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985研究生上吊自杀,1800字遗书曝光:这件事,杀死了800万孩子
在写完5页遗书后,年仅25岁的985研究生在凌晨2点跟这个世界说了再见。
他在实验室自杀了,警方赶到时,已经没有了抢救的必要。
这封遗书“正常又阳光”,看得人心碎。
整整5页截图,这个孩子全程幽默,诙谐地调侃自己,平静地跟这个世界告别。最后还说了谢谢,还祝福了家长朋友顺顺利利,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有网友找到他的贴吧账号。以往的记录满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的人期许。
悲剧,不过是以极端的方式,把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长久藏匿的暗伤,撕开一个口子曝光给世人看,并提醒所有围观者:
教育的问题,从来不是一天养成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从来不是一次冲突的问题。
早在很久很久之前,孩子就病了,而我们却没有看见。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大部分自杀的孩子,在杀死自己之前,内心早已死了。
他们是如此善良和懂事,所有的问题和怨气,都怪在自己身上。
仔细看看这个男孩的遗书,全文没有一丝怨气,都在怪自己。
毕业设计,他是照着文献和老师的建议做的,在结果不如意的情况下,他把这个失败归结到自己身上。
他不断地做无用功,趴在电脑前感受着自己的心态一块一块碎落下来。
在无数次的模拟自我对话后,终于他投降了,选择了放弃自己:
“你这样下去肯定延毕了,真丢人,几百万的研究生,不缺你这个废物,去死吧。”
而心理或情绪痛苦可以造成身体的慢性疼痛,在医学上称作“躯体化障碍”。
国外研究发现,就诊于儿科门诊的20%的儿童有功能性躯体症状,此类症状常常是青少年焦虑抑郁症的早期表现。
孩子一旦焦虑致抑郁,就只剩下一条路——他还爱这个世界,只不过不爱自己了。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之前那起“17岁天才少年自杀”的悲剧。
徐誉舒小时候因为很早就很识字、读书而被视作天才。
荆门晚报还曾为他做过一篇特别报道:《徐誉舒——不上幼儿园的孩子》,鉴于孩子学习能力很强,徐爸爸当时就直接把儿子带在身边,并未送幼儿园。
因为成绩优异,小学毕业之后,徐誉舒便被保送进了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中毕业再次被保送,继续留在这所学校。
如此“天才少年”,未来应该是顺利而璀璨的吧?然而,徐誉舒的生命却永远地停留在2019年11月13日。
而在死前,徐誉舒曾被心理医生诊断为:抑郁症。
他在遗书中说:
我太脆弱,就这样被压垮了。
对不起,我尽力了。在下一次让自己如此失望之前,还是自己早点了结为好。
可怕的是,他们把这种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自我舍弃+自我厌恶对孩子来说无异于“变相自杀”。
任何在我们看来很小很小的事情,对于被禁锢其中的孩子而言,它就是百分百的痛苦。
而在全球范围,自杀已经是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学生在学校里自杀的新闻,今年真的出现得太频繁了。
2020年5月6日,西安一名9岁女孩因为没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15楼跳下,自杀身亡。
2020年9月1日,浙江一所职业中学的一名女学生坠楼,经抢救无效身亡。
2020年9月17日,武汉一名初三男生在教室里打扑克,被母亲扇耳光后赌气,跳楼身亡。
因为孩子越来越“失控”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做不了主”,日子越来越“空心化”,每天忙碌又劳累,却不知道为了什么,为了谁?
在孩子感到焦虑和抑郁的时候,父母们往往难以理解。
他们觉得相对于父辈、祖父辈,现在的孩子们物质世界丰富,生活环境平稳安定,没有遭遇过社会动荡和战争,他们为什么会受困于深刻的痛苦?
调查显示,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与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的优劣并没有必然联系。
孩子的焦虑和抑郁为什么会成为时代的流行病?
