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感谢你对YouCore的持续关注,这次荐书我们依旧会随机挑选10名同学赠送纸质书。
具体如何获得赠书,看完文章你就知道啦~
你是否有做总结的习惯,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如果有,我建议你千万不要粗略地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
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 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待在一个专门建造的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途径,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你走路、买菜、洗漱、坐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读过看过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些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巨大的效应。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 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地就是比你走得更远。
02
如何充分利用暗时间?
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心流体验”),不是两三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既有的各种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这是好的)?为什么不是那样(有其他做法么,有更好的做法吗)?这样做是最好的吗(为什么,能证明吗)?
这个做法跟其他的做法有本质联系吗?这个跟那个的区别是什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做法的本质又是什么?到底本质上是什么东西导致了这个做法如此XX?
与这个问题类似的还有其他问题吗(同样或类似的做法也适用吗)?
很多人感叹跟不上新技术,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抓住不变量。大量的的新技术其实只是一层皮,背后的支撑技术都是十来年不变的东西。底层知识永远都不过时,算法结构永远都不过时,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永远都不过时,良好的编码习惯永远都不过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都不过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永远都不过时,你大脑的思维方式永远都不过时。
《暗时间》这本书历经11年,仍然畅销,足以见得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2022年5月份,恰逢《暗时间(第2版)》再版,新增了不少干货内容,于是我们为各位同学向出版社争取到了10本纸质书的赠书名额。
由于篇幅所限,本次只能节选书籍部分有限的内容展示,假如你喜欢这本书,欢迎添加下方框架君的微信好友,并发送“领取《暗时间(第2版)》”。
框架君会抽取前3位+第8、18、28、38、48、58位同学,以及1位在本文下留言的同学,免费寄送《暗时间(第2版)》纸质书一本到你指定的收货地址。
如果没抢到书也没关系,你也可以请框架君邀请你加入【框架的力量】社群,在群内一起讨论这本书,以及讨论其它提高思维、学习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