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精英学生最大的毛病——太乖!

英华兰DrBing 加拿大之声 2022-08-25


 最近正是美国各个大学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妈妈群里喜讯不断。

欣喜之余,大家也在思考:怎样才能在美国的大学里获得最大的成长?



中国人往往把哈佛当成美国的教育典范。
我自己在哈佛曾经辅导过许多本科生,他们可能是最能代表美国精英青年的一群人。
曾有一位犹太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1990年,她为了获得更高荣誉级别(Summa Cum Laude)的毕业生头衔,要完成本科论文撰写。
一般“学生狗”都是随便套个T恤牛仔裤,但她总穿着价格高昂的外套,背着名牌包,化了精致的妆容。

小编:我们中国娃子,从小就被教育不要注重外表。在大家的价值观里,“爱打扮”一直是可耻的,追求美是错误的,穿名牌是虚荣的。
比如前一阵子,黄磊的女儿打耳洞染头发犯了众怒,被骂上热搜好几次,王菲女儿购物买了几件衣服,一群人看不惯。但小姑娘爱美不是天性使然吗?爹妈都没说啥,和吃瓜群众有什么关系呢?
至于大学生穿戴奢侈品,虽然我也不喜欢,但个人觉得娃子都上大学了,甭管穿麻袋还是穿大牌,只要不违法,爱穿啥就穿啥吧!

她第二个给人的印象,则是什么都不懂。
我那时的工作是,在经济系的本科毕业生撰写论文时为他们解决计量经济学技巧和电脑技术问题,她对这些基础学科几乎一无所知。
但她什么都敢问,一点不羞赧,完全没有怕被人鄙视的感觉,更“无厘头”的是她还敢于向别人提要求。

小编:“敢于提问”也是一样。你们可以想一下,如果你们班里有那种总缠着老师问问题的娃子,问的还是特别弱智的问题,大家会怎么看待TA?一定不会得到什么太好的评价。
在大家的潜意识里,这种人要么是真蠢,要么就是故意和老师套磁儿。心里恨不得翻几个白眼!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的计算机数据都存储在脸盆那么大的磁盘里,厚重的磁盘需要搁在磁盘机上操作,可她经常不动手,都是我们为她“卖力”。
每当看到实验室里散落着一堆磁盘,旁边搁着一个手袋,我们就知道“大小姐”来了……


那么,她后来怎么样了?四五年前的一天,我突然在电视上看到她正在演讲——而她的身份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

她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雪莉·桑德伯格。


说起来,我也是她的半个老师。
如果20年前,你问我桑德伯格以后会不会有出息?我会断然否定。
可事实呢?她不仅是哈佛最优秀的毕业生之一,还是福布斯最有权势的女性之一。
因此我一直在思考,美国精英教育,到底是要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学生从小就被要求要毕恭毕敬、谨言慎行,问了“低级问题”就要感觉羞愧,缺乏勇往直前、敢问敢说的精神。


而哈佛大学不仅是典型的美式教育,更是培养领导型人才的地方。
领导者并不一定需要高深的专业背景,重要的是不懂就要敢于发问,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观点,动员团队里的各色人等认同自己,鼓舞大家努力前行。

这就是领导力的体现。


小编:领导力的话题我们讨论过——精英教育的本质,就是领导力的培养。
我们可以看看精英教育培养娃子的项目,高尔夫、马术、滑雪、艺术、口才,总结一下就会发现——都是些不实用的玩意儿(几乎很难变现)。


要么是装逼用的提升体力智力(运动、马术、棋艺、狩猎);要么是骗跟班泡妞用的(展现社交魅力,比如口才、音乐、艺术)

欧洲贵族狩猎


但恰巧是这些不实用的玩意儿,才是培养自信和气质的,才能打造出一个魅力人格体,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所以这些技能并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在关键场合可以秀出来有人愿意听他忽悠追随他,这就是领导型人才。


所以,所有的精英教育路线,都是朝着“领袖气质”路线培养的。



说完了桑德伯格,我也常常在思考,中国孩子和桑德伯格有哪些不一样?在接受英美高等教育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最大可能的获得成功?