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成员、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William Stixrud)在《自驱型成长》一书里提出了一种看法:
因为新时代的生活削弱了孩子原本具备的压力应对机制,他们处于长期的慢性压力之中。
制造这种慢性压力的并不是多么重大的危机,而是持续的失控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强化对自己的认可,而弱化外界对孩子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更容易把握自己的人生,不会因为受到压力而失控。他们对自己有着顽强的高自尊认知。
常言道,治病不如防病,与其担忧不如想想当下能为此做点什么。这四件事及早让孩子懂得,越早越好。
1/ 你比成绩重要
看到这些自杀事件,我相信每个父母都会想和孩子说,宝贝啊,这些都不重要,活着最重要。
但扪心自问,我们日常一言一行有让孩子这么觉得吗?
这是我周末收到的微博私信,我当时看到第一反应就是,作业别做了啊,先带着孩子玩啊。
学龄前后是个分水岭,只要孩子开始学习了,不管当年怎样崇尚“爱与自由”、多么宣扬“佛系”的父母都变成了:
你怎么不努力呢?
你成绩可以更好的啊?
这点作业算啥,你都完成不了?
你这个孩子我是教不了了,回头让老师收拾你。
老师骂你,妈妈骂你,都是为了你好。
所以,孩子的无助、紧张、焦虑、压力很大,在成绩面前都是不足一提的,是吗?
我相信,如果去问那些自杀孩子的父母,他们肯定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会真的自杀。
从孩子出生开始,学育儿那么多年,我们却恰恰把最根本的忘记了,孩子那些“不好”的话和行为,就是在求助。
他们不是在找麻烦,他们深陷麻烦!
想想我们当年怀孕时,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平安健康。我记得第一次去照B超,只有一个心愿,我未来孩子的手指是全的,可以一共是10个。
而在后来漫长的日子里,我们却渐渐忘记了当初最朴素的爱。
你比成绩重要,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我们却要很努力才能让孩子知道,因为我们日常做的真的太少太少了。
2/ 你的烦恼,我会听!
我有几个忘年朋友,都是在这边留学的十几岁孩子。经常他们会和我分享一些烦恼,我每次和他们聊完,就会说,你也可以把这些想法和你爸妈聊聊。
每个人无一例外地和我说,不和他们聊天了,反正说来说去,他们也不会听我说,总是老三样,饭吃了吗?游戏少打一点,学习努力一点!
这句“反正”,透着多少的失望。
这是搜到的截图,就是今年5月份的帖子。一个小学生发帖询问,想自杀怎么办?
为什么,孩子的烦恼需要在网上发泄?又是为什么,连想“自杀”都是在网上求助?
孩子天然就是和父母亲密的,这一点我们读者中小月龄的父母深有体会,现在每天最大的烦恼都是在问我,孩子粘我怎么办?
可是,是怎样一步一步让孩子再也不想和我们聊天,不想听我们说了呢?
因为孩子从来未真正被看见!
当年都是学过“共情”,都是学过“同理心聆听”,可是后来都变成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妈妈现在觉得你该XX”。
美国一个预防自杀的公益组织,下面这张海报曾经让我触目惊心,只是通过聆听,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度过很多危机,哪怕是非常严重的事件!
孩子找我们的时候,郑重其事地对待,哪怕现在我们的确忙,和孩子解释,约好时间,而不是敷衍。
和孩子对话时,眼睛看着他的眼睛,双手不要环绕胸前,握着孩子的手或者勾着他的肩,身体前倾。
听孩子说的时候,咬住自己的舌头,多听多听再多听,不要急着给解决方案,不要急着去判断,这点小事有啥。
孩子,哪怕是青春期的孩子,都还是孩子,他们都是情绪主导的。
先和孩子一起出气,“真的,太讨厌了!嗯,恨死了!烦死了!”,情绪发泄了,理智回归了,我们就有机会教育引导。
不要害怕没能第一时间教育孩子,要害怕的是,当你想教的时候,孩子已经不听了。
3/ 没事,父母在!
每次类似的新闻下面总会有这样的留言:
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太玻璃心,心理承受能力差,是不是挫折经历少了?是不是骂少了?
