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脑篇 | 没学历、没经验,凭什么你就敢按本能做事?
文/王世民
YouCore创始人
新著《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
感谢各位朋友2016的陪伴,祝大家新春快乐,愿2017我们继续同行!
● ● ● ● ●
91年的年轻人与李叫兽的差别是什么
这一个月来碰到了两件似乎毫无关联的事,但却让我产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强烈冲动。
第一件事是91年的李靖(李叫兽)被百度聘请为副总裁。我好奇地百度了下他的资料,结果看到一段对他的介绍,大致是说他初中时打架很厉害,但其实他身体条件一般、也没拜什么名师学艺。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他将父母给他的零花钱去买了各种有关打架的小人书,挑选其中对他有效的招式练习,结果他就成了打架很厉害的了。同期也有几个比较能打的孩子,但他发现这些孩子根本没有研究过如何打架,要么凭借天生的悟性,有么是靠着身强力壮而已。最后李叫兽将他目前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了一句话:“也许我从小就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策略吧。”
第二件事是公司新招的一名行政小姑娘,也是91年的,因为忙不过来,刚上班就请她先临时帮忙做一阵子公司发布在腾讯课堂的《YouCore思维力训练》课程的运营推广工作。前一天晚上布置完任务让她自己先缕缕思路,结果第二天中午就委屈地跑过来跟我诉苦说被多个QQ群踢了,甚至还被个别人用不雅词语骂了。我就很好奇地问她在QQ群里做啥天怒人怨的事了?她回答说只在QQ群里发了腾讯课程的链接,请大家多多关注学习之类的,紧接着就埋怨了一大通现在人素质怎么这么低之类的话。
好不容易听她倾诉完,我问了一句:“为何你想到在QQ群里发课程广告呢?”她好奇地看了我一眼,说:“我经常收到别人发给我的QQ广告啊,所以您昨天给我说到课程的运营推广安排,我就想到这个啦!”
听完后,我沉默了:你一没市场营销的学历、二没运营推广的经验,为何就敢按自己的本能做事呢?如果这样都能做好运营推广工作的话,那些4年甚至7年寒窗的市场营销专业正规军、10来年运营推广经验的互联网老兵脸往哪搁呢,这岂不说明他们的专业知识或者经验毫无价值和门槛可言?!
李叫兽做任何事都想到要有策略(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框架”之一),甚至连初中时打架都要找到方法;我们的行政小姑娘其实是不错的一名员工,态度很好而且敢于担事,但在进入到一个陌生领域时,第一反应却不是先找有经验的同事咨询或找几本运营推广的书了解基本的做事框架,而是直接按自己的本能做事。按框架而非本能行事,我想这可能就是李叫兽领先于绝大多数91年同龄人的地方吧。
我们为什么会按本能行事
何谓本能呢?本能就是无需大脑费力思考、无意识的活动。我们大脑在90%,甚至更高比例的情况下都是在按本能行事,其中一些本能是老祖宗从基因里遗传给我们的(比如生下来就知道要喝奶),当然这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本能都是我们经过反复练习,有些甚至是通过血的教训才形成的,比如不将手伸到沸水里去。
人为什么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按本能行事呢,这又跟我们大脑的生理机制有关了。我们的大脑其实是个大懒虫,偏好惰性思考。大脑的这种懒惰本性体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上就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尽可能避免费力思考,而是利用大脑轻松、无意识的惯性思维做判断。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其巨著《思考,快与慢》中,通过严谨的实验也证实了人类本性懒惰的这种情况,他在书中提到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
大脑的这种懒惰其实并非坏事,因为正是这种懒惰大脑才能够快速思考、并驱动我们的本能行为,而这也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比如我们在骑车时对面突然冲过来一辆汽车,大多数人都会第一时间弃车而逃。为什么能做到这点?这是懒惰的大脑本能地意识到危险后(哪怕错了),第一时间就驱动了我们的行为。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依靠大脑的费力思考,先分别计算自己和对面汽车的时速,再计算两者相撞后的冲击力,最后等评估完我们肉体对这种冲击力的承受程度后再做出是否弃车而逃的决定,那么我相信旁观者看到的场景一定是某个呆若木鸡的人被撞了个高难度的后空翻。
按本能行事的不足
既然按本能行事这么有效,那么91年的行政小姑娘何错之有呢?错就错在大脑依靠本能行事的机制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有效,但可惜的是,不少情况下依靠本能也会干砸很多事,特别是复杂的、陌生领域的事。
比如某汽车企业想并购一家零部件工厂以提升核心零部件供货的稳定性,如果请你从10家候选的零部件工厂中挑选一家以做投资的话,你会选择哪一家呢?这时你能够依靠本能完成这件事吗?