前不久,我请35位美国大学教授回答了这个问题。


归纳教授们的答案,有三种技能是所有教授都提到的,也是中国娃子最大的问题:
1)写作能力。

2)提出问题、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3)表达和沟通能力。


我们一样一样来说。
良好的写作能力

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觉得学术文章太难写。问题出在哪?

西北大学经济系的Voli教授说:“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勤奋刻苦,我布置的任何作业他们都会尽全力完成。
但是,他们只是把我告诉他们的或者书上说的写下来,他们太习惯于复述别人的观点,却不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是最大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观点。

也有人问,是不是英语的能力限制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英文水平确实会有所影响,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因素:大量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常常抱怨教授们布置的阅读材料太多了。
确实,在美国读大学或者研究生,每周的阅读量动辄就上百页,每两周读一本厚厚的大部头著作是家常便饭。
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多读。一个读过50本书的人肯定比只读过2本的人强。
还有就是,中国孩子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不足,没有实践经验,想写也写不出啊!

小编:先不说阅读量,中国娃子的社会实践,相比西方娃子确实要少一些。

就像我在《我家锤子比你钉子多》这篇里写过的,国内的教育现在是本末倒置,基础教育搞得做学问似的,到了高等教育却差的一塌糊涂(很多德国老师跟我说那些来德的交换生在你们国内学的是啥啊!简直不忍直视。)
说来说去,还是动手实践太少,闭门造车,花了半辈子的时间学了一辈子都用不了的东西,自然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很多教授说:中国学生在课上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
他们需要有质疑能力,需要问问自己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证伪前人或者其他人提出的观点。
和我们“用成绩论短长”不同,在美国,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是评判学习效果重要指标。
一位纽约大学的教授说,“中国学生很善于总结,但不善于批评、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如此重要?
这是因为提问让我们可以把阅读从静态的、单向的看变为动态的、双向的交流,是一个深度理解的过程。

小编:会提问,对学生是超级重要的技能。
有很多人觉得,学霸只要会回答问题就好了啊。但其实会提问才是最难的。
尤其是在团队协作的时候,和人交流的时候,提问可以让交流的目标更明确、加有效,还可以避免鸡同鸭讲的状况。
还有人觉得,没事老咋咋呼呼的干嘛,中国人要低调,枪打出头鸟,真有问题,还是让别人去问吧,自己才不当那个出头的人。
但这样,就错失了很多交流的机会。


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也有的教授要抱怨, “不论我怎么鼓励我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国学生。他们不说话,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讲的内容。

我问过许多中国学生为啥在课堂上这么安静。他们的观点一般是以下几种:
1、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非常浅薄。
2、从小父母和老师告诫我: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再讲出来。
3、我发现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我不好意思说出来。
事实上,当时你发现自己想的跟别人不同时,恰恰应该说出来。

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头脑风暴吗?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那会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视野和头脑,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机会吗?
尤其是和教授的一对一交流,会大大增加自信,并转化成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

小编:其实这个锅不在娃身上,而是和我们的传统价值观有关系
展现自己、表达自己,一直不是中国娃子擅长的,也不是我们教育主攻的方向。不过所幸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秋天

autumn




点评:
看完这篇文章,我也在想,并非中国孩子不够优秀,只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美式“高调张狂”的领导型人才除非有天赋旁身(比如成绩特别好什么的),不然活不过小学二年级。


不过呢,要真成就大事,骨子里一点张狂都没有还是不行的。
所以我就发现,我认识那些大佬们们都是表面低调,内心张狂的。
想要让孩子出人投地,就要把娃子教育得勇敢一点,不光要能想问题和别人不同,还要敢于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


桑德伯格的成功经验虽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娃,但汉加君始终信奉:太乖是成不了大事哒。娃子,还是皮点好!

大家都在看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vanwestca@gmail.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