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言论,就会好害怕,也会好难过。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抱着那套,“不打不成材”的理念,哪怕这些都是我们当年非常不喜欢的。
“挫折教育”,从来不是人为制造挫折。更不是制造越多越大的挫折,孩子的逆商就越高。
恰恰相反,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的是,从小打造“修复力”。
自杀,都是一刹那的,就是那一刻真的觉得过不去了,而“修复力”就是那个刹那的暂停键。
什么是修复力?
就是在最黑暗的时候他还能看到的那一丝光亮;就是当他说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时,耳边却能响起,“你是我的心头宝”;就是当他觉得“人间没意思”的时候,还能想起某个人、某件事,一下子觉得“人间值得”。
这是今年贵州一个女孩自杀时留下的遗书,她说,“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我看到这张图,一下子眼泪就出来了。
我从小到大,最最感激的就是父亲对我说的那句话:
爸妈呢,都是工薪阶层,别的靠不上,但如果你真的哪一天混不下去了,记得回家。家里为了你特地加菜是做不到的,但多你一双筷子总是没问题的。
因为有人觉得我很珍贵,那是我的父母。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孩子,没关系,你有个温暖的家,有很爱很爱你的父母,这就够了!
独立,并不是时间到了就把孩子推出家门,而是在从小到大的经历里,让孩子感受到很多很多的爱,积攒很多很多的勇气,自己去推开走向社会的大门。
在一个孩子心智还没完全成熟,还没建立一个全面价值体系时,让我们成为他“人间值得”的理由。
儿童自杀呈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这在提醒我们,要从小重视生命教育。
我们有没有认真和孩子谈论过“死亡”?
又或者当孩子问“死”是什么时候,你总是含糊其辞说,睡着了?
“死亡”这个话题是很沉重,但躲避是最差的教育方法。因为如果我们不主动谈,那么现在的孩子自有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很多。
不要让孩子以为“死亡”就是动画片或者某些书里这样的:
奥特曼没电了但不一会就会复原;
海绵宝宝被压扁了还能再站起来;
高楼跳下去可以像小鸟一样飞,或者会被树枝接住的。
不要丢给孩子一台手机、一个ipad就完事了,不要随便什么书买回家就完事了,父母需要把关,需要和孩子一起讨论里面的内容。
这些都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与此同时,更要主动和孩子谈论生和死。
提供更加具象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死了就意味着再也不能呼吸、吃饭、走路、说话了”。
告诉他们“死亡”对周围人意味着什么:“一个人死了,活的人都会很伤心,因为再也见不到自己心爱的人了”。
也告诉他们“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会死去,但每个人死后留下的财富是不一样的。有一些人死去后,大家都会一直惦记着,因为他生前帮助了太多的人。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好好地过,不辜负我们这辈子”。
没有死,就无法凸显生的可贵,倘若人不知道自己会“失去”什么,自然就不懂得“珍惜”。
你告别所有对幸福的定义,四季中径自盛放也凋。
你走出千万人群独行,到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中去。
亲爱的孩子,愿我们同享光荣,愿我们的梦永不落空。
耶鲁大学无窗的3层楼里面藏着 美国188年权力金字塔的“秘密通道”
羡慕!加拿大女大学生返校 入住酒店式豪华宿舍,宅家上网课的羡慕哭!
耶鲁大学被批种族歧视,偏爱黑人学生?不但歧视亚裔,还歧视白人...
26岁华人无牌移民顾问被控3罪,女留学生被骗1万,至少13人上当
心碎!留学生高价买机票被骗三万多…2020年真是逼死留学生!
华人和留学生注意:加拿大全面实施史上最强边境新规!漏洞补上了!
“花百万出国留学,回国让我读大专?” 哈佛变蓝翔,新东方学厨艺?
可恶!骗子竟雇佣中学生兼职敲门促销,还教他们打着学生的名义卖惨
网友实录回中国后隔离动态:7天吃胖了5斤!12只小龙虾58元!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拿大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cavoicefirs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