也许你本能上觉得不行,但恰恰相反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会通过本能完成这件事,而且他们还会自认为完成得很好。一个韩粉可能会因为某家零部件厂的老板长得像宋仲基而选择投资;一个完美主义者可能会因为某家零部件厂的环境最干净而选择投资。因为我们大脑的惰性思考机制在避免“费力思考”这件事上做了很多的思考,它会在你不自知的情况下将需要费力思考的问题偷换成不怎么要动脑的问题,比如该例中将复杂得要动脑的投资问题偷换成了“谁像宋仲基”或“谁家的厂更干净”的问题。
其实不仅非专业人士会犯以上偷换问题以避免费力思考的错误,所谓的专业人士同样会犯以上错误。很多专业人士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本能或直觉,他们会觉得认知努力没什么意思,会尽量避免费力思考。
那专业人士的本能或直觉是否都不能相信呢?那也不是。比如某些象棋大师一看棋局,就能知道3步内黑方必死,这种直觉非常准。但其背后的机制不是魔法,而是这些象棋大师经过了数千小时的打棋谱和比赛锻炼,将各式棋局记忆到了大脑中,形成了后天的本能而已。因此这些象棋大师在看棋局时无需像我们一样费力思考,而是直接根据棋局提示从大脑中自动搜寻记忆,即惰性思考即可。
但是在没有深刻理论学习或充分实践经验的前提下,我们是无法做到像这些象棋大师一样形成对棋局的本能的,此时依靠本能行事几乎100%不可行或非最佳做法。就像我们91年的行政小姑娘,在缺少互联网营销推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贸然遵从自己的本能认知在QQ群发广告,只能是毫无成效,甚至产生负作用。
因此,在面对复杂、陌生领域的事情时,只有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充分实践形成本能后,方可在一定程度上遵从本能感觉行事。其实我们提倡对新理论、新工具的深入思考、刻意练习,其本质就是为了形成后天本能以避免费力思考。我们改变不了大脑偏好惰性思考的生理机制,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的惰性思考更有效,这就是“经验”的根本价值。
如何弥补本能的不足
既然我们在面对复杂、陌生领域的事情时无法依赖本能,那么到底要怎样才能够做好呢?答案也很简单,就是用“框架+数字”以弥补本能的不足。
一、用框架指导思考
刚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时,我们首先要构建出这个领域的框架。刚开始因为认知有限,框架可以是粗放的、甚至是有偏差的,当然最有效率的方法是找到已有的成熟框架即已有的理论、模型、工具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并更有成效——再在这个框架的指导下,有策略地展开工作。
例如,我们91年的行政小姑娘完全可以先阅读1~3本讲互联网运营推广的书籍或找有经验的同事咨询,先构建出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的分类框架及细分内容,再根据相应的运营内容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工具并加以运用,那么同样一天的工作,其成效会有天壤之别,给老板留下的印象也会更好。
图、互联网运营框架示意
再比如跨行业进入一家新公司时,你完全可以先利用行业分析框架——先用PEST模型进行宏观环境分析,再展开包括市场总量分析和细分市场分析在内的市场环境分析,再对行业价值链和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再做行业内企业竞争分析——以建立对行业的全局理解。
图、行业分析框架图
利用企业战略分析框架(比如IBM的BLM模型、麦肯锡的7S模型等等)建立对新公司的全局理解,这样你不仅在新公司的适应期将会大大缩短,对后续工作的开展思路也会更加清晰。
图、BLM(业务领导力模型)
二、拿数字说话
某些行业专家或公司老板分别凭借自身几十年的理论积累或实践经验有时可以依靠本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或洞察到行业增长机会,但对刚进入该行业的新手而言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这是否就意味着行业新手就一定不如行业老兵了呢?显然不是。没有可依赖的本能,我们可拿数字来说话,在构建出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多维分析,行业新手同样可以产生对问题和行业的洞察,而且有时洞察的深度和准确性会远远超过行业老兵的本能感觉,特别是在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应用逐渐深入的情况下,数字分析出的结果已经越来越有效。比如管理咨询顾问通过构建某公司的成本模型,并采集和计算各环节的成本数据,往往能给出比该公司老板或财务总监本能认知更好的成本分析结果和成本优化的方案;再比如已经在部分领先工厂应用的智能监控大数据平台,比几十年经验的车间老师傅能更早且更多地发现机器运行的潜在问题。
通过“框架+数字”的组合你可以快速进入任何一个行业,并取得80分的成绩。但若你想进一步取得90分甚至100分以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或企业领袖的话,那么还需要进一步多多刻意练习框架和熟悉数字直至形成本能,因为我们懒惰的大脑是不愿意支撑持久的费力思考的,因此我们需要节省有限的脑力分配在关键环节中。
结语
遵从本能行事有其固有的局限,特别是因为年龄、经验或环境的局限,在没有足够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就更不能盲目地相信本能认知。若本能的可靠性难以保证,我们就需要善用框架、拿数字说话并多多刻意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具备与老兵们一样的行业能力,还可以克服老兵们依靠本能的局限。
凡事都追求策略的李靖,以25岁成为百度历史上最年轻副总裁的职场经历已经给出了最好的阐释。再此也祝愿其他91年的,甚至年纪更小的年轻人能在框架的指导下取得比李靖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