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全球增长放缓态势将延续至2023年,发展中经济体“硬着陆”风险上升
新冠病毒变异株蔓延,叠加通胀、债务和不平等上升等因素,导致不确定性加剧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快速传播意味着近期内新冠疫情很可能继续扰乱经济活动。此外,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增长减速,这将压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外部需求。很多发展中经济体政府缺乏在必要时向经济活动提供支持的政策空间,在这种形势下,病毒新变种的传播、持续的供应链瓶颈和通胀压力、世界大部分地区金融脆弱性加剧等多种因素叠加,意味着硬着陆的风险可能上升。
“世界经济同时面临新冠疫情、通货膨胀和政策不确定性的挑战,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均无前例可循。不平等日益上升和安全挑战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有害,”世界银行集团行长戴维·马尔帕斯说。“让更多国家走上良好的增长道路需要国际社会的协调行动和国家层面的全面政策响应。”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同时,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差异也在扩大。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21年的5%下降到2022年的3.8%和2023年的2.3%——虽然增速放缓,但仍足以使产出和投资恢复到疫情之前的趋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21年的6.3%下降到2022年的4.6%和2023年的4.4%。到2023年,所有发达经济体的产出都将全面复苏,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仍将比疫情前的趋势低4%。诸多脆弱经济体受到的打击更大:与疫情前的趋势相比,脆弱和受冲突影响的经济体产出将下降7.5%,小岛国将下降8.5%。
与此同时,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正对货币政策形成制约,而且通胀对低收入劳动者的打击尤为严重。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发达经济体来看,通胀都是处于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也达到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尽管经济复苏远未实现,但很多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已在退出政策支持来遏制通胀压力。
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包含若干分析性章节,针对日益显现的阻碍发展中经济体走向持久复苏的三个障碍提出了新见解。首先是对债务问题的分析,将旨在解决发展中经济体不可持续债务的最新国际倡议——G20共同框架——与此前的国际债务减免倡议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新冠疫情将全球债务总额推高至半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在债权人构成日趋复杂的形势下,未来关于债务减免的协调行动将面临更大障碍。将过去债务重组的经验教训应用到G20共同框架可以提高其有效性并避免此前倡议的不足。
“决策者在近几年做出的选择将决定未来十年的发展道路,”世界银行主管发展政策和伙伴关系的常务副行长冯慧兰说。“当务之急应该是确保更广泛、更公平地部署疫苗,使新冠疫情得到良好控制。但是,解决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逆转(如不平等加剧)需要持续性支持。在发展中经济体债务高企的形势下,全球合作对帮助它们扩大财政资源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实现绿色、韧性和包容性发展。”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大多高度依赖大宗商品出口,因此第二个分析章节考察了大宗商品价格的“繁荣-萧条”周期对这些国家的影响。研究发现,这种周期波动在过去两年尤为剧烈:大宗商品价格先是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而暴跌,此后又大幅飙升,某些商品甚至在去年达到历史新高。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和大宗商品供给因素可能会导致这种周期继续出现。对许多大宗商品而言,这种周期可能会被气候变化和旨在摆脱化石燃料的能源转型放大。分析还显示,自1970年代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往往大于下滑,这为大宗商品出口国实现更加强劲和可持续的增长创造了重要机会——前提是它们在繁荣期采取有纪律的政策来充分利用高价格带来的收益。
第三项分析探讨新冠疫情对全球不平等的影响。分析发现疫情加剧了全球的收入不平等,导致过去二十年收入不平等的下降趋势出现逆转。疫情还加剧了其他很多方面的不平等,比如疫苗供应、经济增长、教育和医疗服务获取、就业和收入损失程度(女性和低技能、非正规工人损失更大),等等。这种趋势有可能留下长久伤疤——例如教育中断造成的人力资本损失可能会影响未来几代人。
世界银行预测局局长阿伊汗·高斯表示:“鉴于产出和投资增长预计放缓、政策空间有限、全球经济前景面临诸多重大风险,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需要仔细调适财政和货币政策。他们还需要通过改革来消除疫情留下的伤疤。这些改革应当力求改善投资和人力资本、扭转收入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