科学和未来的关注。


炫目的特效,瑰丽的想象,讲述了一个人类“推”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途中,也遇见了太多生死存亡的关头。


图片来源于《流浪地球》预告片


有科技的奇幻,有人性的抉择,更有如史诗般恢弘的场景,有人说,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中国的科幻片,终于起步了。


图片来源于《流浪地球》预告片


《流浪地球》中引力弹弓效应,洛希极限,木星引力,引力弹弓,以及逃亡轨迹,没有一个细节是一个空穴来风。


《流浪地球》电影可能比你看过的之前任何一部好莱坞科幻片都真实。


图片:好莱坞电影中美国队长的盾牌


比如大家吐槽的,为什么要飞临木星?


其实是为了用引力弹弓的方式加速地球冲出太阳系。


在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的时候,就是利用了9大行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实现了飞出太阳系的效果。


旅行者2号借助引力弹弓效应加速示意图



但是,木星的引力为什么又突然增加了呢?


不少稍微有些天体物理常识的观众对“木星引力”突然增加这个点持很大质疑态度。


但这也是有合理解释的。


木星不像地球是个固体行星,而是流体行星。


当地球飞临木星的时候,受地球引力影响,木星一部分物质被吸引离地球更近了,这就让木星“扁了”。突然被吸引过来的大团木星物质,会导致引力突然增加。


还有一些镜头,都是真实社会中存在的事物:


比如这个镜头,expace,这是一个真实的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还有CGSTL,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真实企业,就是搭着流浪地球海报上天的那家


我想这些才是能激发看完影片的孩子们对于科幻的兴趣的原因,而不是在看完电影后想要拥有超能力。


科幻作品带来的启发


在我的童年里,科幻启蒙我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本杂志,叫《科幻世界》。




在那时,这是我被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小学生的唯一解脱,每天夜晚睡觉前的快乐之源。


这本杂志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个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异想天开,有对未来的憧憬,有对过去的反思,有细致到生活的辨析,有宏大到宇宙的哲理。


它在满足了我一切好奇心的同时,还能给我带来我从未想到的东西,我第一次感觉科学与我是如此的紧密连接。


它教会了我科学的思考,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迷信的,什么是严谨的,什么是散漫的。


后来我开始不满足于《科幻世界》,于是我开始读卫斯理和凡尔纳,开始读海因莱因和艾萨克·阿西莫夫,开始读阿瑟·克拉克...


后来因为对科幻的兴趣,我开始刷霍金的书,开始自学天体物理学,开始了解那些建模和一个个外国名字…


后来进入清华大学读天文物理硕士,去剑桥深造博士。



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它都是打开世界的窗口,它能给一颗颗懵懂的心播下向往未来的种子。


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终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我现在想,正是因为小时候《科幻世界》的那扇门,才使我开始爱上科幻,爱上天文,爱上科学,最终幸运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正如导演郭帆所说:


我小时候老师问我你要干什么,我要当科学家,这是一个标准回答,但我们内心不是这样的。什么时候我们内心这样想了,那我们真的是崇尚了科学。



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


当越来越多少年开始崇尚科学的时候,中国也会愈来越强。

普及科学的急迫性

不仅如此,科学的普及还能让更多国人免于愚昧。


作为一名物理博士,我深知在我们国家,在中考、高考内容之外,关于科学的科普教育还停留在基本的“破除迷信”的水平。


人们相信科学,但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科学。


结果就是导致人们非常容易被那些“貌似科学”的东西误导。

比如人们练气功,拿口钢锅扣在头上接受“宇宙信号”。




做权健,隔着层毛巾烧自己为了通经活络。



矫正足形踩着天价鞋垫。



像春晚里演的那样睡增高床垫。



反转基因。



如果更多的中国人崇尚科学,那么中国人将不会再被这些“伪科学”所欺骗。


太多无聊的内容

不仅是这些“伪科学”的骗术,如今的影视剧也充满了各种无聊庸俗的内容。


近几年,随着“IP剧”、玄幻剧等题材的火热,电视剧制作者和观众们似乎突然感悟到了玄幻仙侠类类型剧的巨大市场和“魅力”。


很多古装剧中纷纷加入了魔幻、仙侠元素,古代传奇剧呈现一种“爆发”趋势。



这类剧情就几个特点,漂亮的画面,五毛钱的特效,动不动就修仙、转世的狗血剧情。


与此同时,强大的明星似乎也成为了古装玄幻剧的“标配”,甚至很多影视剧挑演员只是看中了演员的流量。


因为资本清楚,只有人心膺服,它才能攫取更大的利润,这种算计与狂热造就了天价流量明星。


大量的费用都花在了给明星们支付片酬,在剧本编写及拍摄工作时却显得囊中羞涩。


有圈内人表示,圈内好几个当红小生的片酬,动辄一部戏8000万元到1.2亿元人民币,他们的片酬占一部剧总成本的比例太高,严重影响了编剧、布景、配音等其他工种的经费,从而影响了整个剧的质量。



而对比科学界,科学家花了十几年系统艰苦地学习了一套常人很难理解而且理解起来也很艰辛的理论。


许多科学从业者用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智力,绞尽脑汁才得出一些学术成果,一辈子也就赚了那么几个钱。


努力程度,和困难程度和所需要的天资程度,都远远高于演员,但收入却远没有他们多。


科学家实打实的泡实验室幸苦研制出来的成果你嗤之以鼻,嘲笑人家的劳动价值,却愿意花3000块,10000块看个明星演唱会见面会,


甚至如今明星可以花钱和靠关系就可以买来一个博士学位。



在许多人每天刷剧看偶像,看玄幻仙侠,看宫斗剧,也需要静一静,多抽一些时间,关心一下科学和未来。


中国太需要优质的科幻片

《流浪地球》斩获2019春节档票房冠军不说,还被誉为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受到一众好评。

 

很多人激动的表示:中国终于拍出了现象级的优质科幻片了,这一天,我们等了十年。

 

以后,提起科幻片,不止是好莱坞,中国也可以。

 

吴孟达更是赞叹:我有点不相信是我们自己中国(拯救世界),剧本是中国人写的。

 

关于中国科幻的未来,我们不只想看到《流浪地球》中的星球发动机。


我还想看到《朝闻道》中的真理祭坛,《在他乡》中法厄同号上的流星暴雨,《球状闪电》中宏聚变,《三体》里的末日之战,《北京折叠》里的夕阳。


我想看到黄皮肤的面孔出现在端点星的穹窿上,看到梵天与湿婆用汉语论道,看到中国特效团队渲染出双圣树的光芒。


我想看到更多的中国讨论登上荧幕,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我不喜欢经常弹出我画面的,各种流量明天今天穿了什么衣服,明天和谁逛街,后天和谁撕逼,各种垃圾信息围绕着人们。


我希望我的侄子长大后,会说叔叔年轻时人过春节还是挺有想象力的,有人竟然要拍片炸木星。


而不是困惑的问我,你们那时候咋除了看点宫斗玄幻剧,没一点新意。

星辰大海的征程,我们是追随者,亦是领路人。


或许,在每个平凡人的双眼中,看到的是宇宙的广漠,人生的短暂。王尔德的名言,为我们的梦想写下了批注——“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会仰望星空”


这一次,轮到我们仰望星空了。

这个电影的英文名字是”The wandering earth",小编查了一下,这几天,BC多个城市均有放映。要看抓紧,支持正版。


大家都在看


  •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vanwestca@g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