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命若蝼蚁与拍案而起

2017-02-01 弱小明 弱有所思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在文学作品中,在紧张激烈的场合,比如打仗,永远会有这么个角色:他们人数重多,一眼望去漫山遍野;他们形象模糊,拍摄他们的机位永远是广镜头俯拍,偶尔特写个群众代表路人甲,也必定表情激动,话语夸张;他们作用微小,螳臂之力不能影响胜负,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给老大做背景,渲染老大言行过人之处;他们台词简单,至多也就是“帮主万岁”、“杀光辽狗”、“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什么的,这些台词是事先老大首肯的,到时候背出来就行。


所以在这场合不能说自己的真心话,比如“老大帽子真丑”、“我想吃炸酱面”等等,那样后果会很惨。


对,他们名字叫做群众。从一出生,他们就注定要卑微地存在,苟且的生活。诗和远方当然有,但那是大人物的。大人物念了诗比如“远看泰山黑乎乎,上头细来下头粗”,群众们主要任务是表情沉醉,鼓掌欢呼;大人物要去远方,背景音乐要么是激昂的咚咚战鼓,要么是浑厚悠扬的大提琴,以衬托此行意义非同凡响。


小人物们也许偶尔也有诗和远方,比如“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看:有诗,有远方,甚至还有贫穷的爱情,可惜是去逃荒。

小人物以一个憋屈的姿势活着,也需要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于是就有很多盆心灵鸡汤端到他们面前,讲命运,讲轮回,讲位置,讲情商,讲天定。


大人物出生,本来也就是普通的日子,普通的孕妇产下一个哭声普通的孩子,但在文人和史学家笔下必定是天上九色祥云飘过,百花发出异香,哭声似龙吟虎啸,用赵本山的话就是“咔擦一个大雷,范乡长诞生了”。


这样的大人物,你有什么理由去怀疑?又有什么理由不匍匐下去?


小人物会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通常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从小立志做大官、做富翁、做名人、做将军,要是哪个孩子说立志将来做个农民,做个工人,他(她)做农民或工人的父母准会打他(她)个半死。


但在一个社会阶层固化的时代,屌丝的孩子很可能仍然是个屌丝,无论他的内心化什么装。但这样的希望仍然有价值,一是可以支撑着他们活过这希望破灭前的若干年,另外,儿子的希望破灭了还可以再寄希望于孙子嘛,子子孙孙,肥皂泡总会有的。


小人物活下去的一个关键是不生气。台湾龙应台有过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老百姓们你为什么不生气,大人物们是经常生气的,指着群氓的鼻子骂都是轻的,《国策》里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秦王有资格这么说,他的所作所为也印证的他这句话不是吹牛。



小人物们应该也有脾气,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不过发作方式和大人物不一样:比如村里卖香油的王老六被弹棉花的张二蔫诽谤了,王老六必定会拍案而起,骂他一脸唾沫星子;王老六被不知道哪来的要饭的侮辱了,那就更加愤怒,单骂人怎能解恨?一定要饱以老拳。


被大人物欺负了怎么办? 发“彗星袭月、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般的英雄之怒?但籍籍无名之辈,为生存奔波于街头田间,注定做不成英雄的。


一定要做,下场是注定的,就象《旺角卡门》里的张学友。


绝大多数还是如秦王蔑称的“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小人物说不定还会“邀车驾”、“挝登闻鼓”,向更大的大人物寻求帮助。这种尝试大多并不有效,小人物很可能因此举雪上加霜。



很多传统戏剧里津津乐道的青天大人如何为民伸冤惩治衙内的演绎更多是小人物们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精神胜利方式。


金庸小说里讲到武功高手,最没修养的人叫万嗔,结果当然不好,被人弄瞎了眼;有修养的年轻时叫一嗔,偶尔发发脾气;后来大彻大悟了,叫无嗔,一点脾气也没有,你打我左脸,我右脸仍觍着冲你笑。


无嗔是有的人所津津乐道的,也是很多宗教所极力推崇的。坏人们都希望小人物们无嗔,这样他们才能塌下心来妄为。


但社会要正常发展下去,光大人物怒喝显然不够,小人物们也要随时准备拍案而起。萤火之怒,汇集起来也会成为熊熊烈火。即使孤独的漂浮,只要微弱而坚定的存在,也能温暖一定的空间,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2282872305@qq.com


也许下面文章你也会感兴趣:

1:吐槽春晚

2:毒药 | 法医观江湖之二

3:【三少爷的剑 | 尔冬升的江湖轮回】

4:说说“气质”为啥重要


---------   End   ---------




法眼观世界,

弱者有所思。


by. 弱有所思



请各位看官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